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必看50件藏品

 遇事明言 2025-04-26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殿堂,馆藏文物极其丰富,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1912年7月9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标志着中国国家博物馆事业的起步。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2年3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博剧场举行。

1.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Guan Yu Stone Axe and Fish Painting Pottery Jar 或 Painted Pottery Jar with Stork and Fish

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葬具,外壁上的鹳鸟叼鱼和石斧图画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史前图画。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足见其文物价值等级之高。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是10000年至7000年左右。)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仰韶时期特殊丧葬制度“成人二次葬”的重要见证。这种陶缸通常用作葬具,用来盛放尸骨。

有观点认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上的图案可能反映了两个氏族之间的战争。鹳鸟和鱼可能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氏族图腾,鹳鸟代表胜利的氏族,而鱼代表被击败的氏族。石斧则可能象征着权力和力量,是首领的象征。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认为是部落首领的葬具,上面的图案可能是为了纪念这位首领的英雄业绩。首领可能在生前率领自己的氏族与敌对氏族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图画不仅是史前先民借助巫术表达内心的祈求,也体现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

2. 利簋 Li vessel:西周青铜器,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

利簋(也称“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显示了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的器形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也体现了古人对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利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证实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

铭文中提到的“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为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利簋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器物整体造型庄重,器表装饰简洁大方,展现出西周早期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

铭文的字是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而甲骨文则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

3. 大盂鼎 Da Yu Ding:西周前期重器,圆体鼎,内壁铸有铭文。

大盂鼎于1849年在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最初由当地乡绅郭氏所得,后转手至县令周广盛,再由左宗棠、潘祖荫等人收藏。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录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03年)册命贵族盂的史实。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周康王向盂总结周文王、周武王立国的经验以及商朝灭亡的教训,特别提到商朝大小官员无不沉湎于饮酒,致使政事败坏,人民失望,告诫盂应敬畏天命,效法祖先南公,忠心辅佐王室,认真处理政事。第二部分是周康王册命、赏赐盂的具体内容,盂感谢周康王的赏赐,并铸鼎以祭祀祖先南公。

这篇铭文不仅是研究西周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而且字迹端庄典雅,历来为书法家推崇。

盂鼎的造型宏伟古朴,雄浑大气,典丽堂皇,立耳、圆腹、三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整个造型简洁而有力,显示了庄严凝重的气氛。大盂鼎自出土之日起,就一直流离辗转,风波不断。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经历了多次转手和易主。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大盂鼎不被日本侵略者抢走,刘晦之的儿子将大盂鼎埋在苏州的一个秘密地点。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盂鼎重新出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盂鼎被调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大克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大克鼎的铭文记录了西周王朝的历史,包括对贵族功臣的奖励、重要的军事胜利和王朝的政治情况。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它是西周时期三大青铜大鼎之一,与毛公鼎和大盂鼎并列为海内三宝。

毛公鼎(西周)  Mao Gong Ding (Western Zhou Dynasty)

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的一件重要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约45厘米,口径约30厘米,重约15公斤。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499字,记载了西周宣王时期社会的真实情况,表明宣王委以毛公重要官职、力求革新图治的坚定决心。 

铭文内容涉及周宣王册命毛公为西师大将军,负责指挥西方的军事行动,并赐予其丰厚的赏赐。铭文辞藻精妙,结构严谨,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这件鼎的铭文为研究西周历史、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毛公鼎与大盂鼎、大克鼎并称海内三宝,均为西周时期的重器。

4. 虢季子白盘  Guoji Zibai Pan:西周最大铜盘,盘内底部铸有铭文。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用器,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它是目前所见最大的商周时期青铜盘。白盘呈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四壁各铸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以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整体纹饰精美,具有西周神韵。

虢季子白盘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嵋县,后辗转为数位达官显贵收藏。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在常州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王府中发现了这个铜盘,当时它被误作马槽。刘铭传后来将其送回安徽老家,并专门盖了亭子收藏。抗日战争时期,刘铭传的后人将其深埋地下,躲过了战乱。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的第四代孙刘肃曾将铜盘献给国家。

