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一生,虽在科举之途铩羽而归,然其能以一介平民之身,成就名震天下、流芳百世之大文豪之名,定然离不开诸多贵人的襄助。  苏洵 苏洵一生所遇贵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当他还在四川眉州老家时,当地官员对他的大力推荐;二是当他混迹京城时,文坛、政坛大佬们对他的赏识、宣传、推荐。 断了科考念头的苏洵在蜀地眉州隐居了十年,闭门苦读之余,仍然存在出世为国的理想,这个时候他遇到正在蜀地为官的张方平和雷简夫两位贵人。 张方平,北宋名臣,曾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他是苏洵走向中央文坛的关键引路人。因为非常赏识苏洵的才华,将其文章推荐给欧阳修,并资助苏洵赴京应试。他还建议苏洵让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参加科举,间接促成“三苏”名扬天下。
 张方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鉴于官场的纷繁复杂,张方平彼时与欧阳修存有颇深的嫌隙。然而为了举荐苏洵,张方平只得屈尊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也不计前嫌重视帮助苏洵。为了苏洵一介布衣,这两人书写了一段大宋文人高风亮节的传奇佳话。 另一位贵人雷简夫,当时担任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雷简夫是早期发现苏洵才华的地方官员,曾写信向张方平、欧阳修推荐苏洵,称其有“王佐之才”。雷简夫算得上是苏洵从四川走向全国的第一位伯乐。 作为北宋文坛的掌门人,欧阳修一向以礼贤下士、激励后进而著称。他与苏洵的关系,是北宋文坛“伯乐与千里马”的典型。可以说,正是欧阳修的赏识、提携,名不见经传的苏洵才得以成为京城红人。正如后来苏轼所言:“先君(苏洵)平生不为苟合,独欧阳公知之。”  欧阳修 欧阳修读到苏洵的《权书》《衡论》等文章后,极力推崇,称其“博辩宏伟”,并公开赞扬,使苏洵声名鹊起,从地方文人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苏洵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常未足。今见子之文,吾意足矣!”足见其对苏洵的推崇。 更为可贵的是,欧阳修对苏洵的赏识并不像其他大佬们那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心实意地为这位布衣文人谋出路。他曾给宋仁宗写了一封《荐布衣苏洵状》,称其文章“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破格提拔。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也体现了欧阳修对苏洵不遗余力的帮助。 当时,政坛另一位大佬韩琦虽然没有直接举荐苏洵,但后来邀请他参与修撰《太常因革礼》,为苏洵展示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定的政治舞台。 张方平、欧阳修这些名人的慧眼识才、无私帮助,使得苏洵虽屡试不第,仍能以文章名世,并为苏轼、苏辙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苏洵的经历也印证了宋代士人阶层中“人际网络”与“文学声誉”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