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玄天一片云:五凉始末(5) 前凉肇基(中)

 陆一2 2025-04-27
永兴元年(304 年),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攻入洛阳,把持朝政的司马乂()被做成了烧烤。就金墉收乂,至营,炙而杀之
 
经过四年的互杀,“八王之乱”终于快要进入尾声。
 
随后东海王司马越举兵十万余人讨伐司马颖,并顺带挟持了晋惠帝。
 
八王之乱持续十多年,晋惠帝一直作为吉祥物被各位叔叔子侄们摆来摆去,这一次则被直接裹进了乱军之中。
 
不幸的是,司马越轻敌大败,左右都争相逃命,直接将惠帝扔在了草丛里【左右皆奔散,乃弃天子于藁中】,被司马颖找到控制在了邺城。
 
远在凉州的张轨得到消息后,派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东进勤王。【及河间成都二王之难,遣兵三千,东赴京师】
 
当然,三千人马在数十万大军混战中,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张轨此举,表示忠心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另一层意思是,只要最高领导没事儿,你司马家的破事我不想掺和。

图片

 
张轨的这个动作虽然对中央没有啥实际作用,却让另一个人敏锐的嗅到了机会。
 
一直蛰伏的若罗拔能看到中央动乱,张轨派兵入京,再一次举兵反叛。
 
不过此时的张轨不是刚来凉州的张轨了。经过四年的不懈经营,凉州已经兵强马壮,张轨的底气已经相当足了,而且若罗拔能这次的对手换人了。
 
张轨任命首席参谋长宋配为前锋督护,率军平叛。
 
若罗拔能经过四年的韬光养晦,把复仇的功课做得很足,之前吃了硬扛的亏,此次起义开始依仗优势骑兵以及对凉州地形的熟悉,战法变得灵活机动,神出鬼没,而凉州军队多年来以驻城防守为主,客观上河西鲜卑竟无意摸到了游击战的法门。所以这一次的起义让凉州如同打地鼠一样,头疼了一阵子。

图片


不过头疼归头疼,张轨此时对于河西鲜卑的战略目标已经转变了,不再是打跑了事,而是彻底消化。并且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他已经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
 
基于双方的战略战术升级,这一战相比之前的一战决胜负就显得非常久了。
 
永兴二年(305年)六月,战事仍处于胶着状态。
 
早在秃发树机能起义时,我们就讲到,对于鲜卑人这种骑兵为主的军队来说,六月正是草盛马肥的时候,但对人来说就不是了,此时新庄稼尚未成熟,而前一年的余粮就快要见底了,这也就是成语“青黄不接”的原意。
 
张轨和宋配利用这个时间及时调整战术,利用鲜卑马力充沛但急于求胜的心态,佯装败退,使若罗拔能判断失误,率大军倾巢而出。宋配抓住机会,杀了个回马枪,鲜卑起义军措手不及,自相溃败,最终若罗拔能被杀,部众被俘十余万人,河西鲜卑起义被彻底扑灭。【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拔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震】
 
张轨再次威震凉州。
 
彻底解决河西鲜卑,是西晋自司马炎就开始的政治任务,因此,即使已经打成一锅粥的中央,也罕见的给了张轨颁发了荣誉证书,被司马颙劫持到长安的惠帝司马衷下诏,命张轨为安西将军,封安乐乡侯。【惠帝遣加安西将军,封安乐乡侯,邑千户】
 
事儿办完了,奖状也领了,接下来该安排人了。
 
河西鲜卑的脑袋虽然被砍了,但庞大的身躯还在呢,俘虏的这十万余人如何安排,是接下来的重点。
 
前面说到张轨的想法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鲜卑问题,是有一套解决方案的。这个方案就来自于他在凉州这几年的实践经验。
 
