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汴京贡院外挤满了翘首以盼的考生和看热闹的百姓。礼部官员缓缓展开黄绸榜单,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惊呼——'南丰曾氏六人同榜!'这可不是什么野史传闻,而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真实发生的科举奇观。 ![]() 放在今天,大概相当于某家六个孩子同时考上清华北大,而且还是同一届。这事儿要是搁现在,估计得被网友喷成'黑幕''关系户',可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它偏偏就这么发生了。 科举这场游戏,比高考难一万倍 现代人总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跟北宋的科举比起来,高考简直像是幼儿园入学考试。唐代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才23人,到了宋代,这个数字涨到了361人,看起来好像机会多了?别急,你得先看看参加考试的有多少人。 ![]() 一个读书人想考进士,得先过三关:童生、秀才、举人。考个童生,平均年龄32岁;成为秀才,90%的人已经被刷下去了;中举人?参考范进同志,考到头发花白才中的举。最后能考上进士的,只有0.03%的终极通关率,比现在考公务员难多了。 更狠的是经济门槛。培养一个进士,得花2000贯,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差不多300万。普通老百姓哪掏得起这个钱?所以科举号称'寒门出贵子',可实际上,能考上的大多数还是家里有矿的。 嘉祐二年,史上最牛考场 ![]() 嘉祐二年这场考试,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的'全明星赛'。主考官是文坛大佬欧阳修,考生名单更是闪瞎眼:苏轼、苏辙、曾巩、程颢……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后世教科书里要背诵全文的人物。 欧阳修这一年搞了个大改革,把死记硬背的'诗赋取士'改成了考策论,也就是写议论文。这一改不要紧,直接把擅长背书的书呆子们整不会了。但曾家六兄弟却如鱼得水,因为他们早就摸透了欧阳修的文风,练的就是这套。 ![]() 当时的阅卷也很严格,实行'三级糊名+誊录制',相当于现在的双盲评审。考生的名字被糊住,试卷还得由专人重新抄写一遍,防止考官认出笔迹。按理说,这样应该很公平了吧?可偏偏曾家六人全中了,你说巧不巧? 曾氏家族:北宋的'学霸生产线' ![]() 曾家能出六个进士,绝不是靠运气。从曾巩的爷爷曾致尧开始,这家子就是科举专业户。四代人出了十几个进士,九姐妹嫁的全是进士,这哪是家族?分明是个'进士生产车间'。 他们家的教育方法,放到现在都能开班收学费: 藏书三千卷:相当于自己建了个国家图书馆,孩子从小泡在书堆里。 魔鬼课程表:凌晨四点起来背经书,上午练策论,下午写诗赋,晚上研究时政,比衡水中学还狠。 模拟考试:每月一次'糊名考',完全模拟真实考场,考完还要写反思总结。 书法特训:曾巩发明了'池墨法',专门练字,因为卷面分很重要。 ![]() 更绝的是他们的'押题'能力。嘉祐二年的考题《刑赏忠厚之至论》,曾家早就研究过类似题目,甚至提前练过欧阳修喜欢的文风。这哪是考试?简直是开了透视挂。 是实力还是黑幕? ![]()
说白了,人家就是准备得太充分了,连运气都成了实力的一部分。 ![]() 曾家的成功,暴露了科举制度的一个残酷真相:理论上谁都能考,但实际上,资源决定一切。寒门学子像吕蒙正那样的逆袭,不是没有,但概率低得可怜。嘉祐二年的进士里,78%都是官宦子弟,普通人想出头?难如登天。 ![]() 但话说回来,科举至少给了底层人一个盼头。比起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纯看家世),宋朝的科举已经进步太多了。后来明清的'南北分卷制',也是因为这次考试引发的争议——南方人太能考,北方人根本拼不过。 今天的我们,比古人强在哪儿? ![]() 现在总有人调侃'小镇做题家',可跟曾家兄弟比,现代教育已经公平太多了。至少你不用花300万才能参加高考,至少你不用背四书五经到吐血,至少你考不上还能去送外卖。 真正的教育奇迹,从来不是靠基因或运气,而是系统性努力+科学方法。曾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生在古代,只要方法对,照样能卷出一片天。问题是——今天的你,有他们一半努力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