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之后,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于4月24日至26日在无锡市惠山区举办。人形机器人$机器人ETF(SH562500)正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可以说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跑”进真实的赛道,不断通过技术验证测试和实际参赛积累数据,从0-1的准备阶段即将完成。接下来,人形机器人面临着从小批量出货“跑”到商业化量产的1-100巨大挑战,对软硬件产业链和本体及应用厂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产业黄金阶段,投资者该如何精准锚定核心赛道,才能牢牢抓住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陡峭曲线? 一、赛事解读:多维度考量技术能力和场景应用 本次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包括开幕式、竞技赛/应用赛、主题会议等多个环节。 1.竞技赛:相应技术能力考察 包括竞速跑、越野跑、足球、篮球、舞蹈等,重点展示参赛团队机器人的智能性、运动规划、本体设计等能力,从多维度展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成果。 · 竞速&越野跑:机器人需要快速通过平整场地或草地、水洼、斜坡、障碍物等复杂赛道。考验机器人的行进速度、平衡能力、爬坡避障能力。 · 足球&篮球:参赛团队需要自行设计和控制机器人进行2V2足球对抗,机器人在规定的时间和比赛场地内抢夺足球、互相追逐、并射中对方球门。机器人需要对球进行精准定位和导航,并精准地控制传球和射门投篮,足球比赛中还需要多个机器人运动中需要进行有效协同。 · 舞蹈:参加舞蹈项目的机器人应具备灵活的关节和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完成能够完成多种舞蹈动作,如旋转、跳跃、摆手等。 2.应用赛:多维应用场景展现 包括搬运、智能抓取、室内救援等,聚焦于行业的痛点,重点展示参赛团队机器人的环境识别、抓取、规划设计等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从多维度展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中的综合能力。 · 搬运与抓取:对应的仓储、物流、工业制造等场景中,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已经进入比亚迪、极氪等工厂进行实训,能够完成物体搬运、质量检查、化学品处理以及装配等任务;Figure 02在物流场景中验证了快递抓取、摆放流程。 · 室内救援:这一项目对应消防等高危场景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消防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从当前约5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逾百亿元大关,甚至可能达到120亿至165亿元人民币。 · 创新场景:展览会中,还出现各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无人商超场景中,机器人能够上架、抓取、打包商品,并且接入美团、饿了么实现线上线下无人售卖;康养场景中,患者的脑电波通过计算机传入机器人外骨骼,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实现使用者主动控制的行走;教育、研学场景中,机器人可以与孩子进行陪伴、沟通、交流,并辅导学习。 二、产业发展阶段:从技术落地到商业化量产的关键过渡期 目前,国内外许多厂商宣布了2025年小规模量产计划。国外方面,特斯拉在2025年第一季度全体会议上表示,将于今年生产首批Optimus机器人,目标是在今年内生产出可供1万到1.2万台Optimus使用的零部件。国内方面,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中国市场已有11家主流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在2024年开启量产计划,其中有6家如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厂商对2025年量产规划超过千台。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浙商证券研究所 当人形机器人方阵从北京半马、无锡运动会的赛道走向工厂产线,产业正经历历史性转折——从实验室的"技术验证期"迈向量产化的"商业攻坚期"。这一阶段的成败将决定万亿市场的爆发斜率,其核心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 · 技术验证的"压力测试”倒逼技术爆发: 无论是半马比赛还是运动会,我们都能看到参赛机器人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需要引导员牵引或遥控,赛中频频摔倒、需要多次更换电池等,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现实赛场的“压力测试”如同放大镜,让机器人技术的薄弱环节无处遁形,并倒逼行业加快技术进步。 · 商业攻坚的“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目前机器人成本相对较高,随着量产爬坡加速成本摊薄,单价有望呈指数级下降。美银分析指出,以特斯拉Optimus Gen 2为例,如果大部分硬件都在中国生产,到2030年,该机器人的成本将下降70%至每台1.7万美元。 华西证券认为,随着产业政策支撑力度加大、AI 技术突破和国内外厂商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0-1的准备阶段即将完成,将迎来﹣110、10-100的量产加速阶段;在降本需求的驱动下,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需求强烈,市场空间广阔,率先取得突破的国内企业有望深度受益。 当前阶段之于人形机器人,犹如2015年之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正在收敛,量产能力成为竞争焦点,机器人板块投资愈发火热,$机器人ETF(SH562500)关注度增加。 三、板块投资逻辑:关注规模化落地的核心要素 申万宏源指出:真实场景考验是未来人形机器人走向真实场景的关键一步。赛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说明一些机器人还未完全做好从实验室被拉进真实赛场的准备,也对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小脑-大脑”发展提出进一步要求,为机器人板块投资指明一些方向。 1、核心硬件:性价比突围 硬件短板影响机器人整体表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对核心硬件的成本控制和性能提升提出更高要求。可以关注具备"技术溢价+成本优势"双轮驱动的硬件龙头。 性能上,针对赛事暴露出的问题,机器人结构和关节的稳定性、电池续航和持续放电能力、机体的散热和稳定性等性能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化;同时,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需要硬件厂商能够快速响应并迭代。 成本上,目前人形机器人整体售价还较高,商业化对成本端提出要求。一些能够进行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和降本增效的硬件龙头具有巨大潜力。如智元机器人引入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将156个结构件合并为2个,装配成本降低80%。 2、软件算法:看重模型优化和泛化能力 机器人要走进家庭,对模型“泛化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即在实验室通过不断训练教会机器人的技能,需要被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千家万户中。目前的真实场景中,大部分机器人都采用遥控、无线通信等方式控制,而真正自主进行环境适应、智能决策对具身大脑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厂商陆续接入大模型或绑定头部厂商生态,如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接入百度文心大模型,乐聚机器人搭载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另一方面,一些具有真实应用场景以提供大量真实数据进行训练的的厂商有望率先实现落地,如特斯拉、优必选等机器人已经送入工厂进行实训。 从硬件攻坚到算法突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从“0-1-100”的“一路小跑”映射着产业链的协同进化。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在细分领域分散布局,不如把握覆盖全产业链的核心标的 —— 既能规避单一路线风险,又能全面捕捉产业爆发红利。 机器人ETF(SH562500)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主题ETF,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核心部件(40%)、AI 算法(25%)、应用场景(35%),布局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马拉松赛道”,是一键配置机器人产业的高效投资工具。 风险提示:以上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以上基金属于股票基金,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个股不作为推荐。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指数表现不代表产品业绩,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不代表净值业绩。本基金为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本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