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赓续阳山地望的陆氏“三杰”

 鹿渌 2025-04-25 发布于江苏
无锡阳山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古火山遗迹,形成于约1.4亿年前的白垩纪,其主体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凝灰岩构成。阳山(古称安阳山)得名,一说因西周周武王封周章子周赟于无锡为安阳侯,一说因山在阳湖之上。古人云,“其山平地拔起,高峰圆峻,四望如一挹湖水之光,包林木之秀若人之有文采。”近代因盛产水蜜桃闻名。现为省级地质公园,兼具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见证无锡地质变迁与历史传承。但要说起阳山的人文历史及开发发展,则首推汉至宋陆氏“三杰”。
一,陆端首开阳山石:陆墟始成名  
在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汉代有一位大夫陆端,与无锡阳山石结下不解之缘,其事迹被后世铭记。        
彼时,无锡阳山的石头,虽静静沉睡,却蕴含无限潜力。陆端独具慧眼,考察发现这些石头质地坚硬、纹理细密,是制作器具的上佳材料 。而当地百姓尚未知晓其中价值,仍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 
陆端心怀百姓,不辞辛劳,亲自前往阳山。他耐心教导百姓如何开采石料,详细讲解开采时的技巧与注意事项,确保安全。面对百姓的疑惑与担忧,他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以亲身示范消除大家的顾虑。        
在制作器具环节,陆端更是倾囊相授。从石臼、石磨的打磨,到各种生活、生产工具的打造,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指导。百姓们在他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制作出的器具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美观实用,运销江东数州,深受各地百姓喜爱。 
陆端教民采石作器,意义深远。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使他们拥有了新的谋生手段,经济状况得以好转;另一方面,促进了阳山地区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让阳山声名远扬。
阳山
正因如此,陆端深受百姓敬重与爱戴,被尊为石业祖师。阳山之南渐渐形成的大型交易集市,乡民不忘其恩德,以陆端其姓,名曰陆墟市。他的故事,如同阳山上的石头一般,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 ,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与创新。 
陆端,山东临淄人。唐·林宝《元和姓纂》:“陆,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因氏焉。”山东临淄,齐国故都,陆端应是陆氏得姓始祖山东平原陆通的后世裔孙。《临淄地名史话》:“皇城镇顾邵六端,姓氏村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千米处,因近汉代人陆端墓而得名'顾邵陆端’,后改为'顾邵六端’。” 
元《(至正)无锡志》:“陆墟市,去县西北四十七里富安乡。风土记及寰宇记云:市东七十步有阳山,出石堪作礲臼,始民未知开凿,汉大夫陆端设肴醴以祭,后取为器。江东数州皆藉其用。由是置市以端姓名之,不忘本也。” 
二,陆举献宅远山寺:梵音满山麓 
梁代之时,繁华虽盛,亦有风云变幻。彼时,中书舍人陆举,身处朝堂机要,每日周旋于文书诏令与政务决策之间。但在他内心深处,却一直思索着人生的真谛,渴望着超脱尘世的纷扰。 
陆举宅第别业于无锡阳山之畔,此处山水相依,景色清幽,山峰突兀而起,直插云霄,烟村散落四周,皆笼罩在其山影之下,仿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太清元年(547),梁武帝萧衍大力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弘扬佛法,一时之间,全国上下佛教氛围浓厚。受此影响,陆举心中的向佛之意愈发强烈,他深感尘世诸多烦恼,唯有佛道能指引心灵的归宿。深思熟虑之后,陆举毅然决定舍弃自己的宅邸,将其改建为寺庙。 
于是,工匠们开始忙碌起来,挖土奠基,伐木造梁。他们精心雕琢每一块砖石,细心搭建每一处梁柱。在众人的努力下,寺庙逐渐有了雏形。建成后的寺庙,飞檐斗拱,气势恢宏,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寺内殿堂林立,佛像庄严,香烟袅袅,梵音阵阵。 
陆举将这座寺庙命名为“远山寺”,寓意着寺庙如青山般宁静、深远,能让人在这喧嚣的世间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远山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阳山朝阳禅寺
远山寺建成后,高僧大德纷纷前来讲经说法,信徒们也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祈福。陆举虽身居朝堂,但也常来寺中,与僧人探讨佛法,寻求内心的安宁。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百姓对佛教的信仰也日益加深,佛法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 。 
此后,历经岁月的变迁,远山寺(宋又名翠微禅院)虽屡遭战火与天灾的破坏,但始终顽强地屹立在阳山之上,见证着时代的更迭与历史的沧桑,成为了当地的文化象征与精神寄托 。 
宋《(咸淳)重修毗陵志》:“翠微禅院,在阳山,梁太清元年建,或云大同二年,名远山。唐咸亨八年改为禅院,太平兴国中改今额。”         
元《(至正)无锡志》:“阳山翠微院,在州北阳山,梁太清初创,号远山寺。中书舍人陆举故宅。宋太平兴国间赐今额。” 
三,陆璨营造陆墟桥:堑溪变通途 
宋代,阳山南麓,有一位名叫陆璨的乡绅,他心怀桑梓,名留青史。那时的阳山,溪流纵横,景色虽美,却给百姓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一条从阳山山涧向南而流的宽阔溪河横亘在村落之间,每逢雨季,河水上涨,百姓往来艰难,孩童上学、农人赶集都受阻,甚至耽误了许多急事。 
陆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建一座桥,方便乡亲出行。于是,陆璨开始四处奔走,筹集建桥所需的物资与资金。他不仅捐出自己的大量积蓄,还不辞辛劳,向当地的富商大户和热心乡邻募捐。 
资金筹备妥当后,陆璨亲自参与桥梁选址。他多次勘察地形,与经验丰富的工匠们反复商讨,确保桥梁位置既能连接两岸村落,又能承受水流冲击。施工时,陆璨每日早早来到工地,监督工程进度,关注施工质量。他与工匠们一同劳作,鼓励大家克服困难。 
历经数月艰辛,宝庆三年(1227),一座坚固美观的石拱桥终于横跨在溪流之上。桥身用巨大的青石砌成,桥栏雕刻精美,栏板上刻着寓意吉祥的图案,不仅实用,还为阳山增添了一抹人文景观。百姓们欢呼雀跃,为纪念陆璨的功绩,又因地处陆墟市,将此桥命名为陆墟桥。陆墟桥,至今仍存。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陆墟桥,在陆墟市,宋宝庆三年陆璨建。”
陆墟桥
陆墟桥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交通状况。两岸百姓往来频繁,促进了物资交流与文化融合。孩童们能顺利上学,农人们也能及时将农产品运往集市售卖。陆璨建桥之举,温暖了乡亲的心,他的善举也成为一段佳话,在阳山地区口口相传,激励着后人造福乡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