盘内底部刻有111字铭文,记述了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之设宴庆功,并赐予弓马之物以示嘉奖。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虢季子白盘的铭文不仅记录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还揭示了西周贵族的战功观念、君臣关系以及对荣誉的崇尚,是研究西周军事制度、战争形态及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文献。同时,其铭文中的部分文字采用了象形、会意等造字手法,如描绘战车、弓箭等图案,使得文字本身兼具叙事与装饰功能。

虢季子白盘的器形设计、纹饰工艺以及铭文的大篆字体,均体现出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的高度成就。

5. 骆驼乐舞三彩俑 Camel Music and Dance Tang Sancai Figurine:唐三彩的代表作,展现了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骆驼乐舞三彩俑是中国古代唐代(618年-907年)艺术的一件重要文物,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骆驼乐舞三彩俑是在中国陕西省的咸阳等地的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它通常是随葬品的一部分,用于展示唐代人们对音乐、舞蹈以及神秘动物(如骆驼)的崇拜。这些俑在唐代是非常常见的,唐代与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为反映盛唐时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背景。

三彩俑是指以三种主要颜色——绿色、黄色和白色——为主的陶俑。这种彩绘技术是唐代特有的工艺,色彩艳丽且富有表现力,代表了唐代的高度艺术成就。

6. 金缕玉衣Jade Burial Suit/ Clothed in Jade and Gold/ Golden Thread and Jade Garment:汉代帝王、贵族死后穿的殓服,用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

这件文物是一件由大量玉片、金线编织而成的精美衣服,出土于中国陕西省的西安附近,是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重要陪葬品。

这件玉衣由大约两千多片玉片和金线组成,每片玉片的雕刻图案细致入微,表现出汉代工艺的高度发展。在中国古代,玉被认为是具有神圣、保护和长生不老的力量,而金线则象征着财富和尊贵。这件玉衣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亡者在来世中得到保护,确保其永生。

7. 四羊方尊 Square Zun with Four Sheep

   青铜器之王,造型雄伟,工艺精湛。

四羊方尊(Square Zun with Four Sheep)是商代晚期(商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距离现代是3400年至3600年前)的一件青铜礼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高度:58.3厘米,口边长:52.4厘米,重量:约34.5千克

出土地点:1938年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遗址)出土。

四羊方尊的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四羊方尊采用了分块陶范合范浇铸的技术,羊头与尊体一次浑铸,羊角预先铸好后置于羊头陶范内,龙头亦分铸后置于尊范内,浇铸尊体时即互相咬接在一起。

尊体四隅及每面中线合范处饰以镂空扉棱,以掩盖合范接缝及纹饰可能对合不正的痕迹,也饰补了器物边角的单调感。

四羊方尊造型装饰雄奇秀美,线条精丽刚劲,铸造精良,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

在先秦时期,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四羊方尊上的羊头造型可能象征着作为祭品的羊。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美好,与“美”、“祥”等概念紧密相关。

8. 红山文化玉龙 Hongshan Culture Jade Dragon: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的一件重要文物。这件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辽宁一带的红山文化遗址,它不仅在考古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象征之一。

玉龙的形态通常为龙形或与龙相似的曲线形状,表现出当时人们对龙这种神秘动物的崇拜和象征意义。它通常由翡翠、玉石等材料精雕细刻而成,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独特。红山文化的玉龙可能是用于宗教祭祀、祈福或护佑的祭品。

9. 后母戊鼎(商代)Houmuwu Ding 或 Simuwu Cauldron。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用于祭祀。  

