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刚 一、出口的本质与最终目的 出口,就是出卖劳动。 一国百姓,干活,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生产出来商品。这个商品,凝聚着人类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产物,本该被本国人民享受,由此产生幸福感、满足感。 现在,人们不享受这个商品,反而把它卖给别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出口”。那么,出口,就是出卖劳动的过程。 出卖劳动,目的是什么呢? 一个人为别人干活,目的是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买进满足自己欲望的资源(商品、服务及其它),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有幸福感、满足感。 出口,既然是出卖劳动,那最终目的也是一样的——要有幸福感、满足感。怎样达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有“赚钱”的过程。这个赚钱的过程,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 好了,赚钱。对个体而言,哪里的钱都是钱,只要能买到资源就行。但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所有的个体欲望,加减汇总之后,就只有两个方向:国内能提供的资源+国外提供的资源。如果是国内资源,则用本国的钱就可以达到目标。如果是国外的资源,本国的钱无法达成目标,必须要用到外汇。这就是一个国家出口的意义: 出口,是出卖劳动,目的是赚回外汇,以此购买本国外的资源,目的是实现本国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问题:出口的目的是赚钱吗?请你仔细想一想,出口,是不是为了赚钱。 如果说,出口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那么,中国曾经有过一个看起来无比辉煌的出口赚钱时代。让我们把目光回溯过去600年: 中国的明清两朝,从民间到朝廷,都陷入对白银的痴迷和疯狂中,在他们看来,出口的目的就是赚钱,赚钱嘛,上下一致认为,就是赚白银。而白银,可以在国内买一切资源,在世界上也能买一切资源。于是,从明到清,中国把无数的劳动产品出口到海外,从茶叶、丝绸到瓷器,所有凝聚明清两朝数十亿人口是五百年血汗的劳动,都换回了雪花花的白银。鼎盛时期,大明时代,全球60%的白银都流入到了中国境内。 白银在中国的鼎盛标志,可以有两个:其一,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在进城后的大肆搜刮白银。李自成在北京城据说拷略了几千万两白银,后来不知所终。张献忠在四川的沉船白银,则在五六百年后被大量发现。这些不见天日的白银,意味着劳动的消失。其二,和珅在乾隆之后被清算抄家,有史料说财富折银超过10亿两。这是白银集聚的典型案例。 白银,明清时代的绝大多数白银,都被富豪垄断囤积了。因此,虽然无数白银流向中国,但民间却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比如, 1801年,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40元铜钱,到1839年,就能兑换1679元铜钱,白银日益值钱,正是通货紧缩的特征)。进入1800年后,民间就开始积贫积弱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经衰亡得没边了,讽刺的是,那时候,清朝却囤积着全世界最多最多的白银。所以,对国家而言,白银(通货)多,不意味着富足,也不意味着富强。 看这张图,是我在鸦片战争纪念馆里拍下来的。1800-1839年,短短40年间,中国买进鸦片就花费了4.3亿两白银。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贸易合法化,到清朝覆灭前,中国购买鸦片的花费超过10亿两白银,而其间鸦片战争之后的各种赔款也超过了10亿两白银。 结果就是,明清五百年,无数血汗换回的白银,最后化作一团青烟,烟消云散了。等于中华民族500年的全部出口的劳动,没有留下任何积累和财富。全都玩完了。 当然,清朝覆灭后,还有民国,白银在中国大地还有市场。但世界潮流发生了变化,白银本位被彻底颠覆了,黄金成为世界的唯一硬通货。中国人的白银,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全部白银,都成了废物。 所以,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一方面,过去500年大量劳动换来的白银最后化为灰烬,黄金则被国民党卷到台湾。另一方面,国内劳动的积累全部被战乱所摧毁。我们的人民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新中国。 那么,眼光回到现在,出口,本质是什么?是换回白银吗?NO!