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物阜民丰,丰饶之园。 湖北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季,物产丰富,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湖北三面环山,一江中流,千湖拥揉,河网密布,地形地貌多样,筑牢生态屏障,同时滋养出恩施玉露、利川红等天然香茗,孕育了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武昌鱼等鲜美水产,珍藏着数不尽的特色山货和道地药材; 湖北城与乡奔赴,农文旅交织,产学研融合,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汇集,农业产业链不断“加粗延伸”,不仅充盈了国人的餐桌,更丰富着世界的厨房。 进入新时代,“鱼米之乡”有新作为。 当前,湖北坚定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奋力建设科创支点、产业支点、开放支点、生态支点、联动支点“五个支点”,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全面部署,积极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 荆山楚水,捧出盛宴,耕耘梦想。 夯实“稳”的基础—— 三餐四季、烟火朝晖,湖北农产品量大质优 春回大地,荆楚沃野一派“抢春之势”。 田间地头,小麦、油菜长势喜人,北斗无人农机、动力换挡拖拉机等智能农机穿梭稻田,犁开一片春光;育秧工厂,全自动流水线、循环运动式秧床、智能化喷淋设施等,孕育“秧宝宝”健康成长;果园修枝剪形,鱼塘消毒施肥,圈舍清槽添料,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湖北是农业大省、荆楚粮仓,是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稳产保供责任如山。 论底线,湖北始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下,湖北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站稳500亿斤台阶,其中口粮占比约83%,居全国前列,为保障全国口粮绝对安全担起荆楚使命。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带,自然灾害频发。2024年,湖北立足抗灾减灾生产,先后抗雨雪、战洪涝、防高温,打赢三场战役,夺取夏粮夏油、早稻、秋粮丰收,“抢”回全年粮食产量557亿斤,创近6年来新高。 论品类,湖北“食”力满满。淡水鱼产量超过500万吨,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油菜籽产量稳定在29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茶叶产量40万吨左右,柑橘产量约550万吨,均居全国第三;生猪出栏量4300万头左右,居全国第四;水稻产量190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五;蔬菜产量460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七…… 粮袋鼓、油瓶稳、菜篮满、果盘鲜,湖北以占全国3.7%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的粮食、6%的生猪、9%的油料、12%的茶叶,以占全国10.4%的淡水养殖面积,生产了15%的淡水产品,每年净调出稻谷100亿斤左右、蔬菜700万吨左右、淡水产品280万吨左右,食用菌、禽蛋出口量多年雄踞全国榜首。 论品质,湖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积极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布“江汉大米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栽培技术”“小龙虾'四季有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等绿色低碳型农业主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 目前,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800万亩,居全国第一。建立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2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7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个等,示范基地规模达550多万亩。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达3337个,规模居全国前列。潜江龙虾、赤壁青砖茶、洪山菜薹等11个品牌纳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青山与碧水,馈赠着丰厚的礼物,守护着殷实的家底。湖北特色农产品量大质优、香飘九州,支撑起人们的三餐四季、烟火朝晖,成就丰盛祥和的美好生活。 迸发“进”的势头—— 深耕“8+1”品牌矩阵,湖北“三农”递出新名片 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7亿冲入全球票房前五。影片中,太乙真人用莲藕重塑哪吒和敖丙肉身的奇幻情节,意外地给洪湖莲藕带来“泼天的流量”。 据悉,从上映至2月底,洪湖莲藕全产业链销售额突破5.82亿元,同比增长51%,各电商平台藕粉、藕带等深加工产品订单量激增200%。莲藕企业趁热推出联名包装,将“哪吒同款藕粉”打造成爆款,一些文创产品“一吒难求”。 洪湖市,因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莲藕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IP。生长于洪湖青泥巴之间的洪湖莲藕,肉质肥厚、淀粉丰富,个头十足,生吃清甜可口,炒食香脆柔滑,煲汤粉糯鲜甜。一节洪湖莲藕,除了排骨藕汤、脆皮藕夹、藕粉甜品等百种吃法,还有百种“变身”。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调查显示,洪湖共计开发莲藕精深加工产品170余款,覆盖调味品、零食、预制菜、饮料等多个产品赛道。 湖北盛产莲藕,全省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32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随着省委农办《关于推进莲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洪湖莲藕”上升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聚势冲刺百亿产业。 