“八王之乱”开始后,中原大乱,各种高门大姓、豪族贵戚开始“衣冠南渡”,而普通士族、平民百姓无力去江南,就开始拖家带口的向凉州奔来。随着张轨威名远彻,慕名而来的中州百姓也越来越多。【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
 
在张轨的经营之下,相比中原,凉州简直是人间天堂,宁做太平狗,不当乱世人,那怕靠乞讨度日,你也能活下去。但是,难民的大量涌入,很快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成了影响凉州社会稳定的最大隐患。

图片

 
而且难民问题是有前车之鉴的。
 
当年关中羌氐叛乱时,关中60万难民南下益州(四川省),却遭到益州等当地官员的排斥,不但不安置难民,还拒绝难民入蜀,引发了难民起义。要说你不让人来,你自己有那本事也行,关键益州政府还是个烂摊子,最终难民在氐族首领李特率领下,起义军一路攻城掠地,直逼成都。
 
到了光熙元年(306年),李特的儿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正式从西晋分裂了出去,成了五胡十六国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虽然凉州的管理团队没有益州那么叉叉,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张轨在凉州面临的问题也不遑多让。
 
首先,土地矛盾非常突出。
 
之前我们介绍过西晋的占田法和荫田制,大量土地被集中在豪族地主手里,农民与地主占有土地本就不均,避乱迁入凉州的百姓又要占更多的土地,导致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
 
如果从地主手里分出土地给难民,无疑要动地主阶级的奶酪,会引发地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如果大量的难民没有土地,要么沦为流民乞丐,要么沦为地主阶级的奴婢,人家自然也是不干的。
 
这样一来,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新开土地了,既能安置流民,又能增加人口赋税。对于凉州政府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其次,民族问题也很尖锐。
 
中原来的难民,基本都是汉人。而凉州各郡县中,尤其是边郡各县,匈奴、鲜卑、羌、氐、卢水胡等少数民族群居、汉胡杂居等非常普遍。河西鲜卑连续几十年叛乱的核心问题就是汉胡民族矛盾和土地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导致持有的资源不对等。
 
汉人高人一等,少数民族矮人半截。如果把中原难民安置到周边郡县,势必会动了少数民族的奶酪,大概率会再次引发少数民族的起义抗争。
 
因此解决两大矛盾和问题的办法,都指向了新开土地,另立郡县。
 
于是,张轨上书朝廷,将关中难民安置于姑臧(甘肃武威)西北,设武兴郡,辖八县。后来随着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又在西平郡(青海西宁)西北设置晋兴郡。晋兴郡更大,下辖十县。【请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统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监等县。又分西平界置晋兴郡,统晋兴、枹罕、永固、临津、临鄣、广昌、大夏、遂兴、罕唐、左南等县】
 
同时,在平定河西鲜卑叛乱后,张轨也吸取了以往胡烈牵弘等人对待少数民族的教训,开始整编少数民族部落,与关中难民一视同仁,分化安置。
 
对少数民族部落和难民进行专郡专县的安置管理,不仅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而且使土地矛盾这个最大的问题得以缓解,从根子上减少了地主难民的阶级矛盾和汉胡民族矛盾。
 
此外,中原难民的到来,也给凉州带来了新的农耕、纺织、冶炼等技术。这对凉州的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带来了积极地影响。
 
张轨设立新郡安置难民的成效,也给后来的东晋政府打了样板。东晋南渡后在江南地区也采取的同样举措来安置江北难民。
 
张轨这一套动作的本质是来自于中原王朝自秦汉以来,实践了几百年的“编户齐民”制度,即以“户”为单位来管理百姓,既是户籍制度,也是纳税依据。
 
内蒙古居延地区出土的《居延汉简》就有记载当时编户的详细情况: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五十,妻一人。男同产二人,妇同产二人,宅一区值三千,田五十亩值五千,用牛二值五千
 