后母戊鼎铸造于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

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后因担心被日军发现而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59年调往北京,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度: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量: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鼎身呈长方形,四角和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鼎耳上饰有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有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有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有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有两周凸弦纹。鼎足上铸有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显示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的规模宏大和组织严密。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母亲的庙号,表明这是为祭祀商王武丁之妻妇妌而制的。妇妌是武丁的一位重要妃子,她的儿子祖庚(Zu Geng)后来成为商王,并下令铸造这个鼎以纪念他的母亲。铭文“后母戊”中的“后”字在这里被理解为“伟大的、受人尊敬的”,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而“母戊”则指的是商王的母亲,名为“戊”。因此,这个鼎的名字意味着“献给敬爱的母亲戊”的鼎。

10. 彩绘石雕武士像 Polychrome Stone Warrior Statue

这件雕像是中国古代的石雕艺术品之一,以其生动的雕刻工艺和鲜艳的彩绘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人物的形象及当时的艺术风格。

通常是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古代墓葬中。

11. 青花玉龙纹玉壶春瓷瓶是元代青花瓷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玉壶春的名称指的是瓷瓶的形状与装饰主题,'春'通常象征着生机、繁荣与希望,'玉'则与高贵、精致相关,表示这件器物的高雅气质。

12 青花八吉祥纹扁壶,清

青花瓷的最大特点是使用青花蓝色釉料在瓷器表面绘制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此壶采用了青花装饰,绘制的是八吉祥纹。八吉祥是佛教中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八种物品,包括法轮、宝伞、法螺、吉祥结、金鱼、莲花、白海螺和象牙。八吉祥通常被用来祈求健康、长寿、平安和财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信仰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青花海水云龙纹罐

中国明代(1368年—1644年)青花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这件青花瓷罐以其精美的青花装饰和复杂的图案设计,展现了明代青花瓷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尤其是在海水和云龙图案上的细致表现。

出自景德镇,这一地区自宋代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瓷器制造中心。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尤其是青花瓷,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瓷器类型。青花海水云龙纹罐是这一时期青花瓷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常常用于宫廷或贵族阶层的收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海水与云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自然界力量的理解有关。海水常常象征着浩渺无边的天地,而云彩则象征着天人合一、无常与变幻。在青花海水云龙纹罐中,海水和云朵的结合与龙的形象搭配,表现了自然力量与帝王权威的融合,寓意着无穷的力量和吉祥的祝愿。

 明代青花瓷的艺术风格以精细、流畅、典雅著称。相比于宋代的青花瓷,明代的青花瓷更加注重图案的细致描绘和色彩的丰富运用。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青花瓷工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青花的色彩更加明亮且不容易褪色。

13.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隋

这件项链是隋代贵族阶层的奢华饰品之一,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体现了隋代珠宝工艺的高度发展,并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奢华、财富和宗教信仰的重视。

项链出土于李静训墓,位于陕西西安市梁家庄附近,于1957年发掘,墓主人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外孙女,隋代大业四年(608)离世时年仅9岁,家世显赫,曾祖父是北周时期赫赫有名的骠骑大将军李贤

李静训墓中,石椁石棺雕制精美,随葬大量金银玉器和瓷器、玻璃器等。其中有一条镶嵌珍珠和鸡血石、雕大角鹿青金石金项链,是考古发现的项链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还有一对镶珠金手镯和两枚金戒指以及金质发饰、衣饰,手指上都戴着银指甲套。这些饰物把她浑身上下装扮得珠光宝气,灿烂辉煌,正如其墓志铭上所说:戒珠共明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

14. Cloisonne Enamel Lotus Pattern Goblet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明代珐琅工艺的精品。宣德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明宣德,高28.4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9.6厘米。清宫旧藏。 觚做撇口,圆体,圈足,铜鎏金螭纹四出戟。通体以蓝釉为地,以多色缠枝莲花为纹。

15.Bronze sword used by King Goujian of Yue

越王勾践剑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一件重要文物。它以精湛的工艺和历史意义而著称,属于越国国王勾践(越王勾践)所有。

