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乡有座桥,横跨在沁河上,人们叫它沁河老桥,每当从桥上走过,都会涌起我无尽的情思。它是一座圆梦桥。 沁河冲出大山,把故乡小镇一分为二隔开。多少年来,两岸百姓来往都十分困难,夏季靠渡船,冬季靠趟冰,河水年年都淹死人,多少亲人哭干了眼泪,乡亲们做梦都盼着河上有座桥。 记忆将我拉回到1969年的秋天。正是秋高气爽,庄稼快成熟的时候。三线焦枝铁路规划在故乡经过,沁河上要建铁路桥。公社领导们反复商议,借助沁河上面拦坝好机会,一致决定自建一座公路桥,让百姓们畅通无阻。 公社出台了建桥方案:全民动员,民建公助。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校长传达上面精神,公社决定修建沁河桥,大家听了很是高兴。 秋天,铁路大桥上马,工程建设人员接踵而至,公路桥也跟着上马,天上飞过雁群,河面游满野鸭,飞鸟也在庆祝两桥开工呢。沁河出大山口,两岸遍地搭起工棚,公社成立了建桥指挥部,架起大喇叭,1200民工浩浩荡荡住进沁河滩,按照民兵连排编制分为开山取石队、桥基开挖队、材料运输队和后勤保障队。 冬天,河道上寒风呼啸,面对高山,冒着飞雪,民工们昼夜战斗在工地。开山炮隆隆响,抽水机突突叫,挖的挖,推的推,民工喊出口号,“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愚公移山,建设沁桥”。为支援沁桥建设,公社还安排各村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老师领着学生,自带干粮,扛扁担,背箩筐,轮流到工地上挖沙土,抬沙,囤桥基,嫩嫩肩膀磨得红红的,手上燎泡热得灼灼的,想着以后有了过路桥,学生们也是满满地干劲。 指挥长是公社派来的一位女干部,姓赵,四十六七岁,圆圆的脸,大眼睛,留着短发,走路还微微有点跛。好多男同志敢说不敢上阵,偷偷往后躲,唯有她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沁桥建不成,我决不回家。” 女干部很倔强,她说到做到。那年冬天,儿子常军从40里外骑自行车来到工地,央求她,“妈,体检合格,我要当兵走了,你能不能回家帮我准备一下?”她回答:“我离不开工地啊!你该走走吧,到部队记着给我来信就是了。”她掏出随身携带的钢笔送给他,又从伙房拿来两个馒头塞到他的包里,儿子揉着红红的双眼转身走了,当时,指挥部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指挥长多次对民工讲:“我们穷啊,我们是勒着腰带建桥!”桥墩浇铸和拱圈浇铸合拢阶段,二十四小时浇灌不能停,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水下挖桥基,民工跳在水里,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腿都泡得胀胀的。爆破工小李二次上阵点炮,躲闪不及摔下来,脸和胳膊都被跌伤。指挥长去看望他时,他说:“我的伤不要紧,过几天就好了,再点炮可不能麻痹了。”“多好的民工啊!”女指挥长感动地掉眼泪。 全公社支援,紧勒腰带9个月,整整9个月啊,沁河上建起公路桥,全长235米,6座桥墩,5座桥孔,桥孔跨度40米,桥面上宽7米,大桥宏伟,当时来了不少记者,报道这豫北地区最大的跨孔桥。 通车庆典那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恰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天的大喜日子,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太空,人们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卫星升天了,沁桥通车了!”万人参加了庆典大会。沁桥,沁桥!老百姓心中的梦实现了。 多年后我还听说,领着建大桥的女指挥长,调离我们家乡时,几百人泪眼相送,人们记着她的大功大德。去世的时候,追悼会很是隆重,许多人冒雨参加,默默祝福她,一路走好! 往事如烟,故乡老桥负重半个世纪,伤痕累累。如今旁侧新建了更宽更阔的桥,老桥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不息的沁河水日夜讲述着它的故事。在故乡人心中,它永远是一座圆梦桥、幸福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