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氯吡格雷: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突发事件,通常会在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与作用下形成一系列的病理学改变而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脑卒中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其中超过80%为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于脑部血管被血凝块或血栓等栓塞所致。目前我国该病患者群体较为庞大,由于其致残、致死率较高,其在临床死亡原因中占据第2位,且存活患者大部分会出现残疾而严重影响其劳动、生活能力,给其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对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提倡早发现、早诊断,诊治后重视二级预防对该病患者长期防治工作的作用,而抗血小板、抗栓治疗是预防脑卒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属于噻吩吡啶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与二磷酸腺苷形成不可逆性结合,以选择性的干扰、抑制其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通过ADP介导继发性激活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从而有效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该药起效时间略长于阿司匹林,且与所应用的剂量有一定相关性,由于其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具有高选择性及不可逆性,因此其抗血小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该药物的耐受性与安全性更为理想,尤其相比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同时有效缓解出血性倾向。研究显示,相比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能够有效降低胃肠道反应及颅内、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患者更为耐受该药物,适合作为二级预防性药物长期持续应用。 2、瑞舒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抑制剂,对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瑞舒伐他汀钙不但能够降低TG、TC的水平,还是LDL-C最为强效的抑制剂,并且在提高HDL-C方面也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一种药物。有研究显示,10mg的瑞舒伐他汀钙持续服用3~6个月即能降低血脂胆固醇指标达40%以上,分别是阿托伐他汀的4倍和辛伐他汀的8倍,被称为是他汀药物中的“超级他汀”[9]。更为重要的是,临床报道还发现,瑞舒伐他汀钙不仅调脂作用显著,还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可稳定和减少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恶化或其他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研究证实,瑞舒伐他汀钙强化调脂,对延缓和逆转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有积极的意义。 3、叶酸: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地区,脑卒中/心肌梗死比5∶1,而美国为1∶1,脑卒中年死亡人数达200多万,在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可控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位居前列,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与血浆Hcy升高在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上具有协同作用,Hcy升高与高血压在导致血管疾病风险上具有显著协同作用,Hcy升高合并高血压者的血管疾病风险升高了10.3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指Hcy≥10μmol/L,在中国高血压人群中伴Hcy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高达75%,有专家将伴Hcy升高的高血压简称为“H型”高血压,这组人群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高发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已将Hcy升高列入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危险因素指标体系,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从单一危险因素的控制到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一个进步,“H型”高血压治疗应该双管齐下,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降低Hcy。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或/和舒张压每降低5~6mmHg,脑卒中危险减少2/5,冠心病危险减少1/6,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补充叶酸是目前降低Hcy最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叶酸作为机体细胞生长和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是蛋氨酸循环的重要辅酶,可在细胞内转化为四氢叶酸,在Hcy降解途中重新合成蛋氨酸提供甲基供体,从而降低Hcy水平,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