这把剑于1965年在浙江省诸暨市发现的勾践王墓中出土。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其他文物,如青铜器、玉器和武器等。这把剑由青铜制成,刀锋锐利且抛光光滑。由于独特的埋葬条件,剑保存完好,未出现锈蚀现象。剑身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之宝”字样,标明了这把剑是勾践亲自铸造并拥有的珍宝。

16. Bull head and deer antler shape Gold hairpin 

牛头鹿角金步摇:古代头饰的精品。长19.4厘米,重87.37克,1981年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这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采用范浇铸工艺,轮廓清晰,造型逼真美观。牛面额较宽,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面部器官以鱼子纹勾勒,并镶嵌白、蓝、绿等色料石。两牛角中间有一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五个小支叉,每小支叉梢均有一金环,每个枝梢挂桃形金叶一片,总计为十四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这种金质的牛头鹿角形步摇冠在当时不仅是时尚,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步摇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魏晋时期成为常见的头饰。它不仅流行于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也十分喜爱。他们多以草原上常见的羊、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


17. 妇好鸮尊(商代)  鸮形酒器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1世纪)的一件青铜器,形状模仿鸮(猫头鹰),高约46厘米,重约16千克。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因而得名。

铭文在器物的内壁上,采用商代青铜器常见的甲骨文书写。铭文中的文字是妇好二字,这两字代表了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她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铭文的主要作用是标记器物的主人或用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商代的铭文一般刻画的是王室或贵族的身份和功绩,而妇好的名字被铭刻在鸮尊上,表明这件器物的所有者是她,进一步体现了她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8. Sanshi plate 散氏盘(西周)也叫夨(cè)人盘,是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8世纪)的青铜器,这件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盘内铸有19行357字的铭文,是中国最早的土地契约之一。 

铭文详细记录了夨国侵犯散国的事件,涉及割地赔偿的过程,列举了参与勘界和盟誓的官员名单。 这篇铭文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铭文盘记录了一次土地交易。  

19. Tiger-shaped Bronze Stand 或 Tiger-shaped Bronze Altar 

虎形铜案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世纪)的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器物以其独特的虎形设计,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对虎的崇拜。

虎形铜案的设计以猛虎为主题,造型生动,细节精致,体现了商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作为祭祀器物,虎形铜案用于宗教仪式,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20. Green-glazed Terracotta Male Figurine 绿釉陶男俑 唐

是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对绿釉陶男俑。这对俑被认为是参军戏俑,以其生动的表情和姿态,展现了唐代民间艺术的风貌。参军戏以说白为主,诙谐戏谑,在唐代非常流行。 

21. Ming Xuande Period Imperial Red Glazed Plate 明宣德(1426—1435年)祭红釉盘:明代瓷器的代表作。侈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红釉,釉色凝重静穆,外底施白釉,底心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22. 明弘治黄釉盘 Ming Hongzhi Period Yellow Glazed Plate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黄釉盘是明代瓷器中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弘治年间瓷器制作精益求精的工艺特点。黄釉瓷器多为皇家御用,尤其是祭祀或特殊场合,极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

23. Egret and Lotus Finial Hat Ornament 鹭鸶荷莲帽顶

是古代中国的精美帽饰,通常以金属或玉石制作,镶嵌鹭鸶与莲花图案。  鹭鸶和荷莲的组合寓意一路连科或连科及第寓意科举考试连连高中,深受文人和官员喜爱。  

这种帽顶常用金、银等贵金属制作,配以细腻的雕刻和镶嵌工艺,展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24. Dragon and Tiger Motif Plate 龙虎纹盘 战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但也促进了文化和工艺的繁荣。 龙虎纹盘的制作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以及人们对龙、虎等神兽的崇拜。

