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亲戚之间的人情往来也是一个人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在社交分层理论(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中一个人的社交圈层可以分为三类亲密层(Intimate layer):对应着自己的亲朋好友,与自己关系亲近的,没有利益往来的相对稳定长久的关系,圈层里是与自己关系链接最深的人。人脉层(People layer):存在一定的利益交换,交际模式往往是各取所需,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交际过程以社会交换为基础。社交层(Social Layer):与自己关系不近的泛泛之交,不涉及利益交换与各取所需,彼此的像平行线,比如门口的保安,商店的售货员。而亲戚一般来说,算亲密层与人脉层,社交层的亲戚一般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远亲。因此,日常生活中少不了与亲戚之间的交际。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School of behaviorist psychology)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与潜意识虽然无法直观观测,但是可以通过其行为进行简单的判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习一些心理学技巧可以让你更好地筛选交际对象以及更好地优化人际关系。那么在与亲戚社交时,亲戚用这2种方式对待你时,多半是瞧不起你,别再巴结人家了。其实大部分人的智商与情商都在一个水平,因此当一个人表现出对你的蔑视与瞧不起的时候,那一定是故意让你察觉到的,在大多数时候来自于他人的瞧不起往往是隐性的歧视,并不会表现在明面上。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表演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这种表演型人格的特点就是极具戏剧性并且具有极强的伪装性,他们很少让别人看出他们的现实意图与情绪,这种人在社交中也是如此,十分擅长表演型社交,极端时会阳奉阴违,两面三刀。比如这类亲戚为了维持表面关系,可能会当着你的面夸奖你,对你很友善,一旦你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他们与别人谈论你时都是不屑与贬低,你很难短时间内发现他们对你的态度。所谓“日久见人心”虽然他对你表面友善,在你与这类亲戚社交时,你也会发现他们瞧不起你的蛛丝马迹,比如从来不会雪中送炭,比如只有见面时才友善,比如对你的成功表面上赞赏却总是找理由证明你的成功全是侥幸。他们十分擅长戴上社交面具(Social Mask),不同的场合变换出不同的角色,你很难看透他们的内心。边界感(Sense of boundary)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边界感是实现课题分离(Subject Separation)的重要方式,他认为课题分离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完成的任务。课题分离就是明确自己与他人的责任,明确与他人的边界感,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与亲戚交往时,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经常被忽视,比如过度关注你的人生选择,想要干涉你的人生,展示出极强的控制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亲戚对你的控制欲也是一种看不起的表现,但是这种看不起往往是没有恶意的,因为在控制这个过程中,Ta是将自己放在了上位者的角度,Ta觉得你无法过好自己的人生,觉得你应该听从他的建议。这种心态本质上就是对你能力与价值的轻视,这样的亲戚往往想通过控制你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通过操纵他人来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因此,对你有极强控制欲的亲戚,总是说着为你好的亲戚,往往不一定是真心的,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骨子里觉得你处理不了问题。这两种行为都是比较隐性的轻视与看不起,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觉察到,而且你还以为他们在对你好,你也不用去讨好,巴结这两种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以价值交换为基础,遇到看不起你的人,你最应该做的是远离否定,暗自蓄力,活出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