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多种原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使大便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便秘病因较多,主要有外感寒热之邪、内伤饮食情志、病后体虚、年迈体衰,劳逸失度等。便秘的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功能失职,导致邪滞大肠。(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首辨寒热虚实:冷秘、热秘、气秘 属实, 阴阳气血不足所致的虚秘则属虚。
①本病发病初期多以实或虚一种为主或相兼为病,如肠胃积热与气机郁滞可以并见, 阴寒积滞与阳气虚衰可以相兼; ②随病情发展,常互相转化、虚实并见, 气机郁滞日久化热,可导致热结; 热结日久,耗伤阴津,又可转化成阴虚。 虚实之间可以转化,可由虚转实,亦可因虚致实。 (二)便秘的治则治法 根据便秘实证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虚证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的基本病机,本病治疗当分虚实而治。 原则是实证以祛邪为主,据热秘、冷秘、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泄热、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证以养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六腑以通为用,个别证型虽可暂用攻下之药,也以缓下为宜,以大便软为度,不得一见便秘,便用大黄、芒硝、巴豆、牵牛之属。 (三)便秘的分证论治
肠胃积热(麻子仁丸),气机郁滞(六磨汤), 阴寒积滞(大黄附子汤),气虚失运(黄芪汤), 血虚失养(润肠丸),阴虚失润(增液汤), 阳虚失温(济川煎) 1.肠胃积热引起的便秘 (1)症状及分析 ①大便干结: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 ②腹胀腹痛:燥屎内结,不通则痛; ③面红身热: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 ④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胃热炽盛,化热生火; ⑤舌红:胃热炽盛,热盛致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见舌红; ⑥苔黄:胃热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热邪熏灼; ⑦脉滑数:胃热炽盛。 (2)治法:泄热导滞,润肠通便。 (3)主方及分析:麻子仁丸。 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泄热; 麻子仁、苦杏仁、白蜜:润肠通便; 芍药:养阴和营。 (4)加减 ①苔薄 口干,为津液已伤,加生地黄、玄参、麦冬; ②易怒目赤,为兼郁怒伤肝,加服更衣丸。 2.气机郁滞引起的便秘 (1)症状及分析 ①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畅,肠鸣矢气: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 ②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③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肝气郁滞,肝木乘土,脾胃失和; ④舌苔薄腻:气机郁滞; ⑤脉弦:气机郁滞,脉道失和。 (2)治法:顺气导滞。 (3)主方及分析:六磨汤。 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 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4)加减 ①腹胀,或腹胀痛,加厚朴、香附、柴胡、莱菔子; ②苔黄,或口干,加黄芩、栀子、龙胆; ③或呕或吐,加半夏、旋覆花、赭石; ④善太息,忧郁寡言,加白芍、柴胡、合欢皮; ⑤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加桃仁、红花、赤芍。
3.阴寒积滞引起的便秘 (1)症状及分析 ①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传导失常,糟粕不行,不通则痛; ②手足不温:寒遏阳气,失于温煦; ③呃逆呕吐:浊气不降逆而向上; ④舌苔白腻:阴寒凝滞,阳气不运,水湿不化; ⑤脉弦紧:阴寒凝滞,阳气不运。 (2)治法:温里散寒,通便导滞。 (3)主方及分析:大黄附子汤。
附子:温经散寒;大黄:荡除积滞;细辛:散寒止痛。 (4)加减 ①腹胀,或积滞较重,加枳实、厚朴; ②腹中冷痛,加干姜、小茴香。 4.气虚失运引起的便秘 (1)症状及分析 ①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临厕排便困难,需努挣方出: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②汗出短气,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气虚无以濡养肢体;
③舌淡苔白:气虚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 ④脉弱:气虚失运,血脉空虚。 (2)治法: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3)主方及分析:黄芪汤。 黄芪:补气升清,推动腑气; 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不伤正; 陈皮:理气助推动。 (4)加减 ①疲乏无力重,或年老,加红参、白术; ②气息较弱,或短气,加用生脉散。 5.血虚失养引起的便秘 (1)症状及分析 ①大便干结,排出困难:血虚则大肠不荣,肠道失润; ②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血虚肢体失养; ③心悸气短,健忘:血虚心神失养; ④舌淡苔白:血虚不能濡养舌体; ⑤脉细:血虚脉道失充。 (2)治法:养血润肠。 (3)主方及分析:润肠丸。 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
