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劳动,改变中国》特刊如约而至。这一次,我们将笔端与镜头对准“90后”,讲述他们从职场新人成长为行业中坚的故事,见证他们为新时代写下的精彩奋斗篇章。陆续与您见面的“90后”劳动榜样中,有敢为人先的青年创客,仅用43天便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原型机N1从概念设计推进到加工制造;有重塑历史风貌的城市规划师,用创新为钟鼓楼周边的老城复兴注入生机;有谦虚谨慎的项目“大总管”,成功驾驭两台“巨无霸”盾构机隧贯东六环;有守正创新的数字检察官,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做实法律监督……他们所在领域不同,具体工作各异,却无不以年轻人的方式诠释担当,以创造者、实干者、坚守者的姿态,定义着青春的价值。事实胜于雄辩,“90后”的奋斗故事,足以证明这一代人已经扛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智慧农业、基层治理等亟须新生力量的领域,正是这群年轻人挑起大梁,展现出“苟日新又日新”的蓬勃气象。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爱岗敬业、耕耘奋斗是个体成长的途径,也是国家发展的密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相较于前辈,“90后”成长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国,也熟悉多元多维的全球化语境,展现出了更强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善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融合点、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建连接桥。他们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是生产线上的能手、治理一线的骨干,更是文化交锋中的传播者、文明对话中的参与者。“90后”这代人,一路亲历着历史演变的进程,深切感受到个体命运与城市发展、国家命运的紧密交织。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技术攻坚、外部势力封锁打压等一系列必过之坎,呼唤有理想有担当的劳动者挺膺担当。他们把个人奋斗的轨迹融入国家发展的主轴,在各自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成为推动城市与国家前行的关键力量。社会同样要关心关爱追梦征程中的年轻人,帮上一把、送上一程,让他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更多现实的支持,有更加强大的底气去创造未来。这一代年轻人不仅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信任、被托付。向每一位用双手书写梦想、用劳动改变中国的奋斗者致敬,有他们,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4月19日,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终点处,一位小伙儿站在梯子上,盯着跑道。他绑着红色“必胜”发带,扯着嗓子,为正努力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小顽童”“旋风小子”呐喊助威。历经3小时27分钟,身高仅1.2米却爆发力惊人的“小顽童”第二个冲过终点,“旋风小子”快速倒腾“小短腿”第三个撞线。小伙儿挥舞双臂,骄傲地面向众人喊道:“我们是来自昌平的企业'松延动力’,第二个、第三个撞线的都是我们自研的N2机器人!”一战成名。人群里、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N2与人类相仿的跑姿,也认识了这个阳光开朗的小伙儿——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位于北五环外的松延动力公司装配调试车间里,几位工作人员正忙碌地组装已实现量产的N2机器人。在这里,姜哲源的工作日程表半小时起排,接待投资人、盯研发进度……每天处理几十个待办事项,经常凌晨一两点钟才回家。“倒地起身”,一个机器人的算法式样明明测试时好好的,可上了真机效果就变样了。团队想了一周也没捋出头绪。“你们试试把地面的回弹系数调一下呢?”刚忙完手头工作的姜哲源只看了一遍,就找到了问题所在。与姜哲源并肩作战的70余个兄弟姐妹,大都是和他一样干劲儿十足的“95后”。同事形容:“姜总最让大家佩服的,是时刻都保持'满电’高能量。”姜哲源从小动手能力超强,初中时就带领同学放飞了近地小火箭气球,拍摄到了近地太空的景象。学生时代,他坚定了创业的想法。“我喜欢天马行空,不限方式,去做开放任务,最终达成一个伟大的目标。”高二那年,他跃跃欲试想要辍学创业,被父母拦了下来。高考,他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一直读到博士。2021年,姜哲源有了新兴趣。“那时候,四足机器人比较火,但人形机器人研究的相对比较少,我盯上了这个没被广泛开垦的领域。”