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讲篆刻中的刀法,秦汉印中是没有的。当时的鸟虫篆印无外乎铸、凿、砣治三种,都不用于流派印以刀刻石的刀法。如果我们换一种理解方式,刀法的目的在于线条的形态与质感,那么秦汉鸟虫篆印的“刀法”还是有特色的。另外,古印的残损虽出于偶然,但对我们今天看到的印蜕效果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且催生了篆刻技法中的残损法,因而我们把残损也归于刀法来讲述。 ![]() 一、古玺 鸟虫篆古玺皆出铸造,绝大多数为朱文,其线条与普通的古玺在质感上并无二致,但由于装饰产生的粗笔、异形笔画,其效果颇为别致。鸟虫篆古玺的线条质感与其今天的保存状态有关,保存完好没有什么残损的,其线条精劲瘦韧,在绮丽袅娜里透出爽健之气,如“肖留”(图56)。而稍有残损者,如“公孙张”(图57)、“长寞”(图5),则线条苍浑含蓄。鸟虫篆古玺篆法中的盘曲、变形较少,字形中的长直笔保留较多,所以其线条的力量感较汉印为强,而婉转繁复之美尚不是主流。 ![]() ![]() 鸟虫篆古玺的残损以“公孙偃”(图54)一方最为可人。它的印边残损正处于与印文同向笔画重复处,残损既见变化,又无损于形式的完整,恰到好处,而像“乔□”(图237)这样较严重的残损,其古朴苍茫之美倒也是一种线条审美类型,只是与鸟虫篆精丽的作风有些抵悟。 ![]() 二、秦印 “日利”(图9、图64)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鸟虫篆玉印,其线条出于砣治,在形态上还保持了战国鸟虫篆玉玺两头尖、中间鼓的线条形态,清刚坚劲,别具风骨。它的转折较方,长竖笔力能扛鼎。整方印刀法强悍精劲,在鸟虫篆印中独成一格。 ![]() ![]() 这方印在拓宽鸟虫篆印风格方面有重要的启迪、借鉴意义。 三、汉印 (一)玉印 汉玉印出于砣治。在玉这样坚硬的印材上,普通汉玉印挺拔舒朗的线条已非常难制作,再加上密绕求繁的装饰,其制作难度更是不可想象。 汉玉印的线条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刀痕尽化,一类是刀痕尽显。 刀痕尽化一类,全印几乎找不到方笔与棱角,如“曹”(图11)、“夷吾”(图103)、“武意”(图3)。这些作品装饰意味突出,刻画缜密完美,线条绮丽婉转,是工艺化极为突出的一类。每一根线条砣治中都经过刻意的加工修饰。 ![]() ![]() ![]() ![]() 刀痕尽显一类,则保留了许多砣治留下的痕迹,起收较尖,线条边缘也不圆润,透出生涩清刚之气,如“石贺”(图73)、“杜说”(图72),这类作品的线条在质感上、形态上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战国玉玺的作风。 汉鸟虫篆玉印中还有不少作品居二者之间,如“侯志”(图139).“新成甲”(图78)等,其线条也经反复修饰,但在局部尤其是线条的起收上,我们还能看到刀痕,还能感受到玉印特有的清刚气息。这种处理较多地兼顾了玉印、鸟虫篆各自的特色,是汉鸟虫篆印中常见的处理方法。 ![]() ![]() 分析汉鸟虫篆玉印的线条,要参考战国玉玺、汉玉印,对其玉印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然的话,汉鸟虫篆玉印中的许多技法处理我们就不易看懂。 玉质坚硬,虽流传千年而不磨,故玉印一般保存得较完整。汉鸟虫篆玉印式的创作不适合残损,只适宜在印边做适当的修饰以求得些许旧气。像“侯志”(图139)、“辟强”(图12)、“蛮禾”(图14)等残损较重的作品,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不像汉铜印的残损可以造成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 ![]() (二)铜印 1.铸印 汉鸟虫篆铜印中的铸印,其印稿是经精心雕琢修饰的,所以这一类作品往往线条流走婉丽,极尽盘曲排叠之能事,鸟虫篆印中最缜密的作品大都属此类。