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驾照三十一年》写作后记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5-04-27 发布于浙江

《我的驾照三十一年》

写作后记

作者:杨军

       随着最后一篇《我的驾照三十一年》在《游子报》发表,这场历时良久的写作“马拉松”终于圆满收官,我心中的大石也随之落地,倍感轻松。

       回首这段创作历程,我由衷感激《游子报》这个充满大爱的平台,是它为我搭建起实现文学创作梦想的舞台。特别要感谢主编艾俊民老师,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他认真审读、仔细编排,字里行间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刘政琤老师严谨细致地校对每一处文字,让文章更加完美。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作品从最初青涩稚嫩的“雏鸟”模样,逐渐变得成熟流畅、渐入佳境。他们的付出与帮助,我始终铭记于心,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期间,我还常常向德高望重的吴春娥老师请教,在交流探讨中,不仅让她的思维更加活跃,也让我们师生之间的情谊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读者的喜爱与支持同样是我坚持创作的重要动力。每当看到文章发表后,超百人的浏览量,还有读者们真诚的点赞、热情的转发,尤其是饱含深情的留言,都让我倍感欣喜与温暖。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爱心符号、点赞图标,都承载着读者的认可与鼓励,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每次看到这些反馈,我都会第一时间回复,希望以这种方式与读者们分享创作的喜悦,传递内心的感激。

       一位笔名为“茴香”的读者在留言中热情称赞:“听您娓娓道来,文字朴实真诚。这要是被路遥看到,怕是能成就另一部《平凡的世界》;若是被梁晓声品读,或许会化作新的《人世间》;若是被导演相中,妥妥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年代剧!写得太棒了,实在令人敬佩!”看到如此高的评价,我满心欢喜,即刻回复道:“您的夸奖虽有些过誉,但这份认可让我倍感温暖。真心感谢您的关注与鼓励,每一条留言都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还有位读者留言调侃:“感觉您的生活除了开车还是开车。”我笑着回应:“没错!可正是这份坚持,才更有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谁说这不是一种非凡?”

       聂永泽老师也在《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老师同学群里写了一段短文,令我感动:“杨军,我一直都在关注你的连载'我的驾照31年’。每天都在看,你记述了自己平凡而真实的感人生活故事,这也是721矿矿子弟的人生奋斗史。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富有感染力。是“不经历风雨,哪见到彩虹?”的真实写照。祝你一路顺风,一路欢歌笑语!续写出自己喜欢的故事。”

       在众多留言中,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吴春娥、朱坚、张梅珍、张顺华、陶盛茂。以及何健、张新生、刘浩、康有斌、谢菊秋、朱冬梅、崔建红、张秀娟、郭春香、李清华、刘文鑫、张永利、张庭清、周卫东、陈建伟等师长与友人的话语,令我尤为难忘。他们不仅认可我数十年艰辛创业的奋斗历程,更对我侍奉双亲的点滴给予褒奖。一字一句饱含着真挚的情谊,每一份鼓励都如点点星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我在人生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人活着总要有一点精神寄托。其实早在我驾照从业满三十年时,就计划撰写这篇文章,无奈工作与家务琐事缠身,计划一再搁置。机缘巧合之下,最终成文时题目也变成了《我的驾照三十一年》。
       写作之路充满艰辛,需要全身心投入与极度的专注。告别往日工作之余看电视、聊微信、刷抖音的休闲方式,转而伏案创作,这个转变过程并不轻松。由于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许多往事记忆模糊,为了还原真实细节,我不得不四处挖掘线索、追溯回忆。驾校学习的点滴,我向学友杨新军、郭家存请教;关于矿山老旧车辆的铭牌信息,得到了李康宁、刘舒平、陈建伟的帮助,冯继根也提供了宝贵资料;山南维修队建房的经过,周卫东耐心讲述;初到厦门打工的经历,康有斌与我细细回忆;水电单位的往事,王树江为我答疑解惑;同学聚会的细节,刘浩、余雪峰、冉红燕给予补充;旅游车工作的相关内容,全先锋、朱红光、李小龙、丁冬祥、乐志华知无不言。每一处细节的完善,都凝聚着大家的时间与心血,他们毫无保留的解答与支持,让我深受感动。
       为了让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收集和处理配图同样是一项艰巨任务。尤其是涉及过往岁月的场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难以找到对应的照片。在女儿慧真的帮助下,我开始从百度图库搜寻相关图片,并利用美图秀秀精心编辑。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后便投入创作,从晚上7点一直写到11点半,有时甚至持续到凌晨2点。第二天清晨5点半,闹铃一响,又要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班车驾驶工作。常常是文章早已完成,却要花费大量时间为配图反复斟酌、修改,不得不放缓节奏,力求尽善尽美。

