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糖尿病,这个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疾病,却隐藏着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误区。不少人在和糖尿病“打交道”的过程中,因为这些误区走了不少弯路。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揭开这常见糖尿病的5个误区的神秘面纱,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 误区一:糖尿病只与吃糖有关 普遍认知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嘛,肯定就是糖吃多了才得的病。就好像只要一提起糖尿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爱吃甜食,糖果不离手,蛋糕、冰淇淋敞开吃的场景,觉得是这些过量摄入的糖把身体“搞垮”了,才引发了糖尿病。 实际情况 1. 糖尿病病因复杂,遗传、生活方式等均有影响:实际上呀,糖尿病的病因那可复杂多了,就像一团错综复杂的线团。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约20% - 40%的糖尿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相对较高。这就好比家族遗传给身体埋下了一颗“种子”,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这颗“种子”就可能生根发芽。同时,生活方式也是关键因素。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身体就像一台缺乏保养的机器,代谢功能会逐渐下降。研究表明,长期不运动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经常运动的人高出2 - 3倍。还有长期熬夜,打乱身体的生物钟,也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2.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都可能致病:糖尿病可不只是和糖有关,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旦出现紊乱,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比如,过多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像白米饭、白面包等,这些食物进入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若身体无法及时处理,就会使血糖升高。脂肪代谢异常也不容忽视,肥胖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较高,因为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干扰身体的代谢信号,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蛋白质虽然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但它在身体的代谢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代谢紊乱同样可能对血糖产生影响。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错误认知 好多人觉得,自己平时吃嘛嘛香,身体也没啥不舒服的,那血糖肯定就是正常的,不可能得糖尿病。他们认为只有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才有可能是糖尿病。 ![]() 真实情况 1. 糖尿病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易忽视:然而,糖尿病就像一个狡猾的“潜伏者”,在早期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是出现一些很轻微,容易被忽视的症状。有些患者只是感觉偶尔有点乏力,或者视力稍微有点模糊,以为是最近太累了,休息休息就好,根本不会往糖尿病上想。据相关研究,约50% - 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者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偶然发现血糖异常。 2. 定期检测血糖,才能早发现、早干预:所以呀,千万不能仅凭有没有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定期检测血糖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年龄超过45岁等高危人群,更应该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糖。就像著名演员王刚,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血糖偏高,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正是因为发现得相对较早,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果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去检查,可能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疗起来就更困难了。 误区三: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常见误解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有一个很普遍的误解,那就是水果里含糖,吃了会让血糖飙升,所以一概不能吃水果。不少患者看着新鲜诱人的水果,只能望“果”兴叹,觉得自己和水果从此“绝缘”了。 正确观点 1. 选对水果,控制量,可适当食用:其实,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水果,只要选对水果,控制好量,是可以适当食用的。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对身体有诸多益处。比如,苹果含有丰富的果胶,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2. 部分水果升糖指数低,还能补充营养:有些水果的升糖指数相对较低,像柚子、草莓、蓝莓等。以柚子为例,每100克柚子的含糖量约为9克,升糖指数在25左右,属于低升糖指数水果。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每天吃100 - 200克柚子,既能满足对水果的渴望,又不会对血糖造成太大影响,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误区四:用上药就不用控制饮食 错误做法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既然已经开始吃药了,那就万事大吉了,饮食上就可以不用那么严格控制了。于是,又开始随心所欲地吃各种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完全把医生的嘱咐抛到了脑后。 正确理念 1.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基础,贯穿始终:这种想法可大错特错了!饮食控制可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无论是否用药,合理的饮食对于控制血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边吃药,一边暴饮暴食,摄入大量高糖、高脂肪食物,药物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2. 配合药物,才能更好控制血糖:只有将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比如,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粗粮,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这样血糖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就像著名糖尿病专家纪立农教授强调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基石,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误区五:血糖正常了就能停药 错误认知 一些糖尿病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发现血糖恢复正常了,就觉得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了,于是自行停药。他们觉得既然血糖都正常了,就没必要再吃药了,不仅能省钱,还能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正确做法 1. 糖尿病多需长期治疗,停药需遵医嘱: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长期治疗。血糖正常只是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被治愈。停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胰岛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是否可以停药。一般来说,只有少数病情较轻,经过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长期稳定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后才有可能尝试停药。 2. 随意停药易致血糖波动,加重病情:如果自行随意停药,血糖很可能会出现反弹,导致血糖剧烈波动。这种血糖的大幅波动对身体的危害比持续的高血糖更大,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就像有些患者不听从医生建议,自行停药,结果血糖迅速升高,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不得不再次就医,病情反而加重了。 ![]() 回顾误区 咱们再来梳理一下这5个常见的糖尿病误区:一是认为糖尿病只与吃糖有关,忽略了遗传和其他生活方式因素;二是觉得没有症状就不是糖尿病,忽视了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三是糖尿病患者一概不能吃水果,不了解选对水果并控制量可适当食用;四是用上药就不用控制饮食,轻视了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础性地位;五是血糖正常就自行停药,不明白糖尿病多需长期治疗,随意停药的危害。 强调正确认知 家人们,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错误认知。我们要对糖尿病有科学的认识,摒弃这些误区,规范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你身边有没有人因为这些误区而在糖尿病治疗上走弯路呢?你自己有没有中招呀?欢迎分享你的经历,让更多人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也希望大家能点赞关注,一起传播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帮助更多人远离误区,科学应对糖尿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