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 春秋霸主,称霸中原百年,先后灭亡20余国,征服40国

 zd山笑 2025-04-26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1、唐叔虞,2、晋侯燮,3、晋武侯 4、晋成侯,5、晋厉侯,6、晋靖侯 7、晋僖侯,8、晋献侯,9、晋穆侯 10、晋殇叔,11、晋文侯,12、晋昭侯 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分裂为翼和曲沃 晋侯(翼侯): 1、晋孝侯,2、晋鄂侯,3、晋哀侯 4、晋小子侯,5、晋侯缗 曲沃伯: 1、曲沃桓叔,2、曲沃庄伯,3、曲沃武公(晋武公) 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号为晋武公 1、晋武公,2、晋献公,3、晋君奚齐 4、晋君卓子,5、晋惠公,6、晋怀公 7、晋文公,8、晋襄公,9、晋灵公 10、晋成公,11、晋景公,12、晋厉公 13、晋悼公,14、晋平公,15、晋昭公 16、晋顷公,17、晋定公,18、晋出公 19、晋哀公,20、晋幽公 三家分晋后: 1、晋烈公,2、晋孝公,3、晋静公 诸侯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 ,首任国君唐叔虞姬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在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也因为晋国的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 晋国的勃兴,开始于晋献公的时候,公元前 678年,曲沃武公侯经过六七十年的夺权斗争,灭掉晋国公室,取而代之。献公继位后,接受他父亲的教训,尽灭公族,起用异姓贵族辅佐朝政,巩固了君权。同时将一军扩大为二军,开始对外扩张,先后兼并了霍(霍县)、耿(河津)、魏(芮城)、虞(平陆)、虢(河南陕县)等周围一些小的封国,讨伐了东山皋落氏(垣曲东南)等戎族部落。经多年征伐,晋国地盘骤然扩大,东到太行山麓,西与秦国毗邻,南抵黄河之南,北和戎狄交接,成了春秋时期的北方大国。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立骊姬的儿子奚齐做太子,废杀了太子申生,又把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逼到国外。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奚齐、骊姬被杀。公子夷吾用黄河以西的土地贿赂秦国,秦穆公帮他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惠公上台,对内擅杀老臣,剪除异已,对外背信弃义,结怨秦国,结果与秦国在韩原(今河津、万荣之间)打了一仗,自己当了俘虏。在惠公被俘期间,晋国的大臣们“作爱田”、“作州兵”,扩大私田和征兵范围,为以后晋国的强盛准备了条件。 晋惠公死后,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当时,他已经62岁了。 晋文公重耳,是个聪明贤达、老成持重的人,长期的流亡生活,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孤偃、赵衰等人,都是一些一心报国,远见卓识的栋梁之才。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后,在这帮人的辅佐下,平息暴乱、稳定局势,革除弊政,任用贤能,奖励生产,发展商业,很快使晋国富强起来。 当时,东方齐国的霸权已经衰落,南方的楚国正向中原扩张势力,中原的小国纷纷投靠了楚国。在这种形势下,晋文公采用孤偃等人的建议,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平定周王室内乱,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还把原来的两军扩大到三军,积极准备与楚国争霸中原。 公元前 632年夏,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联合宋、齐、秦等国向归附于楚国的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双方军队在曹陶丘(山东定陶西南)相遇,晋文公以报答楚成五的资助为名,“退避三舍”(九十里),巧妙避开楚军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垮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再用佯败后撤、迂回包抄的办法,打垮楚军左翼,取得战争的全胜。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后,晋文公提高了声望,他率领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也被召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各国也都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原霸主。 晋文公在位 9年,他死之后,后继者们继续推行霸业,长达一百多年,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使晋国成为中原大国 春秋时期,晋国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随之晋国公室日趋衰落,为异姓公卿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强大起来。春秋晚期,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家异姓公卿,把持了晋国政治军事实权,而且占据着晋国大部分土地。他们推行打击奴隶制度的政策,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他们多次发生内讧。公元前 497年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为一方,韩、赵、魏、智氏为一方的战争,经过七、八年的火拼,公元前 490年,范氏和中行氏败走奔齐。韩、赵、魏、智四家分割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晋国的政权。 剩下的四家中,智氏力量最强,他为了独霸晋国政权,想方设法削弱其它三家,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较弱,被迫屈服,赵氏则拒绝了智氏的要求。于是,公元前 453年,智氏胁迫韩、魏发动了讨伐赵氏的战争。赵氏迫于联军的压力,退守晋阳(太原市南晋源镇)。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垣坚固,仓廪充实,百姓拥护。智、韩、魏联军围城两年多,也未能攻下。后来,联军统帅智瑶想出了水淹晋阳的计谋,引晋水灌入晋阳城。时值雨季,河水暴涨,晋阳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危急之中,赵氏首领赵襄子派家臣张孟谈潜出晋阳,与韩、魏媾和。韩、魏怕赵氏灭亡后祸及自身,遂与赵氏联合,发动政变,杀死智瑶,解晋阳之围。韩、赵魏三家尽分智氏土地,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势。晋公室只保有宗庙所在地曲沃和周围的一小片土地,完全成了三家附庸。 公元前 403年,垂微的周王室,迫于韩、赵、魏三家威势,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公元前369年,赵、韩迁晋桓公于屯留,晋传世止此,便在历史上最后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