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丹龙 友在《对联赏析:岳阳楼长联》评论区提及昆明大观楼长联,引起了我的兴趣,多方查找资料阅读后,不禁为这副长达180字的长联所倾倒,联如其人!!!对联所展现出来的宏伟气势和时空深邃感不正是作者的博大胸怀与高远境界的体现吗? ![]() 大观楼180字长联 接下来,请随我一同欣赏这一旷世佳联。 一、对联原文 上联:
下联:
二、作者、大观楼简介 1.作者:孙髯(1685—1774),字髯翁,自幼随云南为官之父居于昆明,其年少便显才华,然一身傲骨,愤慨于科举搜身这“以盗贼待士”之举而一生无功名。喜梅花,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孙髯登临昆明大观楼留下180字之长联而扬名海内外,更掀起名楼古刹撰写长联之风气。滇人喜孙公,亲切称其为“孙胡子”。 孙髯翁一身傲骨,一生正气从其自挽联窥见一斑: 上联(怀一身傲骨,无视名利);
下联(慰一生正气,不负苍生):
![]() 作者是美髯翁,滇人昵称孙胡子 2.大观楼 大观楼始建于十七世纪末,原楼毁于战乱,现楼重建于十九世纪中叶。 大观楼矗立于昆明西郊滇池之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楼前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 大观楼,美不胜收 ![]() 大观楼正面图 ![]() 大观楼牌坊 大观楼,昆明文化名片 三、上联赏析 上联作者喜观昆明和滇池风光。上联开于美景:视线由远及近,合于昆明这天赐的“四季如春”;
登临大观楼,眼界大开,壮阔浩淼之景令诗人豪情万丈,喜不自胜。推开碍眼的衣襟帽子,那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
极目远眺, 东边神骏金马(山)奔腾,好不威风; 西向凤凰(碧鸡山)翩跹,美不胜收; 北面灵蛇(山)蜿蜒起伏,目不暇接; 南端白鹤(山)展翅翱翔,仙气飘飘。
诗人的目光徐徐收回,心情激荡下不禁想遍邀天下名士高人共赏美景,趁着如今美不胜收的大好时光,一起观赏:
滇池中小岛如蟹似螺般点缀其间,到处翠柳依依,摇曳多姿;更有生机勃勃的翠鸟和灿烂美好的红霞点缀映衬在那茂盛的水草和芦苇中; ![]() 如蟹似螺点缀滇池 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金色沙滩,夏日婀娜多姿的娇媚荷花,三春随风摇曳的碧玉垂柳。 上联美景中蕴含着诗人的心旷神怡之情。 ![]() 四季如春 四、下联赏析 下联作者观景抒情,回顾云南历史,叹时代变迁,世道沧桑。
诗人眼见纵横千里的美景,感叹着在悠悠岁月中人世间的沧桑巨变,数千年的往事,涌上心头,他举起酒杯,仰天长叹,那“千古风流人物”尽被“大江东去,浪淘尽”,如今还有谁在呢?自此,一幅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想当年: 汉武帝开疆拓土: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 ![]() 汉习楼船 唐中宗立威显功:派兵收复了洱海大片区域,并立下铁柱以记战功扬唐威名; ![]() 唐九征打败吐蕃记功铁柱 宋太祖守内虚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共大理两百边安; ![]() 宋太祖影视形象 元世祖雄才大略:率大军凭借牛皮舟筏跨天险渡过金沙江,一举统一了云南。 ![]() 元跨革囊
这些丰功伟绩,真是费尽了如移山一般的心力啊!可即便如此又如何?诗人感叹:
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变化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显功的残碑断壁,也都颓然倾倒在夕阳之中。 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回荡,半江稀疏的渔火,两行孤寂的大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 历史画卷 五、结语: 这副长联,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联由远及近,开合自如,绘尽滇池美景,尽显诗人对美景“心旷神怡”之喜; 下联纵横捭阖,跨时空展历史画卷,由汉经唐、宋及元,止当下之断壁残垣。令人不禁涌起“人生如梦,世事沧桑”之叹。 下联具体的深意,笔者才浅不敢妄言。 赋上打油诗一首: 读书聊天识好字,字生只恐闹笑话; 作文演讲用好词,妙语连珠横竖夸; 与人交往表好意,言简意赅语义达; 中华文化我传承,腹有诗书气自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