 该盘以龙和虎的纹饰为主要装饰,体现了战国时期对龙虎图腾的崇拜。作为礼器或日常器皿,可能用于盛放食物或祭祀活动。

25. 夔龙纹璜 Pendant Huang with Kui Dragon Pattern 西周

一种带有夔龙纹装饰的玉器,常见于中国商代和周代的文化遗存中。璜通常用于祭祀、佩戴或作为礼器,具有重要的礼仪和象征意义。  

夔龙纹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神兽纹饰,常被刻画在青铜器、玉器和其他艺术品上,象征天命和威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璜常用于贵族佩戴,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用于祈福和护佑的礼器。  

青铜玉夔龙纹璜,长7.7cm, 宽2cm

神人夔龙纹玉璜,长10cm,宽1.9cm

26. 龙虎纹青铜尊 Bronze Ritual Vessel with Dragon and Tiger Motifs: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

青铜尊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盛酒以供奉祖先或天地神灵。龙与虎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图腾,龙代表天命和吉祥,虎象征力量与威严。

27. 郎窑红釉凤尾尊 Langyao red glaze phoenix tail vase

是明代时期(尤其是宣德年间)的一个重要瓷窑,位于景德镇,因其出品的红釉瓷器而闻名。郎窑红釉瓷器由于烧制难度大、技艺要求高,因此非常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28. 陶鹰鼎  Clay Eagle-Shape Ding 新石器 仰韶文化

一种形状独特的鼎,鼎体通常呈三足形态,鼎的上部或边缘常常雕刻成鹰的形象或是鹰的翅膀、头部等装饰。

 鼎通常用于祭祀、烹饪或作为礼器,象征着权威和神圣,鹰形设计可能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可能与神鸟或天命相关。

29. 击鼓说唱陶俑 汉

这件陶俑于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其形象生动,表现了汉代俳优(即说唱艺人)正在表演的场景。陶俑头戴帻,额前饰有花纹,袒胸露腹,两肩高耸,身着裤子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汉代说唱艺术的风貌。 

这件陶俑被誉为“汉代第一俑”,是迄今为止表现汉代说唱艺术最形象的陶俑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0 . 画像砖飞天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材料,通常用于墓葬或建筑的墙面,具有丰富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飞天题材的画像砖作为重要展品之一,展示了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与兴盛,以及人们对自由洒脱“仙人”状态的渴望。这些画像砖通常描绘了飞天女神或天人形象,体现了南朝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31.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这面镜子制作于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直径23.9厘米,1955年在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出土。 


这面青铜镜采用了螺钿工艺,即在青铜镜的背面用漆粘贴螺蚌贝壳薄片,然后打磨刻画出各种纹样。镜面中央是两位身着宽袍大袖的高士坐于树下,一人弹奏阮咸,另一人持酒盅,面前有一鼎一壶,二人相对弹奏、饮酒。树下有一侍女捧盒,白鹤在旁翩翩起舞,池内小鸟驻足聆听。镜钮上方有一棵枝干粗壮、花繁叶茂的花树,树梢似银盘,树下有一猫蹲坐,树两侧各有一只鹦鹉,满地落花缤纷,展现出一派鸟语花香、温馨祥和的景象。 

这面镜子不仅装饰华丽,用料考究,贝板为南海所产的夜光贝,花蕊用云南一带的琥珀镶嵌,底纹敷以西亚的青金石碎粉,充分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其技法娴熟,构图饱满,细部刻画入微,加之螺片本身光泽莹润,艺术效果十分突出,是唐代青铜镜中的精品。 

阮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家族,通常是由木材、竹子或其他材料制成,具有较长的历史。阮咸与古琴、古筝等乐器类似,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形状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具有较宽的音箱,音孔较大。它的结构类似于吉他或琵琶。阮咸有四根弦,通常是用丝或金属制成。演奏时,使用拨片或手指拨弦。音色清脆,带有一种独特的明亮感,常用于演奏柔和或欢快的曲调。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汉代。它常见于宫廷音乐、宴会、舞蹈和其他庆典场合。