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通腑下气。 (4)加减 ①舌苔薄,为阴血虚,加玄参、制何首乌、枸杞子; ②兼气虚,加白术、党参、黄芪。 6.阴虚失润引起的便秘 (1)症状及分析 ①大便干结,如羊屎状:阴亏则大肠干涩,肠道失润; ②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潮热盗汗:阴虚火旺; ③腰酸膝软:兼肝肾不足; ④舌红少苔:阴虚火旺; ⑤脉细数:阴虚内热,脉虽数而无力。 (2)治法:滋阴润肠通便。 (3)主方及分析:增液汤。 玄参、麦冬、生地黄:滋阴润肠,生津通便。 (4)加减 ①阴虚较重,加芍药、玉竹、石斛; ②燥积难下,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蒌子; ③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用益胃汤; ④兼肝肾阴虚,加枸杞子、黄精、制何首乌、决明子。
7.阳虚失温引起的便秘 (1)症状及分析 ①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难: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 ②小便清长:阳虚失于气化; ③面色胱白,四肢不温:阳虚失于温煦; ④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阳虚生寒,寒主收引,不通则痛; ⑤舌淡苔白:阳虚,气血运化无力,无以濡养舌体; ⑥脉沉迟:阳气不足,鼓动血行无力。 (2)治法:温阳润肠通便。 (3)主方及分析:济川煎。 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
当归:养血润肠; 升麻、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4)加减 ①阳虚生寒,加肉桂; ②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合用理中汤; ③肾阳不足所致便秘,合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四)便秘的其他治疗
1.便秘的中成药
①六味安消胶囊、木香顺气丸:可与其他处方配合使用。 ②半硫丸:阳虚便秘。 ③补中益气丸:中气下陷便秘。 ④大补元煎:日久肾气不足。 ⑤五仁丸:血虚已复,大便仍干燥者。 ⑥六味地黄丸:肾阴不足,腰酸膝软者。 2.便秘的单方验方
①番泻叶3~9g开水泡服,代茶饮,用于肠胃积热型便秘。 ②芦荟取全汁酌量饮用,适用于便秘体质强实者。 ③蜜煎导疗法:对于老年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久积不解,或欲急通便者,可用此法。 做法:取适量蜂蜜,砂锅内熬煮浓缩至稠膏状,取出,捻搓成小指头大小,置肛门内。也可加入适量皂角粉,熬膏,制丸备用。 关于便秘的古籍选录
①《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②《兰室秘藏》:“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 ③《景岳全书》:“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凡此之类,皆须详察虚实,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及承气、神芎等剂。虽今日暂得通快,而重虚其虚,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药矣。” 附:详细讲解便秘病因 1.寒邪内侵致冷秘:外感寒邪,直中肠胃,恣食生冷,凝滞胃肠,或过服寒凉,阴寒内结,均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胃肠传导失常,糟粕不行,而成“冷秘”。 2.饮食不节致热秘:过食醇酒厚味,或过食辛辣,或过服热药,肠胃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或素体阳盛,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失润,粪质干燥,难以排出,形成“热秘”。 3.情志内伤致气秘: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4.体虚衰老:气虚阳衰,阴亏血少,过劳过逸 ①气虚阳衰:体虚衰老,年老体衰,正气自耗,渐致气虚阳衰,或素体虚弱,阳气不足,或久病产后,正气未复,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苦寒攻伐,伤阳耗气,均可导致气虚阳衰。 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时间延长,形成便秘。 ②阴亏血少:素体阴虚,津亏血少,或病后产后,阴血虚少,或失血夺汗,伤津亡血,或年高体弱,阴血亏虚,或过食辛香燥热,损耗阴血,均可导致阴亏血少。 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肠道失润,大便干结,便下困难,而成便秘。 ③过劳耗气、伤津,进则阳损阴伤,则致虚秘; ④过逸则气血不行,津液失于推动,敷布失常,可致气滞便秘、痰结便秘、痰阻便秘。 详细讲解便秘的病机 本病病位在大肠,并与脾、胃、肺、肝、肾密切相关。 脾虚失于运化,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糟粕内停而成便秘; 胃与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而成便秘;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下移大肠,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 肝气郁滞,则气滞不行,腑气不能畅通而成便秘; 肾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若肾阳不足则大肠失于温煦而传送无力,都可致大便不通,导致便秘。 喜欢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朋友,给您推荐个不错的公众号“一道水”,文章不错,都是精华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读,关注,点赞,转发!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文章内容只为普及医学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