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开店 1982年春,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家城镇户口终于恢复了,我们全家人重新吃上了商品粮。面对新的生活起点,母亲毅然决定舍弃家中的责任田,带着我们姐妹五人远离老家西排,前往父亲工作的地点——大富足圩镇,开启新的生活。 大富足圩镇坐落于群山之间,这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山区小集镇。这里虽然地处偏远,但地势平坦开阔,一条小河从镇中穿越而过,给这个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乡政府、粮管所、学校、供销社等单位和居民依山傍水而建,热闹的集市只有一条街道,站在街头一角,整个圩场尽收眼底。虽然圩镇不大,但作为当地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方圆几十里群众的商业贸易之地,每逢集日,这里总是热闹非凡,四方商贾宾客云集。 经母亲和父亲的合计,在大富足圩镇的街道边上搭建了一座木板房。这座木板房占地六十多平米,由木头和木板建成,顶部覆盖着黑亮的油毛毡。虽然房子只有门没有窗户,密封性不太好,老鼠和蚊子容易进入,但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温馨小商店。木房被巧妙地分为三个部分:左侧是厨房,砌有灶台,旁边摆放着饭桌和椅子;中间部分是店面,摆放着货架和柜台;右侧则是我们的卧室,床铺整洁有序。尽管木房简陋,但我们住在这里却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们全家团结一心,知道没有一个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适。 母亲办好了个体户营业执照后,便开始着手装修木板房。在她的精心布置下,我们的家和小商店终于完工了。母亲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始了她的生意。母亲实现了当初离开老家出来开店做生意的愿望,也为我们全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篇章。 母亲20岁那年与父亲结婚。婚后第三天,母亲就跟随父亲,远离家乡到父亲工作的城市里生活。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和两个姐姐相继出生,母亲的工作就是照看我们,做好家务。母亲在娘家时什么也不用做,在生儿育女中,她逐渐学会了做饭、学会了碾米、学会了做衣、学会了与人打交道,费尽心力使懵懵懂懂的自己成为合格的母亲。 后来,作为知识青年的母亲下放到农村,并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回到老家西排务农。在西排生活的十几年间,两个妹妹相继降生,父亲在外地工作,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任务和照顾我们五姊妹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肩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劳作,很少有空闲时光。为了生计,从未拿过锄头的母亲学会了种田,从未拿过刀具的母亲学会了割烧砍柴,在娘家很少做家务的母亲学会了养猪养鸡鸭、蒸酒做豆腐等各种生活技能。为了生计,母亲起早摸黑、早出晚归,几千年前陶公笔下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是那时母亲的真实写照。 我家的经济状况也是捉襟见肘。当时是国家困难时期,凭票购物的时代,许多家庭穿不暖吃不饱,我家的情况比一般家庭还差。母亲在生产队艰辛的劳作,每天赚得的工分至多8分,分值不到1元,算上父亲几十元的月工资,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难以为继,靠欠钱借米度日。分田到户清算时,我家已欠生产队几千元。即使如此,母亲也不曾在人前落短。母亲时常对我们念叨,就是要饭也要让你们几姊妹去上学!每当快过年的时候,母亲都要忙着蒸过年酒、磨豆腐、煎米果,为我们全家人准备过年衫,让每个新年都充满喜庆的年味。 一路走来,我家重新吃上商品粮时,母亲已年过40。到圩镇去开店做生意,母亲打定主意,准备一切从头开始。当父亲表示有点怀疑时,我听见母亲有力地说:“没有开过店做过生意,我可以慢慢学。” 在这个山区小集镇安营扎寨后,母亲开始了她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每天早晨,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忙碌地准备开业。她对顾客笑脸相迎,服务周到细致。母亲不仅经营着日常用品和杂货,还根据当地人的需求,售卖一些特色商品。小商品琳琅满目,母亲公道合理,她逐渐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 母亲隔一段时间就要到百里外的县城去进货,精心挑选葵花仔糖果、干鱼榨菜、酥子饼干等副食和烟酒茶、笔墨纸、牙膏牙刷毛巾等百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我曾跟随母亲一起去进货。那天,我们在天蒙蒙亮时就起来了,匆匆忙忙搭上开往县城的班车。在县城几处货物批发商穿行几个小时后,我和母亲扛着几个装满货物的塑料袋,急匆匆赶往车站坐车返程。说是坐车,却因为拥挤,就得站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山路蜿蜒曲折,客车颠簸爬行,实际上,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不会好受。傍晚时分,我和母亲才拎着大包小包疲惫地回到家里。母亲对我说,那天进货还算顺利,因为当时的客车因班次少,人满为患,如果去得晚,在车站就挤不上客车,那么又得扛着沉重的货物,找到落脚地住上一晚,等到第二天下午再扛着沉重的货物搭车。这次进货经历,我知道了母亲的进货之路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旅程。 母亲根据当地群众的喜好,还要蒸酒腌蛋和做清汤包饺子卖。每逢圩日,当我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就早早地起来了,擀面皮、切菜、剁肉、包馅,擀面皮时,母亲先和面、揉面,再把面团切成适当大小的面块,然后拿起尺余长的擀皮杖在面块上来来回回地使劲搓,不知疲倦的母亲一干就是几个钟头。 节假时,每逢圩日我家也会来个全家总动员,把店里的货物搬出来,到人流量多的地方摆摊设点。每到逢集日,从各地来的商人用两张条凳和一块木板支起一个摊子,把货物摆上就做起了生意。这种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流动摊点在圩市场一个接一个,成了农村集市特有的景观。那时,我们姊妹融入其中摆起临摊一点也没有违和感。 就这样,母亲在大富足圩没日没夜、任劳任怨地干了五年。母亲的努力没有白费,母亲经营的小店获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圩镇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 我仍记得,在农忙时节,顾客争相购买豆豉和盐干鱼的情景。还记得,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总要在傍晚时分盘点放到一个木盒里的收获,也每每能从中得到很大安慰。在母亲的操劳下,我家的经济得到彻底改善,全家7口的衣食已无忧,我们五姐妹的读书费用也不再愁,还清了旧债,还有了存款。 与此同时,我们三姐弟也没使母亲失望:大姐高中毕业后在招考中被父亲上班的单位录用,我和二姐参加中、高考,同一年考取了被称作端上了“铁饭碗”的学校,这在当时当地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新闻。好事连连,父母紧锁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 我知道,在这个山区小集镇上,我们的家和小商店成为了母亲奋斗的舞台。母亲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树立了勤劳、坚韧、努力的榜样。 ![]()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 陈尘,江西瑞金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小学高级教师,1988年中师毕业后一直在乡村任教。喜欢对生活中的点滴进行体悟,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中的温暖,作品散见于《江西教育》《赣南日报》《瑞金报》等报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刘远新 审校:严圣华 修焕龙 唐 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