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明白,我们出口的最终目的,是换回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而不是白银。 二、美元就是明清时代的白银 1944年,二战结束前夕,新的世界秩序开始逐渐恢复和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白银时代彻底消亡,黄金时代全球确认,其标志是黄金与美元的挂钩。于是,美元从区域货币一跃而成为世界货币。 1944-1971年,黄金与美元等同。名义上,全世界都知道,1盎司黄金与35美元相当。所以,任何国家有黄金,都可以交给美国,美联储按照比例来发行美元。对应的国家拿到美元,可以全球采购。 正如我此前反复多次介绍的那样,货币,其实是促进劳动的工具。一国、一地区,人民要劳动,需要有一个促进劳动的媒介,这个媒介,早已确定为货币。各国货币,形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国内货币,可以购买本国内他人劳动。 所以,要想让本国人民多多劳动、增加劳动,只需要满足他们对货币的需求。这就要求一国政府必须不断增加货币发行。如果货币发行增加的速度跟不上人民对货币需求的速度,货币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赚钱就变得越来越难,经济就无法增长。 美元,这个本来只供美国人使用的货币,这个本来只能购买美国人劳动的货币符号,在1944年之后突然变成了世界人民的硬通货,与黄金地位相同。全世界人民都想拥有美元、赚取美元,如果美元发行速度跟不上这种需求增长,则势必通货紧缩,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可以想象的是,二战之后世界新秩序快速建立,无数新生儿来到人间,战后重建需求巨大,全世界理应提供足够多的货币来满足这种需求。但黄金的生产速度是极其有限的。到1970年代初,几千年人类活动的黄金总存量也不到14万吨,按照每盎司35美元算,总价值才1500亿美元。按照当时全世界37亿人口计,人均只有40美元,且年度增幅只能是个位数增长。这样的货币规模,怎么可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呢? 当美国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取消了联系汇率制,即美元以后跟黄金没有关系了。美国人愿意发多少美元就发多少美元。但是,为了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他们强行将沙特石油结算限定为美元。而石油,是全球基础资源,世界各国都需要,且大都得从中东进口。如此,每个国家仍然是要追求、赚取美元的。 从1971年美元脱离黄金开始,美元就变成了新世纪的白银。它类似于中国明清时代的白银:美元是这个时代的世界货币,可以购买全世界的劳动。所以,世界上很多傻子一样的国家,拿美元当真正的货币,完全放弃了本国发行货币的能力。个别本国资源和财富十分有限的国家,误以为货币就是财富,故意扩大发行本国货币,出现了类似津巴布韦币这样的超级笑话。更有甚者,众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直接硬挂钩美元,完全放弃了货币自主权。 本来,一国发行多少货币,何时发行,应该根据本国民众的劳动产出规模。劳动产出多,货币可以适当增加,劳动没产出,多发一元货币都会引发通胀。当弱国和穷国无法组织本国人民劳动的时候,就只能错误地以美元作为货币基准,到最后,本国货币甚至完全退出了官方舞台。这一点,与大明中后期和清朝时期几乎完全一样:本国交易有铜钱,但官方收税却必须折合成白银。于是,白银就是官方法定货币。而此时,白银是世界流行货币,产白银的国家只要卖白银就能非常富足。大量劳动换回白银的明清,最后只有崩溃。 1971年,美元变成了新世纪的白银,迄今5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美元的规模扩张早已失去约束:美联储官方基础货币发行量最高超过8万亿美元。美债规模最高达到38万亿美元。如果考虑美债就是基础货币这一本质,则全美基础货币规模46万亿美元。 试想,如果美国人不放弃黄金本位,人按照1944年规定的每盎司黄金35美元,这意味着全世界需要提供4100万吨黄金。而实际上,地球的黄金储量还不到20万吨。由于黄金不足,所以美元多了,则黄金价格只能上涨。按照目前美元的膨胀规模,黄金的价格本来是应该达到每盎司5000-7000美元的。而如果只认可美联储的基础货币才是真的美元,那么,黄金的价格应该是每盎司1200美元。目前的最高达到3500美元的黄金,未来价格究竟是该到7000美元还是回到1200美元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百年大变局:美元的没落 当货币褪去五彩的外衣,它就只能是一个零成本的无外形的媒介。 货币不是财富,不是资产,不是宝贝,它就是一个媒介。媒介也者,根本就不必在乎形式。刀币、贝币、布币、铜钱、四方钱、开元通宝、袁大头、铜币、纸币,都无所谓,只要能用它来买东西,买资源,就完全可以。 当工业时代推进到电子时代。当账房账本变成了银行电脑,当储蓄成为习惯、贷款成为新的货币产生方式,当电子记账成为世界潮流,货币的形式就电子化了——数字货币时代来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