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图片」白车轴

 草药君 2025-04-26 发布于贵州
「中药图片」专题为小编近期拍摄图片并整理资料编辑,大家有意见建议请文末留言!希望大家多多分享点赞,谢谢!需要照片联系小编,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白车轴

白车轴草用于治疗癫痫病,具有镇痉止痛、祛痰止咳等功效。《中药大辞典》记载,我国民间以白车轴草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凉血、祛痰止咳、镇静止痛的功效,主治癫痫、痔疮出血、硬结肿块。国外民间用红车轴草花序治感冒、肺结核,外敷治脓肿、烧伤和眼疾等,并有治疗胃溃疡、胃癌和乳腺癌的报道。

药材基源
豆科植物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 的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花盛期采收。洗净后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
切制:稍润后切段,干燥。

别名
白花苜蓿、三叶草、三消草、金花草、螃蟹花、白三叶、荷兰翘摇、菽草翘摇。
性味归经
味微甘,性平。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宁心。主治癫痫,痔疮出血,硬结肿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包额。

使用注意
非常用药,临床应用需遵医嘱。

药材性状
茎匍匐蔓生,节上生根,表面灰绿色至棕褐色,直径约0.5-0.8cm。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至近圆形,长0.8-3cm,先端凹头,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顶生球形花序,直径1.5-4cm,花冠白色或乳黄色。
饮片性状
茎、叶、花混合段状,茎细,叶破碎,花黄白色至淡红色。气微,味微甘。

植物形态
短期多年生草本,生长期达5年,高10-30厘米。主根短,侧根和须根发达。茎匍匐蔓生,上部稍上升,节上生根,全株无毛。掌状三出复叶;托叶卵状披针形,基部抱茎成鞘状;叶柄长10-30cm;小叶倒卵形至近圆形,中脉隆起,侧脉约13对。花序球形,具20-50朵密集小花,花冠白色、乳黄色或淡红色,具香气。荚果长圆形,种子阔卵形,通常3粒。

生境分布
东北、华北、江苏、贵州、云南等地,多栽培或呈半自生状态。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湿、酸性土壤,常见于湿润草地、河岸、路边。
经方验方
1. 癫痫:三消草30g,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2.癫痫:全草1两,水煎服。并用5钱,捣烂包患者额上。(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痔疮出血:全草1两,酒水各半煎服( 《全国中草药汇编》)。

4.硬结肿块:鲜品捣敷外用(《中华本草》)。

现代研究
车轴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已从该属植物中发现了黄酮、异黄酮、香豆素、三菇皂式、店类、脂肪酸、多糖及其它一些化合物,以黄酮、异黄酮为常见。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
采药小记
那年暮春的校园草坪总泛着青苹果味的阳光,我趴在草丛里,指尖拨弄着白车轴草的叶片,像在破解春天的密码。三瓣叶子是寻常的,心形边缘凝着晨露,脉络里藏着未说出口的秘密。若遇见四片叶子的,便会听见此起彼伏的轻呼,仿佛蝴蝶落在手背上的颤动——那时我们笃信,多出的那片叶子是命运额外的馈赠,能兑换未知的好运。
 
后来在中药房实习,整理药材时忽然看见标签上的"三消草",才惊觉这曾被我们翻找无数次的小草,原是《贵州草药》里载过的药用植物。晒干的全草蜷缩在纸袋中,灰绿的叶片仍留着凹头的轮廓,只是没了鲜活的露水,倒像封存了整个青春的标本。药典里写它"味微甘,性平,归心、肝经",能清热凉血、宁心安神,主治癫痫与痔疮出血。那些年我们蹲在草坪上寻找幸运的午后,竟不知脚边踩着的,是能入药的草木精灵。
去年深秋回老家,见外婆在阳台晾晒白车轴草。她颤巍巍的手捧着鲜草:"你表舅前年痔疮出血,我按老方子煎了水,竟比西药还见效。"阳光穿过叶片的间隙,在她银发上洒下细碎的光斑,恍惚又看见十六岁的自己,在同样的光线里屏住呼吸寻找四叶草。原来草木的幸运从不止于传说,当它化作药汤入口,化作敷在患处的捣烂鲜叶,那些被治愈的时光,才是更实在的福报。
 
如今路过公园的绿地,仍会下意识扫一眼丛生的白车轴草。三瓣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向每个过客打招呼。偶尔遇见四片叶子的,依旧会小心摘下夹进笔记本,只是不再执着于它是否能带来奇迹。懂得它的药用价值后,反而觉得这种"双重幸运"更动人——自然既赋予它浪漫的象征,又藏起疗愈的温柔,就像成长本身,在相信童话的年纪遇见童话,又在读懂生活的时刻遇见生活的馈赠。
暮色里的草坪渐次暗下来,远处传来孩童寻找四叶草的欢笑声。我知道,有些幸运注定要在时光里发酵:少年时掌心的四叶草会褪色,而草药柜里的三消草却永远带着草木的清芬。原来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偶然的奇遇,而是平凡岁月里,那些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关于生命与自然的真相。

本内容主要参考《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等文献资料,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为小编现拍,需使用请联系小编。

本号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文章可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毕竟收集整理编排需要时间,谢谢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