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热满头汗 湿热体质的人,那脑袋上特别容易出汗。就是因为湿热之邪在身体里搅和在一起,往上熏蒸到头面了。 除了脑袋上汗多,还老觉得嘴里苦,苦得跟吃了黄连似的;眼睛也发红,干涩还疼;胁肋那块儿隐隐约约地不舒服,跟有东西顶着似的;小便颜色深得跟浓茶一样,味道还特别大;大便黏黏糊糊的,拉完总感觉没拉干净,马桶都不好冲。 针对这些症状,可以用藿香清胃丸来调理。这玩意儿是由广藿香、栀子、防风、南山楂、六神曲、石膏、甘草这些药材组成的。广藿香这味药,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能把脾胃里的湿浊给化解了,是清除湿热的关键,在方子里那可是“扛把子”。 栀子能清热泻火,把脾胃里的积热给清掉,辅助广藿香把身体里的环境打扫干净。防风能祛风胜湿,帮着广藿香把湿邪给赶跑。南山楂和六神曲能消食健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防止食物积在肚子里变成湿热,从源头上减少湿热的产生。 石膏清热泻火的能力特别强,能增强清热的效果。甘草,就是来调和各种药材的,让它们能协同作战,保证药效稳定又持久。 二、脾虚手脚汗 脾虚的人,手脚特别容易出汗。脾是管运化水谷精微的,脾虚了,运化功能就不正常了,水谷精微不能好好转化和输布,水湿就停留在身体里,影响了津液的代谢和分布,这就导致手脚出汗多。 同时还会伴有面色萎黄,看着一点光泽都没有;食欲不振,看到吃的都没啥兴趣;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整个人没精打采的,浑身没力气;晚上还失眠,入睡困难,稍微有点动静就醒,还老做梦,睡得很浅,早上起来还是觉得累。 归脾丸对调理脾虚手脚汗特别有用。它是由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组成的。 党参、白术、炙黄芪这三味药能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让脾胃成为气血的“生产基地”,是方子的核心力量。炙甘草、茯苓能辅助健脾渗湿,进一步优化脾的运化和水湿代谢。 远志、酸枣仁、龙眼肉能养心安神、补血,缓解脾虚导致的心神不宁、失眠等问题,通过养心来促进脾功能的恢复。当归能补血活血,保证血液运行顺畅,给身体的各个部位提供养分。木香能行气导滞,防止补药吃多了导致气机阻滞,让方子补而不滞。大枣能补中益气,巩固脾胃功能,和其他药物一起实现心脾双补的效果。 三、阳虚全身汗 阳虚的人,全身都容易出汗。阳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阳虚了,固摄力就减弱了,津液就容易外泄,导致全身多汗。 还常常伴有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没力气,站久了或者走多了就酸痛;特别怕冷,就算环境很暖和,还是觉得冷,得穿好多衣服;手脚冰凉,尤其是冬天,手脚怎么都暖不热;夜尿多,晚上老是起来上厕所,影响睡眠,白天就没精神。 金匮肾气丸是改善阳虚全身汗的经典方剂。它是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等组成的。地黄能滋阴补肾,给肾脏提供滋养。山药能补脾肾,促进脾肾的协调工作。山茱萸能补益肝肾,增强肝肾功能。 这三味补药一起,为肾脏的健康打下了基础。茯苓、牡丹皮、泽泻能调节水液代谢,利水渗湿、清热活血,把身体里的湿热和多余的水分都清除掉,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内环境。桂枝、附子能温阳化气,振奋阳气,增强阳气的温煦和固摄功能,让身体的阳气重新旺盛起来。 牛膝、车前子能引药下行、利水,让药物精准地作用于下焦,促进尿液的排泄。全方一起协作,发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改善阳虚的症状,减少全身多汗的现象,让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
|
来自: 空谷幽兰80 > 《12种异常出汗症状:及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