32. 白玉镂雕鹅穿莲绦环白玉莲花首雕鹘绦钩,元朝((gù)是鹰的一种

33. 凤形佩

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1955年在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出土。这件玉器呈牙白色,卷曲状,造型为首尾相衔的团凤形,双面镂空透雕,头顶有勾形长冠,圆眼,尖喙,肩连双翼,短翅,长尾,尾部分叉,其中一叉与凤头相连,爪卧于腹下。腰部有圆孔,可系佩。 

这件凤形佩被誉为“中华第一凤”,代表了石家河玉器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史前东亚地区琢玉技艺的高超水平。 

34. 仿钧窑匜式尊

清代雍正时期的瓷器,模仿宋代钧窑的匜形器物。其设计特点包括:

口部仿青铜匜的造型,短颈,球形腹,圈足。通体施仿宋钧釉,天蓝釉上杂以红斑,釉面光润。外底施酱釉,刻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这件瓷器的尺寸为:高22.9cmX口径14.1cmx足径11.4cm

35. 错金银云纹车饰

错金银云纹车饰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工艺品,通常用于装饰车辆,尤其是古代的皇家马车或贵族用车。这种饰品的特点在于它采用了错金工艺,将黄金与银饰交错镶嵌,形成精美的图案,而云纹则是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象征着吉祥、祥瑞、天降福气等。

错金指的是将金属镶嵌在金属上,创造出复杂的纹饰,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云纹图案是一种与天空、自然界相关的传统吉祥图案,经常用于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中。

错金银云纹车饰一般是在精致的金属工艺基础上加上云纹图案,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车轮、车厢等部分的装饰,展现出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社会地位。这种饰品不仅是车辆装饰的元素,还常常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财富和地位。

错金银龙凤纹车饰,毂饰,称輨,四件,两对,分别饰于毂木两端。器身为圆管状,中腰有小孔(轵)用以固定于毂,内端有凸带两圈,外端各有小纽可系绳。

36. 错银卧牛青铜镇,战国

青铜镇是指青铜制的镇物,通常用于压住某物(如文献或书卷),也可以作为装饰性和象征性的物品。

错银是一种将银与青铜结合的工艺,通常是将银片镶嵌或熔合到青铜器表面,通过精细的打磨与雕刻,使其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这种工艺往往体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的精湛掌控,能够在青铜器表面展示复杂的图案或图像,增添器物的美感和价值。

37. 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西汉

高34.1cmx长54.1cm

35. 卜骨

又称甲骨,是中国古代用于占卜的动物骨骼,主要用于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卜辞记录。这些卜骨通常刻有卜辞,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历史的重要材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卜骨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多件卜骨,其中一件为商代的牛肩胛骨,长22.5厘米、宽19厘米,正反面刻满长篇卜辞,字口涂朱。这块卜骨记录了商王武丁在两个月内的占卜内容,涉及灾祸预测等方面。

36.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 宋, 辽

鎏金是将金镀在金属器物的表面,使器物呈现出金色的装饰效果。通过这一工艺,金属器物可以显得更加华丽,且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鎏金工艺在中国古代尤为盛行,广泛应用于贵族器物、宗教用品以及一些重要的仪式器具上。

鸡冠壶是一种特殊的器物,通常用于盛水或酒。其壶体的形状和装饰常带有动物或自然界的元素,以增强其文化象征。

37. 九龙九凤冠:明孝端皇后的凤冠,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皇后凤冠。

1957年10月20日,这顶凤冠在北京明定陵地宫被发现,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直径23.7厘米,重2320克。 采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为丝帛。

38. 乌金釉碗

乌金釉是一种瓷器釉色,呈现出深沉的黑色或暗金色,常带有光泽,像乌黑的金属表面,因而得名。乌金釉的制陶工艺起源较早,尤其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它通常是由铁、铜、锰等矿物质添加到釉料中,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独特的乌黑色泽。

乌金釉描金笔筒

39. 文征明书画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之手。文征明(1470-1559)是明代文人、书法家、画家,被誉为“明代四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并在绘画上也有显著成就。

