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智能化已成为最鲜明的产品标签,也是最大的特点了。 从自动泊车到高速领航,从车道保持到自动变道,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正以惊人的迭代速度重塑汽车产品定义。当L2级辅助驾驶成为15万元级车型标配,L2+、L2.9等营销话术开始充斥市场,这场技术竞赛逐渐演变为概念包装的"军备赛",直至监管重拳落下,为行业敲响安全警钟。 ![]() 技术狂奔下的认知错位 这种过度营销直接导致消费者认知错位——某垂直平台调研显示,33%的新能源车主误认为车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部分用户曾尝试在驾驶中完全放开方向盘,也不看路,直接睡觉,让车自己开。 认知偏差的代价是惨痛的,如果大家关注新闻,就会发现最近这几年,因为智驾出事的事故真的不少,这类血的教训,暴露出技术普及与安全教育之间的巨大鸿沟。 ![]() 监管利剑划清技术红线 而近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更是发文称,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会触犯法律,会依法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以罚金等处罚。 这意味着,过去那种"事故后以辅助驾驶推责"的免责逻辑将不再适用,企业需要为其宣传的每个技术承诺承担法律责任。 ![]() 行业祛魅进行时 这种转变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在某新能源车主论坛,网友的留言获得高赞:"现在买车终于不用当技术名词翻译了,销售不再跟我讲L2.999了,不再和我吹牛所谓的自动驾驶了,回归汽车本身的性能、技术了"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经历着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成人礼,而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有利的,毕竟很多人买车,并不会去认真研究各种技术、名词,更多的听厂商,听销售的讲,很多时候就会被过份的宣传洗了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