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历史的真相已经通过某些载体,隔着几千年的时空在不经意间通过各种的片断传递给我们了,但是有些人看到的是问题的答案,而有些人只能是越看越糊涂。 —1092年己酉(商受王十一年,11岁),箕子24岁、周文王38岁、周武王9岁,妇好38岁。 上一年,“子”就开始带着10岁的商纣王,在殷商西郊开始“畋猎”,影响很不好。 原本纣王11岁这一年是没有任何记录的,但是“己酉方彝”铭文的重新破译,还是从三千多年前,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历史信息。 ![]() 此器物不知现藏何处,目前所见铭文摹本有三: 王俅《啸堂集古录》28“周己酉方彝”; 王黼《博古图》8.15“周己酉方彝”;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22.2“己酉戍命彝”。 《殷周金文集成》选用《啸堂集古录》的摹本。 参照以往生僻的破译,此器物铭文没有发现有多重要。也就是说 “名不见经传”。 参见详细的重新破译《最新破译“己酉方彝”铭文》《最有难度 的字破译后“己酉方彝”铭文全篇就好懂了》两篇文章。 现轻微校正再次破译,以证明中国古文的通俗易懂,出土文物与历史信息的准确对应,器物的准确断代,主线故事的连续,“妇好”等殷商人物年龄的准确推算,晚商金文西周金文均出自甲骨文等等。 己酉“伐”(并不是戌,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负1092年己酉,这一年发生了战争,这个字是“伐”并不是“戍”或是“戌”。这一点可以参见“伐甬鼎”、“伐嗣后子鼎”“祖乙伐人头骨”铭文中的“伐”。 ![]() 怜尊祖于“亳”康 可怜这个“老羌人”,尊重他于“亳”地康复、养伤。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其实所获得的历史信息相当的丰富。 “俎”为鸿门宴上樊哙说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也是花东228甲骨文冬至腊祭时的“牛于俎”的“俎”。也是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孔子屏风中的“常陈俎豆”的“俎”。但是在殷商末期的甲骨文、金文中,这个“俎”常指“老羌人”和代指“周文王”。 菁一甲骨文:见子寅入,“俎”羌十; 作册般甗铭文:王“俎”羌人,方舞矛戈; 商父乙尊铭文:妇尊“俎”; 就这样一个认知,真是历经数年,整句整篇破译甲骨文金文百篇以上,才促成了这样的些许历史信息。 因为这个“老羌人很可能就是指周文王”在这次争伐中“受伤”,可怜并尊敬他。所以让“周文王这个时侯连西伯都还没有封”在“毫通剥通薄”或是简单的疗伤。 ![]() 重新破译的“镶嵌绿松石”甲骨文之一: 壬午,王戍于毫,搁延,田于麦,胆小获象,亚易…….. 这个甲骨文“亳”字很重要,重新破译以后可以参照考证先商之在“亳”,为现在的哪里?亳州现在仍然有“商汤墓”。 并校正破译许多的殷商金文与西周金文:召卣铭文、殷商四祀卣铭文、番君召簠铭文、邿召簠铭文等。 庚置九律,职赏贝十朋,方豕(始)用亚丁宗彝 “庚”即“子”,名字:武,天干名庚。 “庚”的名字为“武”,后因为避周武王的名讳,很少出现,但是“武庚”这个称呼还是出现于《史记》:封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竹书纪年》: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生僻的破译是不能理解明白的。 “庚”在“潮戓——朝歌”中的地位是“小商王的父亲”“后的男人”,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实权的男人,所以理解到此,才逐渐的对“殷墟”、“潮戓”、“小屯”“妇好”“武庚”“受王”等等概念产生了实实在在的联系。 “武丁”,只出现于后世的文献中,甲骨文中并没有一句清晰完整的“武丁”出现,不服气可以试试搜索一下。如果“王陵区”中有已经被盗掘的“武丁墓”,那么两个“后”——母戊和母辛“妇好”墓应紧挨着“武丁墓”,但是实际情况是,王陵区(后世的称呼)与“后母戊”鼎的出土地“武官村”相距甚远。与后辛“妇好”墓更是“隔岸相望”。 所以“子”——武庚,设置九种律法理所应当,权限适用。至于究竞是哪九种律法,现不得而知。但是分析与上一年的衔接,应是“武庚”带10岁的受王“畋猎”,“潮歌”的人都很不满,包括“妇好”,所以与其说是“武庚”设置了九律,不如说是写了九条规定,以后不允许于商西郊“畋猎”等等保证。 并暗指,亲戚共宗的“亚丁”做的很好,所以开始为亚级的天干名“丁”族人,作祭祀时的“宗彝”。 在九月,为王十祀。均日五,为禾束。 在九月份,为王十祀,这一年为“受王”第11年,“受王”刚好10周岁,这或许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对应得最准确的描述:为商受王10周岁时祭祀。 每年七八九十月为水稻大田生长期的120天,九月,意味着庄稼的成熟的关键期。此时极易出现“水稻倒禾”灾害现象。 ![]() 这是甲骨文大字典中的一句重新破译: ……今,羽顺黍 记录的就是“秧禾象羽毛一样,倒向一侧”。 ![]() 此为合集137反正面甲骨文完整破译,可参见《屯南137反正面甲骨文破译》一文。这是其中一句:……之刮倒,乎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子”武庚,在这一年的九月份,除了设置了九律,再就是于“商受王”10周岁进祭祀的这五天,解决“禾黍”倒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几株秧禾”束在一起。 这一年就这样很快就过去了。 —1091年庚戌(商受王十二年,11岁周岁),箕子25岁、周文王39岁、周武王10岁,妇好39岁。 紧接着的这一年,什么记录也没有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