       写作是一项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从文章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到每一段落的衔接、字句的推敲,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需要反复琢磨。很多时候,我自认为已经写得不错的文章,经刘老师审阅后,才发现存在诸多疏漏。尤其是“的、地、得”的用法,总是让我混淆不清,成了刘老师重点修改之处。他还通过微信耐心指导:“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动词后用'得’,比如'名贵的花’'飞快地跑’'走得汗流浃背’。”不仅如此,在刘老师的修改润色下,许多语句变得更加流畅自然,文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针对文章结束后的留言区写留言相对较少,自己也有些丧气言辞,艾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在微信中他这样答复:“写文章,我觉得心态要好。既然不是为了赚钱,就不要过多的考虑点击率。写文章,首先是一个爱好、消遣,或者说是情结。其次是为自己、为后代留下一份精神资产。我的文章点击率也很少,我从来不管他,也不刻意去推销。我的观点就是,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算了。我写文章只是一种爱好,一个情结,一份消遣。我的文章看的人多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看的人少我也不会损失什么。”艾老师还说:“看文章的人有各种心态——有的人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有的人是认识你想了解你的近况;有的人因为有相同经历对你产生共鸣,有的人是自形惭秽对你怀有妒忌。所以,不要过分在乎读者的多寡、评论的善恶。记住一点,你写文章是为了充实自己去写,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去写!”
       刚开始提笔写作时,我满怀激情,动力十足,每一个文字都仿佛带着火焰跃然纸上。然而,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写着写着就陷入迷茫,思路卡壳,面对空白的文档无从下笔,只能无奈搁笔。尤其是回顾漫长人生时,难免会触及个人隐私。为此,我特意向艾老师请教,他鼓励道:“写文章就要放开手脚,抛开所有顾虑,大胆展现真实情感。你看郭沫若,13岁时想摸嫂子的奶,这样的想法都敢写出来,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文学巨匠。”
       起初,我十分在意文章的浏览量,也担心我的朋友们会看到自己写的文章,所以即便文章在《游子报》公众号发布许久,我都没敢转发到朋友圈。终于有一天,战友冉江华将我的三篇作品发到我们的战友群,供兄弟们欣赏。我小心翼翼地询问艾老师:“我能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在朋友圈吗?”他爽朗地回应:“当然能!文章写出来就是给大家看的。我还纳闷,你怎么这么低调,到现在都没分享过一篇呢?”

       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是啊,热爱就要勇敢表达!这让我想起刚参军入伍的头两年,那时我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连说话都畏畏缩缩。直到某天,我在《解放军报》上读到一篇《人活着就要自信》的文章,其中那句“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有了自信便成功了一半,一定要树立'行、我能行、一定行’的信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
       从那以后,我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我从2024年9月初开始写作,后来得知《游子报》将在12月31日办满400期后停刊。我既想为这份报纸贡献绵薄之力,也希望借此回顾自己大半生的职业生涯,便决心搭上这趟“末班车”。
       那段时间,我争分夺秒,快马加鞭,连续八九天每天都坚持写完一篇文章。艾老师从读者阅读体验和编排效率出发,细心指导我:“每篇文章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果内容太多可以分篇连载,字数不足时,也能将几篇内容整合压缩。”在他的悉心指点下,我的写作渐入佳境。刘政琤老师还打趣道:“艾老师对你真是关爱有加,你写的文章在报纸上占了不少版面呢!”当然,文章能顺利发表,也离不开刘政琤老师和陈辉老师严谨细致、双管齐下的校对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