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小叶型肺气肿影像诊断:关键特征与鉴别要点

 忘仔忘仔 2025-04-27

图片

大家好,我是影像三人行。在日常的影像诊断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肺部疾病,其中肺气肿是较为常见的一类。今天,我们就聚焦于全小叶型肺气肿,和各位放射科医生一起深入探讨它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希望能为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诊断和处理这类疾病提供帮助。

全小叶型肺气肿(Panacinar Emphysema),又称泛小叶型肺气肿,它在肺气肿的众多类型里,有着独特的发病机制和影像表现。从病理角度来看,全小叶型肺气肿会累及次级肺小叶内的整个腺泡(图2)。正常情况下,每个肺腺泡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构成,而在全小叶型肺气肿患者体内,这些结构都遭到了破坏,导致整个腺泡以及次级肺小叶内的所有腺泡功能受损。

图片

·1:胸部平扫 CT(肺窗)

·1A -1D:显示双肺弥漫性密度减低,肺结构简化,血管纹理稀疏。

图片

·2:艺术家的插图(左)描绘了一个包含在次级肺小叶内的正常肺腺泡。每个腺泡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组成。全小叶型肺气肿(右)破坏了整个腺泡以及次级肺小叶内的所有腺泡。

在临床中,全小叶型肺气肿患者多为老年人,就像我们这次案例中的 72 岁女性患者,她的主要症状是活动后呼吸困难。这种呼吸困难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非 productive cough(无痰咳嗽)。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残疾程度与肺气肿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病情越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限制就越大。

全小叶型肺气肿的发病原因较为多样。其中,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是导致全小叶型肺气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最常见的病因。α - 1 抗胰蛋白酶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它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 α - 1 抗胰蛋白酶处于平衡状态,保护着肺组织的正常结构。然而,当 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就会过度破坏肺弹性纤维和其他结缔组织,最终引发肺气肿。这种因 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导致的全小叶型肺气肿,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它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疾病。患者症状往往出现得较早,多在 30 - 40 岁左右就会有所表现,而且吸烟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除了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全小叶型肺气肿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静脉注射吸毒(如使用含有滑石粉的毒品、利他林等)也可能引发全小叶型肺气肿。这是因为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在肺部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影响肺部正常结构和功能。另外,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累及的肺段,也可能出现全小叶型肺气肿的改变。

在影像学检查中,X 线和 CT 是常用的手段,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先来看 X 线表现。在 X 线胸片上(图3),全小叶型肺气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肺容积增大,这是因为肺部组织遭到破坏后,气体潴留,导致肺部膨胀。二是肺血管纹理减少,正常的肺血管纹理在胸片上呈现出树枝状分布,而在肺气肿患者中,由于肺组织的破坏,血管也受到影响,使得血管纹理变得稀疏。三是下叶受累为主,与其他类型的肺气肿不同,全小叶型肺气肿在下叶的病变表现更为明显。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 CT(MDCT)和高分辨率 CT(HRCT)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全小叶型肺气肿的诊断也具有更高的价值(图1A -1D、图4A -4C)。在 MDCT/HRCT 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广泛的低密度区,这是由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加,密度降低所致。同时,血管纹理变得更加稀疏,这进一步证实了肺部组织和血管的受损情况。整个次级肺小叶都会受累,病变可以是弥漫性分布在双肺,也可能以下叶受累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全小叶型肺气肿在 CT 图像上一般不会出现局灶性透亮区或肺大疱,这一点与其他一些肺部疾病的表现有所不同,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3:后前位胸片显示肺容积增大、肺血管纹理减少,且下叶受累为主。

图片

·4:右肺胸部平扫 CT(肺窗)显示下叶密度减低,伴肺结构简化和血管纹理稀疏。

在实际诊断工作中,全小叶型肺气肿需要与一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虽然 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是全小叶型肺气肿的常见病因,但并非所有全小叶型肺气肿都是由它引起的。当我们发现患者有全小叶型肺气肿的影像学表现时,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 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情况。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血液中 α - 1 抗胰蛋白酶的水平,结合患者的家族史等因素,综合判断病因。此外,还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肺气肿,如小叶中央型肺气肿进行鉴别。小叶中央型肺气肿主要累及小叶中央部分,多在上肺分布,与全小叶型肺气肿在病变部位和范围上有明显区别。

对于全小叶型肺气肿患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这包括给予患者吸氧,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对于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等。此外,对于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患者,还可以采用从人血中纯化的 α - 1 抗胰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替代治疗,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 α - 1 抗胰蛋白酶,从而延缓肺气肿的进展。

全小叶型肺气肿的预后情况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肺功能。一般来说,肺功能受损越严重,预后越差。对于α - 1 抗胰蛋白酶缺乏且吸烟的患者,病情往往进展更快,预后也更不理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准确诊断疾病,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给予相应的生活建议,如劝诫患者戒烟,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放射科医生作为影像诊断的“侦察兵”,准确识别全小叶型肺气肿的影像学特征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多方面信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报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希望通过今天对全小叶型肺气肿的详细介绍,能让大家对这种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准确地应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