雪景山水图轴

致执斋书札

40. 透雕蟠螭纹铜镜,制作年代通常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代,特别是西汉东汉时期。

一种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代铜镜,常见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遗存中。此类铜镜通常由铜或铜合金铸造,表面雕刻有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其中蟠螭纹是其最具特色的装饰之一。

透雕指的是通过雕刻技术让图案从铜镜表面向外突出,或通过穿透性的雕刻形成凹凸效果。这种工艺使得图案的表现更加立体、细腻,通常展现出非常精致的细节。透雕蟠螭纹铜镜中的蟠螭部分常常通过这种技艺展现出动态和流动感。

蟠螭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龙纹变体,螭是一种没有角的小龙,象征着吉祥、神秘和权威。蟠螭的图案通常表现为蜿蜒盘旋的龙形,代表着力量和控制。蟠螭纹的使用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尤其在古代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常常与权力和天命相联系。

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梳妆、照明的工具,还常常具有辟邪、祈福的象征意义。铜镜的镜面在古代社会被认为是能映照出物体的真面目,因此其常常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

41. 馄饨,唐代的饺子,唐代的饮食文化见证。饺子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尽管饺子的出现可能早于唐代,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经济非常繁荣的时期。唐代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唐代文人、诗人和艺术家都在作品中留下了有关食物的描写。饺子可能已经存在,但尚未成为如今天如此普遍的传统食品。

唐代的点心

42. 铜觯,商

一种古代中国的礼器,属于青铜器的一种。它主要用于古代祭祀、宴会等场合,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铜觯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贵族和王室家庭用来进行祭祀、宗教仪式以及正式宴会的器物。

铜觯通常高脚,口沿宽大,深腹和圆底。器身常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如龙纹、凤纹、云纹等,这些图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常用于表达尊贵、神圣等主题。

铜觯在古代社会的祭祀仪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天、地、祖先的祭拜中,作为盛酒的器具,象征着神圣和尊贵。

43. 兽面纹铜钺 商

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属于钺的一种,具体为上面刻有“亚丑”铭文,下部装饰有兽面纹。钺是一种古代的武器,形状类似斧头,常用于战争和仪式。它不仅在实战中使用,也作为一种礼器或象征物存在。

钺通常为双刃斧形的武器,属于中国古代的青铜武器之一。它的刃部分宽大,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斧头,但通常比斧头更加修长。钺的手柄较长,可以用来进行挥砍、斩击等操作。青铜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西周、东周等历史时期非常常见,代表了当时武器技术和青铜冶炼工艺的进步。

44. 身着大祭司服的罗马皇帝屋大维雕像残片,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

45. 群芳谱局部:古代绘画艺术的精品。

46. 青铜人首,商: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品。

47.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清代瓷器的精品。

48.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清 圆明园海晏堂被保存下来的瓷尊之一。

49. 粉彩过墙枝桃纹盘:清代瓷器的精品。

50. 《雪窗读书图》Snowy Window Reading Picture。这幅作品描绘了士人在雪天闭门读书的情景,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据推测,可能为宋代画家李唐。尺寸:长49.2cmX31cm。

《雪窗读书图》以其新奇雄峻的构图著称,采用典型的边角取景手法。画面左侧是高峻的山崖,树木苍郁,枝叶茂盛。远山如带,朦胧可见。山崖脚下有一处院落,柴门紧闭,茅屋旁青竹丛生,一人临窗坐读。

辋川图卷 Wangchuan (Wang Chuan) Scroll

描绘了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的山水景色。这幅作品无名款,前无引首,后无题跋,系以唐王维《辋川图》或其他宋人所摹王维《辋川图》为蓝本摹绘而成。 尺寸:长43.8cmX955.5cm

画面分为多个部分,描绘了辋川地区的山水景色,包括华子冈、孟城坳、辋口庄、文杏馆、斤竹岭、木兰柴、鹿柴、南垞、北垞、白石滩、竹里馆等地。 

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华,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