这一招同样被后来前秦的苻坚、北燕的慕容垂、北魏的拓跋珪等人学习并发扬光大,并有了更加具体的操作说明,即“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甭管你之前是什么首领、酋长、大人,手下有多少人等等,都要打散定居,计口授田,不再游牧迁徙。而且一视同仁,一样的纳粮交税。

图片


当这些部落的头头脑脑们失去了带领部众的机会,自然也就失去了造反的能力。
  
少数民族汉化的本质,是通过编户齐民把松散的游牧部落栽种到土地上,从而产生纪律性和协作性。
 
草原上不需要遵守农时和勤劳耕种,不需要按时交租交粮的纳税,这就产生不了纪律意识。草原上也不需要汇集大量的人工去治水建城,这就产生不了协作意识。
 
草原游牧生活对汉家的农耕文化天生是不适应的,也很难转变,因此往往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佬来镇场子。张轨以及后来的苻坚、慕容垂、拓跋珪,都是如此。
 
先离散部众,分土定居,再施以教化,时间一长,可不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了嘛。
 

图片

 
随着少数民族的组织架构被分化瓦解,张轨也采用了合理的民族招抚政策,将鲜卑羌氐等胡人编入军队,组建了一支胡骑。加上凉州本地的六郡良家子,张轨手里开始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所谓六郡良家子,就是指出身陇西、天水、安定(甘肃平凉)、北地(甘肃庆阳)、上郡(陕西榆林)、西河(山西汾阳)六个郡的汉族青年。这些地区地处边疆,常年与草原游牧民族交战,民风勇武。这里的汉族青年,自幼弓马娴熟,受过基本的教育,说不上诗书传家,但是起码都能识文断字,会执行复杂号令,所以秦汉以来一直都是朝廷征兵尤其是中央禁军等精锐部队的首选,也因此六郡良家子里名将辈出。【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比如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陇西郡人(甘肃天水),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投军。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贺,出身北地郡义渠县(甘肃宁县),也是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后,建功立业官至丞相。此外,还有北地郡义渠县(甘肃宁县)的傅介子、郁郅县(甘肃庆城)的甘延寿(“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作者)、陇西郡上邽县(天水市秦州区)的赵充国等等,都是举世名将。
 
汉末以来,中央靠不住了,刺史让人家当菜一样砍了一茬又一茬,当地大族为图自保,在本地优秀的青年才俊,逐渐发展起来了一支的汉族自治武装。张轨初来凉州时,镇压若罗拔能靠的就是这支本地军队。
 
对关中难民和少数民族的整编及改革,客观上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极大的扩充了人口和赋税,凉州的经济随即开始飞速发展,商业交流大幅增多。
 
但随着百姓生产生活的改善,商业与生活交易日趋频繁,凉州的市场交易方式却十分落后。市场交易还用古老的“割布分段法”,即把一块布撕成宽窄不等的条,当做不同价值的货币,以此来买卖交易。
 
大家可能会疑惑,为啥要用布当钱来交易啊,那岂不是衣服上随便撕一条不就当钱使了?
 
别急,听我解释一下:
 
首先,为啥不用铜钱。
 
自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大家开始用起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但秦钱较重(十二铢,约8克),不便流通。到汉武帝时期,改为五铢钱。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滥发货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五铢钱出现了信用危机。东汉末年后,中央政府干脆不再铸造钱币了,五铢钱一度濒临废弃。三国时期,曹魏政府一度下令停止五铢钱的流通使用【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进入西晋后,凉州又连年战乱,几度脱离中央,经济社会完全萧条,铜钱交易也随之废弃。
 

图片

 
其次,为啥要用布。
 
布作为货币使用,其实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郑家相先生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中说“米粟布帛为人生不可一日或无之物不但古代兼充媒介物即后世货币盛行之时亦尝为交易中介。
 
《诗经·卫风·氓》中有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里的“抱布贸丝”就是用布来买丝的意思。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布还被确定为法定货币之一。但是布作为法定货币,是有具体要求的,不是随便拿块布就可以当钱使。
 
