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这一奇迹背后是化肥的“汗马功劳”。然而,长期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酸化、盐碱化、有机质流失等问题,正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比超40%,土壤平均pH值在过去的45年间下降了0.5~1个单位,南方部分农田土壤的pH值已逼近作物生长的极限。 “农业的命脉在土壤,土壤的命脉在有机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一针见血。作为我国生物有机肥领域的开拓者,他带领团队深耕40余年,从传统堆肥工艺革新到攻克哈茨木霉菌产业化难题,走出了一条“以有机养无机、以生物促生态”的土壤修复之路。近日,《农资导报》与沈其荣院士交流了相关情况,聆听他对土壤危机、技术突围与产业未来的深度思考。 ![]() ![]() 土壤危机 亟须生物有机肥的反哺 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传统农家肥逐渐被“省事高效”的化肥取代。种植户为追求短期增产而盲目施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土壤酸化加速。长江以南原本偏酸性的红黄壤地区(pH值4~5)pH值再降1个单位,将直接引发大面积减产;北方石灰性土壤(pH值8~8.5)若持续酸化,也会威胁粮食安全。 “土壤不是无限索取的对象,它需要被'反哺’。”沈其荣指出,当前我国农田有机质含量仅1.5%~1.8%,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达2.5%以上。“土壤'营养不良’,如何扛起14亿人的饭碗?” 2015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化肥零增长行动”,十年间化肥用量从峰值的6000万吨(氮磷钾养分)降至5200万吨。但对比欧美,我国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仍高出近一倍,而粮食产量增幅却逐年收窄。 “化肥减量不能'一刀切’,必须与土壤培肥同步推进。”沈其荣解释,我国提出用30~50年将化肥养分总量降至3500万吨,这个1700万吨养分实际上是由有机类肥料填补。“这需要每年新增3亿~4亿吨商品化有机肥产能。” “中华农耕文明五千年,靠的就是'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的循环智慧。”沈其荣以南京浦口农田试验为例:连续5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水稻田,有机质含量从1.2%提升至2.1%,水稻增产12%,稻米食味值显著提高。“秸秆、畜禽粪便、厨余垃圾……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是土壤修复的'良药’。” 技术突围 哈茨木霉菌产业化破局 “如果说芽孢杆菌是土壤生态的'建筑师’,那么哈茨木霉菌就是'特种兵’。”沈其荣形象地比喻,“木霉真菌与芽孢杆菌的差异非常大,就相当于在篮球场上姚明与我的差异,姚明相当于哈茨木霉菌,而我呢,就相当于芽孢杆菌。” 据他介绍,哈茨木霉菌能促进根系生长、抑制病原菌、修复土壤微生态,但规模化生产长期受困于杂菌污染难题。 “过去20年,我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市场上流通的生物有机肥,大部分都是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因为它相对容易生产,而市场上为什么没有哈茨木霉真菌生物有机肥呢?主要是这个哈茨木霉真菌不太好生产。” 沈其荣娓娓道来。 传统发酵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成本高昂。2010年起,沈其荣团队筛选数千株菌种,最终发现哈茨木霉菌的耐酸特性(存活pH值2~2.5)。“我们将发酵基质的pH值调至2.5,杂菌无法存活,木霉菌却能'独占鳌头’。”这项突破使开放式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成本降低30%。2017年,该技术落地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级哈茨木霉菌生产线。历经八年“长征”,沈其荣院士带领团队实现了哈茨木霉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根力多股份这几年下了很大功夫,对哈茨木霉菌技术工艺进行生产转化,我相信这对我国木霉菌生物有机肥这个产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而哈茨木霉菌对作物生产及我国农业的贡献也会很快显现出来。” 沈其荣笑着说。 ![]() 沈其荣院士在田间查看实验效果 据沈其荣介绍,在南京江宁大棚黄瓜种植区,使用含木霉菌生物有机肥的地块,作物根系长度增加1.8倍,霜霉病发病率下降70%,亩均增产25%。“木霉菌能'织’出一张保护网,让病原菌无从下手。”沈其荣展示了一组显微照片:木霉菌丝缠绕在作物根毛上,形成物理屏障,同时分泌几丁质酶溶解病原菌细胞壁。 “生物有机肥不是简单'菌+肥’,而需'菌——肥——土壤——作物’四者协同。所以要从认知上实现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的转变。’”沈其荣分析说。 沈其荣团队开发出“功能菌定向驯化”技术:针对盐碱地筛选耐盐菌株,针对连作障碍田选用生防菌株,甚至为不同作物定制专属菌群。“我们在宁夏盐碱地种植枸杞,施用耐盐碱菌肥后,果实多糖含量提升15%。” 产业困局 低价竞争、技术断层与认知局限 其次是企业短板:从“作坊”到“工厂”的蜕变之痛。“许多企业连测pH值的操作都不规范。”沈其荣提到某次调研经历:一家有机肥厂车间氨气浓度超标,一走进去就被熏得泪流满面,却不知用废硫酸喷雾中和。“我们培训企业用'百克肥+五百克水’静置测pH值,竟被当作'高新技术’。所以有机肥企业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科技短板亟待补齐。” 最后就是农户认知:短期效益与长期主义的博弈。“小农户算的是当季账,规模化农场算的是十年账。”沈其荣以云南咖啡种植园为例介绍,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庄园,土壤疏松度显著改善,咖啡豆每千克溢价2~3元,但前期投入增加让散户望而却步。“必须建立'优质优价’机制,让农民看到长效收益。”他建议推广“有机肥+品牌农产品”模式,如五常大米、赣南脐橙等,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 沈其荣院士指导无人机喷洒哈茨木霉菌剂 未来图景 有机肥产业的“黄金三十年” 其次是技术融合,未来的肥料产业应该是“有机+无机+微生物”三位一体。“未来肥料一定是复合功能型。”沈其荣团队正研发“智能缓释有机肥”,通过包膜技术控制养分释放速率,搭配功能菌群动态调控土壤环境。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区,这类肥料使玉米氮肥利用率从30%提升至55%,亩均减少投入成本100元。 此外就是有机肥产业需要产业升级,从“小而散”到“大而强”。沈其荣呼吁培育行业龙头,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区域性大型企业,配套智能化发酵槽、菌种扩繁车间等设施。他特别点赞根力多股份投资1.7亿元建成亚洲最大木霉菌生产线,其产品将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 “土壤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微生物的陪伴。从'求温饱’到'求生态’,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历史性转折。这条路或许要走30年、50年,但只要方向正确,'慢’即是'快’。” 来源丨农资导报 文字丨郑红燕 编辑丨融媒体中心 靳宗洋 责任编辑丨王璐 校对丨胡晓璐 审核丨许天颖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