品牌,是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近年来,湖北聚力建设重点农业产业链,将品牌打造作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以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出台“虾十条”“鳝七条”“米九条”等系列品牌政策,集中力量打造江汉大米、楚天好茶、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洪湖莲藕、随州香菇、秭归脐橙、蕲春蕲艾、武昌鱼等“8+1”品牌矩阵,递出湖北优质农产品“新名片”。 水润荆楚,江米如珠。2024年,新诞生的省域公用品牌江汉大米聚焦“长粒、优质、好吃”,打造一款适合南方人的中高端大米。生产端,发展订单种植,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万亩以上。加工端,潜江巨金米业年产能25万吨5G智能生产线建成投产,成为全省稻米加工高端智能化示范工厂,名宇、民天、洪森3家核心企业的授权产品通过“湖北精品”标准先进性评价。市场端,江汉大米登陆京东、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走进粤港澳、点亮小蛮腰,现场签约32.68亿元。创新开展“江汉大米遇到八大菜系”等活动,联动武汉地标黄鹤楼,冠名农民丰收节、村BA等,品牌输出火力全开,发布不到一年,获评“溯源中国可信品牌”“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等。 潜江龙虾,红遍天下,综合产值高达870亿元,居全国第一;仙桃黄鳝“游”进北上广,品牌价值创新高,达到227亿元;“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在上海等地建立前置鱼仓,3小时“活鱼到家”…… 山乡沃野,优势特色产业聚链成势、提能升级。湖北累计创建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龙头企业9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3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突破万亿元。 一县一品,“中国香菇之乡”“中国柑橘之乡”“中国青砖茶之乡”等“特色之乡”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带火“诗和远方”,特色农产品成为“可以打包的乡愁”,不断出圈出彩,拓展乡村振兴新空间。 武汉街头,湖北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精选350个品牌、4000余款优质农产品,秀出湖北农业“最强阵容”,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以品牌之“强”谋产业之“进”。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44.05亿元、同比增长3.7%,产值居全国第五,较2020年前进2位,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好丰收卷、筑牢压舱石。 激活“新”的动能—— 科技“对话”土地,湖北乡村振兴挂上“前进挡” 春节过后,一株油菜薹成为春菜“网红”。 它不是普通油菜,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团队研发的板蓝根油菜,登记品种名“菘油1号”。据悉,“菘油1号”研发历时10余年,科研团队通过生物育种技术,使新品种既保留油菜营养,又具备与板蓝根类似的抗病毒等药用特性。该品种经过3年试种,今年规模上市。在盒马鲜生超市,300克一袋的板蓝根油菜薹,售价为13.8元,每天补货三四次。 农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从家喻户晓的蔬菜界“顶流”洪山菜薹,到跻身超市“新贵”的板蓝根油菜薹,湖北优质农产品用科技“刷新”未来。湖北是科教大省,11所知名涉农院校、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名农业院士,引领农业科技“梦之队”。在这里,科技“对话”土地,解锁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挂上“前进挡”。 高端资源聚拢赋能——武汉国家农创中心聚集院士团队16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2个、联合技术攻关平台10个,培育孵化企业近900家,“科学家+企业家”联合攻关模式遍地开花。 硬核成果缀满枝头——育有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国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全球第一支试管藕,还有会飞的蛋、会吹泡泡的面、会爆浆的番茄。米饭型全谷黑米新品种“华墨香3号”,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花青素,且食用后升血糖速率慢;只剩大鱼骨、无肌肉小刺的团头鲂新种质,让吃武昌鱼告别吐刺;稻田里的“模范生”亚两优美香新占,平均亩产664.2公斤;“稻米造血”有望今年上市,年产100万支奥福民的“黑灯工厂”启动投产…… 转化落地加速演进——“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的当天,就签订成果转让协议,金额达2000万元;“湖北一粒种,巴铁一壶油”,庆发禾盛杂交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HC-021C得到巴基斯坦政府大力支持,推广种植60万亩。 农业新链微而不凡——农业微生物产业链上新,布局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修复剂、生物技术等六大赛道。作为国内首个获批新食品原料的微生物蛋白,安琪酵母的酵母蛋白有效填补传统蛋白缺口,广泛应用于营养及功能食品、乳制品及功能饮料、烘焙产品、肉制品等领域,产效极高、环保友好。国药动保秉承“健康动物就是健康人类”的理念,研发多个基因工程动物疫苗,守牢“人病畜防”关口,端稳百姓“肉盘子”。 金戈铁马驰骋沃野——农用无人机成为种粮大户、深山橘农的好帮手,自动剥虾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全国首条智能黄鳝宰杀加工生产线投产,农把式装上智慧脑,绘就“粮”辰美景。 2024年,湖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位于中部前列。 希望的田野,丰饶的家园。 这里是湖北,新时代“鱼米之乡”风景正好,“经济大省”底盘更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