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详细记录了秦国的“布币”要求:布长度8尺,幅宽25寸。如果布的质量不好,长宽不合标准,不得作为货币流通。【布袤八尺,福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布作为货币使用时,其价值基准是与铜钱挂钩的,如秦国一匹标准的布,可等值为11枚铜钱。【钱十一当一布】
 
虽然铜钱是最主要的法定货币,但是铜的产量和冶炼其实一直都不高,很难满足整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需求,因此,古代社会一直是多重货币相互补充流通,如金、银、布匹、丝绸、皮货,甚至贝壳等。
 
即使在几百年后的大唐盛世,也是如此。人口的大量增加,民间及国际贸易异常活跃,但是铜的产量跟不上,以布等硬通货作为货币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有法令,房子庄园等不动产交易,都用绢布绫罗丝锦等价交易。价值在一千钱以上的大额交易,可以用钱也可以用其它物品等价交换,以此来应对市场上钱不够用的情况。【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锦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者,亦令钱物兼用】
 
因此,凉州地区使用布作为货币使用,其实是民间由来已久,非常普便的做法。
 
但随着凉州的经济快速发展,这种交易方式开始显现出弊端,它太不方便了,而且非常浪费。
 
张轨的参军(参谋)索辅说,妇女同志们织一匹布非常不容易,买卖的时候,好好一匹布要被撕成好几段。不仅丧失了布的原本意义,还造成了极大浪费。这种不珍惜妇女劳动成果的行为,实在是要不得。咱现在发展的这么好,要抓紧时间恢复用钱来交易买卖。【裂匹以为段数,缣布既坏,市易又难,徒坏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也】
 
随后张轨下令恢复五铢钱的使用,并且还新铸造了“凉造新泉”铜钱,在凉州地区大为流行,极大地方便了河西人民的生活,进一步推动了凉州商业经济的繁荣。轨纳之,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人赖其利】
 

图片

(不同版本的凉造新泉铜钱)


除此之外,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西域各国的商旅、使者,基本都以姑臧为终点,使凉州政府得以控制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此,一些西域国家的货币也在凉州同时流通使用,也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国际贸易活动的繁荣。【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
 

图片

(甘肃张掖出土的龟兹五铢铜钱)
 
除了抓教育、抓经济,张轨也抓了抓基础建设,开始扩建姑臧城。【于是大城姑臧】
 
姑臧,最早是匈奴休屠王的领地,匈奴原来称为“盖藏城”,后来估计是匈奴人学说汉话,发音不标准,慢慢的传成了姑臧城【匈奴本名盖藏城,语讹为姑臧城】。因地形像龙,当地人也叫卧龙城。【姑臧城,其城本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
 
姑臧北临大漠(腾格里沙漠),南接南山(祁连山),东有洪池岭(乌鞘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凉州刺史部设置后,这里一直是河西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张轨在旧城基础上,由北向南划分出外城和内城,内城又分为中城和禁城。然后在旧城的外围新建了四座小城,合并成大小五个相互连通的城,共有 22 个城门。并且仿照了中原洛阳、长安等大城的风格装饰。【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拟中夏也】
 
这个动作一直持续了几代人。张轨的儿子张茂修筑了灵钧台,并在城内增加了一座小城,称作内苑,专门用于举行大典、祭祀祖先。到张轨的孙子张骏时,除了继续扩建外四城,还修建了著名的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极巧”。谦光殿后来一直是前凉政府中枢所在,也是后来后凉、南凉、北凉的军政中心。(类似于故宫的乾清宫)
 

图片

(张轨及张骏时期的姑臧城空间示意图)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也指出:姑臧本为凉州政治文化中心,复经张氏增修,遂成河西模范标准之城邑,亦如中夏之有洛阳也。
 
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地盘有地盘的张轨,终于成了河西老大。【至是,张氏遂霸河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