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不知名诗人郑文宝,仅凭一首离别诗《柳枝词》惊艳世人千年,读过的人都是高手

 qiangk4kzk8us4 2025-04-28

离别,是古诗词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古老吟唱开始,便在文人墨客的笔端缠绕千年。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离别的酒杯斟满盛唐的气象;

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让汴京河岸的杨柳都染上北宋的哀愁。

读着这些或豪情、或凄美的诗句,就像打开一扇扇时空之窗,让我们窥见不同时代的离别表情。

在那个车马都慢的古代,一次离别可能就是一生永诀,所以晏几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的梦境,和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追悔,都浸透着生命的沉重。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虽能有手机可以随时视频,但是在火车站、在机场分别的一刹那,我们也会突然间领悟,原来“相见时难别亦难”并非虚言。

接下来,就分享一首很有名的离别诗作,他的作者是宋初诗人郑文宝,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因为他的名气远不如苏轼、王安石、秦观等人。

但是这首诗构思新巧、意境悠远,得到历朝历代诗评家的一致好评,被成功收录《宋诗三百首》,也被后来无数诗人化用。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北宋·郑文宝《柳枝词》

郑文宝,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他从小受教于南唐吏部尚书徐铉。

徐铉曾经多次受李煜之命出使北宋,与宋太祖赵匡胤和谈,李煜在汴京去世后,徐铉还为李煜写下墓志铭。

郑文宝一生的文学成就,除了诗词歌赋之外,就是亲眼目睹南唐辛酸的国运和国史,为南唐编著《江表志》、《南唐近事》等真实史料,这首《柳枝词》就是他的代表诗作。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亭亭:耸立的样子。

花舸: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只。

有一只高高大大的画船,系在春水荡漾的潭边,它一动不动,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谁,它在等谁呢?原来是即将出游的游子,在跟家中的亲朋好友江边送别。

"亭亭":二字赋予船只以翘首期盼的动感;

“系”:这个字最见功力,既是缆绳系船的实写,又暗喻离情别绪对行人的牵绊。

第一句“亭亭画舸系春谭”营造出一个“等”的意境,面画非常地美好,好像停泊在岸边,在等着岸上的人踏青出行一般。

但是后一句画风突然一转,给前一句作了回答,原来不是游春而是离别,等的是那个即将离开故乡的人,等他们喝完手中最后一杯依依惜别的酒。

这样的转折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落差,也为后文离别的伤感情绪作好铺垫。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那穿越烟波与风雨的画船,它载的不是货物,而是满满一船凝练的离恨。

这两句构思极为巧妙,它没有直接写离别的情景,也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感伤,而是从画船上做文章。

把看不见的、无形的离愁别恨,转化成有形的、实实在在的物体,放在画船上载走,使画舸成为离恨的具象载体。

这种写作手法其实也并非郑文宝首创,早在苏轼与秦观会面时,两人分别之际苏轼也曾作词《虞美人》,其中有一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附:苏轼《虞美人》全词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郑文宝在这首诗中巧妙化用,将那系在春潭的画舸,演变成为穿越千年离恨的永恒象征,同样令人拍手叫绝。

后来,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借以化用: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周邦彦在《尉迟杯》一词中也化用: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再后来,明代诗人陆娟的《代父送人之新安》也能明显看到化用的影子:

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郑文宝的这首《柳枝词》,短短四句,语言清丽、章法巧妙、风格柔婉,如同一幅山水墨画,勾勒出江南送别的经典场景。

顺便补充一下,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说法,诗的题目为《绝句》,作者为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

自古多情伤离别,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道不尽的柳色青青,诉不尽的依依离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