从线条效果上看,它们匀整如一,起收圆润含蓄·无丝毫火燥之气,工整秀丽,精美无俦。但这类线条在盘曲中也往住随笔势的流走而呈出微妙的粗细变化,比如“姜临私印”(图4)、“公乘舜印”(图164),调节了线条的轻重节奏,使作品富丽堂皇而又耐细品。 ![]() ![]() ![]() 铸印线条密度高,因而也易产生残并,如“吴永私印”(图172).口□私印”(图238)、“赵宣”(图239)等印残损都较重,圆转密集的线条受此影响其流动感大为减弱,但趣味感很强。只是这种趣味与难以辨识的漫杂在一起,缺点与特色并存。这就需要运用残损的朋友在整体把握上下功夫了。 另外一些作品由于铸造或流传中受损,其印面线条呈中间粗、四周细的变化,效果别致。“杜临私印”(图240)、“垣获私印”(图241)、“李君兴印”(图207)就是此类作品。这种轻重变化的趣味倒是可以在创作中汲取。 2.凿印 凿印的难度在鸟虫篆印中要甚于铸印。因为要在坚硬的铜印坯上刻出圆转茂密的曲线,印工面临的难题是多方面的。当时印工刻印用小凿子一点一点凿,不比我们今天刻石章转动如意,对曲线的刻画较为困难。所以,汉鸟虫篆铜印中凡出刻凿者,其线条方向、转折、对称等都不及铸印到位,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作品带来了更多的生气和趣味。 ![]() 比如“白临私印”(图242)中,“临”字的刻法不但比“姜临私印”(图4)中的“临”字简明,其下部的两个“口”一大一小,对称性也不如铸印者,但其线条效果要比铸印饱满、坚实、更见力度。此印为鉴印山房珍藏,笔者曾上手把玩,对其线条刻画之果敢坚韧印象极深。 “庆并私印”(图243)也是一方凿印,它的“并”字很有趣。结构不甚对称,线条飘逸摇曳,气韵生动,比铸印线条更为优美。因为凿刻中会产生许多小的意外,包括意外的优美。 “弭佗私印”(图180)则是另一种情况,它的线条刻画较为简单,起收刀痕尽显,因而在转曲流贯之中具有生辣之美。 “义称私印”(图244)结篆随意错落,与之配合,线条则荒率不羁。这种处理是鸟虫篆印中少见的,可作为一种特殊手法来储备。 通过以上几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凿印线条与铸印线条的显著差异,如果归于一点,那就是每一方凿印的线条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铸印所不具备的。在学习阶段,我们不妨由铸印入手,求其规律严谨,但到了风格锤炼阶段,则对凿印就应该多加关注了。 凿印的残损效果也与铸印有别。凿印的残损可以使作品的劲健线条掩几分锋芒,增几分浑厚。“庄并私印”(图243)、“白临私印”(图242)都是如此。 对秦汉鸟虫篆印的技法分析到此结束。考虑到鸟虫篆印资料的珍 稀与分散,我们对秦汉鸟虫篆印资料进行了汇总,进行了反复的版本比较,选出精品作为讲解的范例,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临摹范本。本书收录了笔者所收集的所有战国玺、秦印、汉玉印中的鸟虫篆印。而汉鸟虫篆铜印因数量较多,面目又相近,故选择其完整者、艺术水平高者约120方作为范本。有些较精者前文中没有讲到,我们于此再附16方,供读者参考。至此,汉鸟虫篆铜印之精者几乎尽收本书中。这16方印为: ![]() “鲍理私印”(图245) “郭康私印”(图246) “徐音私印”(图247) “刘长私印”(图248) “杜博私印”(图249) “郭襄私印”(图250) “李顺私印”(图251) “王鼻”(图252) “魏大功”(图253) “闾丘长孙”(图254) “庞承私印”(图255) “江恂私印”(图256) “殷歆私印”(图257) “周君爱印”(图258) “汶福私印”(图259) “孟腾之印”(图260) ![]() 另外,还有一个“姜临私印”的另一版本(图261),线条较细.可与图4对比观察,线条粗细的印面效果差异是明显的。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