![]() 日本茶道中的茶盏不仅是饮茶的工具,更是承载东方美学与禅宗思想的艺术载体。其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与文化象征,深刻体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脉络与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核。 一、从唐物到和物:日本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茶盏的源头可追溯至中国宋代的建盏。南宋时期,日本禅僧荣西将茶籽、茶具及点茶法带回日本,其中建窑烧制的黑釉盏(即建盏)因其独特的釉色与实用性,成为日本贵族阶层竞相追逐的“唐物天目”。建盏中的曜变、油滴(鹧鸪斑)、兔毫等品种,因釉面如星空、油滴或兔毫纹理,被视作“神品”。据记载,室町幕府时期,一件普通兔毫盏的价值相当于三千匹绢,而曜变盏更被奉为“万匹绢”之宝,甚至引发武士集团为争夺茶盏而发动战争。 对于日本茶道的历史,平安、镰仓到桃山、江户,是比较具有明显特点的三个时期。 ![]() 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这一时期贯穿了中国的唐宋两个朝代,基本上受中国唐代煎茶法的影响,属于煮饮时代,此间饮茶的阶层以皇族、高级僧侣和顶层的贵族,饮茶方式、茶具都以唐物为最。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日本茶道是完全照搬中国茶文化。直到今天,日本对唐宋时期的茶盏仍然称之为“唐物”,作为国宝收藏; ![]() 镰仓到桃山,镰仓时期(公元1185---1333南宋至元代)、室町时期(1336---1573元末至明)、安土桃山(1573---1603,明晚期万历至明末),此期间受宋代茶法影响最大,在佛教的带动下,寺院茶礼、书院茶相继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初创的雏型。日本学者桑田忠亲在《茶道六百年》一书中认为:茶道建立后,奢侈之风便不再流行了,这种一味追求稀奇珍贵的趣味开始被认为是低级趣味,茶人的审美眼光逐渐变得洗练,开始讨厌太过醒目的奇珍异宝,这就是茶道所倡导的“侘”。 ![]() 在能阿弥和村田珠光的开创下,对“茶汤名人”也有了相对具体的要求: 1、身兼“数寄者”与“茶汤者” 2、拥有“唐物” 3、必须立志于此道 4、下定决心深入钻研 在千利休之前,只有村田珠光、鸟居引拙和武野绍鸥三人具备这四个条件。虽然如此,“珠光茶碗”(来自中国的劣化青磁茶碗,在日语中将此类青磁称作“人形手”。茶碗内侧写有福字,颜色是枯叶色,具有侘之感)的审美,却给日本茶道在器物的使用上打开了新的思路。 ![]() ![]() 时间的车轮很快从珠光转到了武野绍鸥(1502--1555),这位“和歌大师”在恩师“侘茶”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把“幽玄”美学融入茶道,提倡粗陶茶碗、竹制花器,以自然材质体现质朴之美。主张“一物具足”:茶室中每一件器物皆应蕴含深意,呼应和歌的含蓄表达,为弟子千利休的出场做足了铺垫。 终于,轮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隆重登上了历史舞台。 ![]() 他首先将茶室缩小至“二畳”(约3.3平方米),入口改为“にじり口”(跪行进入的小门),强化平等与专注。强调器物选择:弃用唐物名器,推崇朝鲜茶碗(如井戸茶碗)与本土竹器,体现“和敬清寂”。在仪式上去除冗余步骤,强调“一期一会”的禅意体验。在思想体系上更是将“侘び寂び”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主张残缺、无常为美,融合禅宗“空寂”思想,还增加了“露地”庭院,以茶室外的步道象征尘世到净土的过渡。 ![]() 江户时期(1603---1868明末至清中后期),随着茶道在各阶层的普及,日本茶道进入成熟期。此期间,茶道流派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 千利休推动本土茶具革新,发展出乐烧茶碗。乐烧摒弃辘轳成型,以手捏塑形,强调自然粗犷的“侘寂”之美,呼应茶道“一期一会”的精神,最终取代建盏成为茶道主流,从此,日本茶道完全脱离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进入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时代。 二、从唐物到茶碗:茶盏的工艺特色与分类 1. 唐物天目盏 日本现存的14件国宝级瓷器中,4件为宋代建盏,包括3件曜变天目与1件油滴盏。曜变盏在光线折射下呈现七彩幻光,被视为“神迹”,现存三件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与大德寺。日本茶人常为建盏口沿镶嵌金、银边,既保护脆弱的釉缘,又提升使用舒适度,同时彰显持有者的尊贵身份。 ![]() 2. 乐烧茶碗 乐烧以手作质朴为特色,釉色多为黑、赤二色,表面常带不规则开片与肌理。其造型不拘一格,强调“不均齐、简素、枯高”的禅意,与建盏的华丽窑变形成鲜明对比。千利休设计的“长次郎黑乐茶碗”即为典型代表,被誉为“侘茶”美学的极致。 ![]() 3. 其他本土窑口作品 江户时期,京都清水烧、濑户烧等窑口融合中国技法与本土审美,发展出釉彩细腻的茶盏。例如清水烧的“黑釉虹彩”系列,釉面曜变丰富,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 ![]() ![]() 三、从物质到灵魂:茶盏的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 在战国时代,茶盏一度成为权力符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大名以收藏名贵唐物茶入(茶叶罐)与建盏彰显权威,甚至将茶器作为政治联姻的聘礼。德川家康更将茶器赏赐制度纳入统治体系,强化茶道与权力的关联。 日本茶道将茶盏提升至哲学甚至宗教的高度。茶道宗师武野绍鸥与千利休以和歌诠释茶境,将茶盏的“缺陷美”与“幽玄”“物哀”思想结合。建盏的窑变斑纹被视为“无常”的具象化,而乐烧的粗犷则象征“侘寂”的孤寂之美。茶道仪式中,茶碗的传递与品饮过程被赋予“和敬清寂”的修行意义。 四、从根源到枝叶:现代传承与文化交流 当代日本陶艺家如板谷波山、宇野宗瓮等致力于复烧天目盏,而中国福建建阳的匠人亦复兴宋代建盏工艺。近年来,中日茶文化交流频繁,建盏与建茶在东京等地的展览中屡成焦点,重现宋代点茶技艺与茶盏美学,推动两国文化互鉴。 ![]() ![]() 结语: 日本茶道中的茶盏,既是实用器物,更是融合历史、艺术与哲学的载体。从中国建盏的传入到日本乐烧的独创,茶盏的演变映射了东方美学的深层对话。正如千利休所言:“茶道之本,不过烧水点茶。”而茶盏,正是这一“至简”精神的最佳见证。 ![]() 版主简介: 王治成:定成居士 余杭径山寺俗家弟子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 国家一级烹饪技师 长江大学茶学客座教授 宋代点茶非遗传承人 点茶.茶艺职业技能大师 国际武林斗茶裁判员 如果您喜欢本号文章 |
|
来自: 培训班背包 > 《茶道 瓷器 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