很快,在清华的实验室里,他完成了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开发、算法跑通。一篇业界论文又唤醒了姜哲源内心创业的种子:论文基于AI大语言模型,用人类语言,能引导机器人完成家中各项任务。“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真有走进千家万户的可能。”姜哲源做出了大胆的决定:退学,专心创业!2023年9月,松延动力正式成立。“一开始没人愿意给我们投资,我和父母还有合伙人一起凑了100多万元的启动经费。”与行业头部的创业者相比,姜哲源笑称自己带的是“草根团队”,就像马拉松赛道上的“小顽童”一样,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群年轻人憋着一股劲儿。公司成立一个多月就造出了第一代样机,紧接着,又造出了仿生人脸设备、家用具身智能机器人,而在马拉松比赛中大放异彩的N2机器人,从立项到能在室内外多场景一镜到底连续空翻,只用了半年时间。“39900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马拉松比赛结束时,姜哲源直接在现场带起了货。松延动力的产品主要用于教学模具、导游接待、展览展示等场景。姜哲源说,公司已接到六七百单,如果全部交付,今年四季度就能实现正向现金流。对于未来,姜哲源充满了期待,“如果数据采集得够快,3到5年,就有可能让养老机器人、保姆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14岁时,还在上初二的鲁坤就和其他女孩子的兴趣有些不一样。着迷建筑设计的她,靠自己摸索手绘出一张140平方米的跃层房屋设计图。如今,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这位“90后”已参与中轴线钟鼓楼周边综合整治提升等50余个规划实践项目。从美国雪城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鲁坤加入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刚刚归国的鲁坤,迎来了第一个挑战——2018年,崇雍大街更新提升项目摆在她面前。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崇雍大街,南接天坛,北抵地坛,沿线分布有国子监、雍和宫等标志性历史建筑,也是北京中轴线周边最具老城文化特色的街道之一。翻阅古籍,对比老照片,向古建专家、老师傅们反复请教。渐渐地,一个创新方案在鲁坤脑海中成型——她突破性地提出门窗牌匾等构件“菜单式选择”。“光是门窗,就有步步锦、套方、灯笼罩等48种样式,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和组合,既满足了居民个性化的追求,又确保了街道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2021年初,钟鼓楼周边一系列综合整治提升项目陆续启动。鲁坤“转战”钟鼓楼。鲁坤满怀憧憬爬上鼓楼,登高远眺。但眼前的景致却令她皱紧眉头:原本的天际线被超高层建筑遮挡;棋盘式格局的合瓦屋面被私搭乱建“扭”变形;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无规律混杂在一起;色彩艳丽的广告牌匾让人眼花缭乱;人行步道上密布电箱、井盖、树池。“这和我想象中'半城宫墙半城树’的中轴线风貌,相差甚远!”鲁坤找到一组从鼓楼远眺的老照片。“最早的一张是1900年拍摄的,时间跨越了120多年。我一下明白了我们要的是什么感觉!”团队通过定点叠加分析,决定聚焦天际线、第五立面、景观视廊、历史街巷、河湖水系等9大要素,重塑层级清晰的空间秩序。胡同怎么改,居民最有发言权。“以前改造是政府说了算,现在居民自己选。”“鼓楼传声”小程序应运而生,商户和居民在线建言献策。民意五花八门。老居民想要留下已经糟朽的平房梁柱,茶叶店老板提出保留店门口的超大牌匾,火锅店老板建议增加路边停车位,酒店老板想把二层小旅馆改成四合院风格的中式酒店……鲁坤“一户一策”提出改造方案。居民家中拆除的百年老梁柱延续价值,改造成了社区公共空间里的原木坐凳。原本现代风的二层小旅馆,借鉴后罩房样式,增设女儿墙、朝天栏杆、精美砖雕、对开木门,变身中式古风酒店,老板逢人便夸:“小鲁设计得好!”在拆除商户外包牌匾的过程中,施工团队意外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晨光理发店”旧址。鲁坤果断叫停施工,用玻璃罩保护斑驳砖墙上的古朴店招,“历史痕迹不该被抹去,而是要与今天对话。”鲁坤设计了“鼓楼八景”打卡点,把“遗迹”变为能喝咖啡、拍美照的活力街区。“我们想活化老街区,吸引更多年轻人驻足,感受古都魅力。”如今,鲁坤又投身到南、北河沿大街改造。“北京老城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翻页都有新惊喜。”说话间,她又一次拾级而上——鼓楼有“60 9”级台阶,其中一个寓意便是甲子轮回。这位“90后”建筑师,正以她的方式,让古都的暮鼓晨钟在中轴线绵延回响。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京平;记者 胡子傲 张楠 实习生 彭思雨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京平;记者 胡子傲 张楠 实习生 彭思雨【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