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玄天一片云:五凉始末(8) 血色阴谋

 陆一2 2025-04-29
太兴三年(320年)正月,被司马保折腾到年都没过好的刘曜御驾亲征。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曜再不济也打了几十年仗了,手握重兵几十万。
 
首战即攻破陈仓(陕西宝鸡),扶风太守王连战死,雍州刺史杨曼逃到南边的仇池(甘肃陇南)。接着攻下草壁(陕西千阳),路松多逃往陇城(甘肃秦安),最后攻下了阴密(甘肃灵台)。司马保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但原先吃掉的地盘又吐了出去,还搭上了自己原来的城池。
 
司马保被刘曜一顿狂揍,节节败退,一路西逃到了桑城(甘肃临洮)。但刘曜还在穷追不舍,再往前就到金城了,那就是凉州的地盘了。也没有退路了,思虑过后,部将张春等人带着司马保准备奔赴凉州。
 
司马保等人的想法是,张寔是晋室忠臣,还曾两次派兵救援,如今落难,张寔肯定会收留他,而且借助凉州势力,还能东山再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遗憾,司马保的算盘打错了。
 
中原难民往西北方向跑,是生门,他往西北方向跑,是没门。
 
换谁来张寔都能收留,唯独司马家的人除外。司马家有皇家血统的合法性、正当性,而张家目前还举着尊晋称臣的旗子,最担心就是反客为主,被人取代。你说你来了,名分怎么定?谁主谁从?这无疑会给张家的称霸事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张寔绝不能让皇室的血,流进凉州一滴。
 

图片

 
而且此时的司马保,已经成了一只毫无价值的破鞋。之前出兵相救,是因为只要司马保的地盘在,就能作为凉州的缓冲地带。现在你把地盘全丢了,缓冲没了,你还要跑凉州来,给刘曜进攻凉州的借口,我图啥呢。
 
所以,司马保一行到了凉州边境,就吃了闭门羹。
 
张寔派部将阴监带兵,到凉州边境“隆重迎接”司马保 。而且对外宣称要保护好司马保。保护的目的是不让司马保踏进凉州半步。【寔以其宗室之望,若至河右,必动物情,遣其将阴监逆保,声言翼卫,实御之也】
 
司马保的晋王军,满怀希望而来,却被无情地阻挡在了凉州边境上。晋王军与凉州军从二月僵持到闰三月。阴监总是面带微笑、情真意切的,以各种理由解释着,推托着,阻挡着,但就是不让踏进凉州一步。
 

图片

 
司马保的部下们见投靠无望,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开始起了内讧。
 
部将张春、杨次劝司马保别做梦了,掉头攻打陈安,夺回地盘,或许还有条生路。别将杨韬却骂张春杨次等人不安好心,回去攻打陈安,就是送死,劝司马保死等也要进凉州,当今天下,只有凉州可以安身立命。
 
张春等人故技重施,又撺掇司马保杀了杨韬。司马保显然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陈安要是打的过,之前就不会被人撵着跑到山里,还腆着脸请张寔出兵相救了,因此回军和攻打陈安的提议均没有同意。【晋王保将张春、杨次与别将杨韬不协,劝保诛之,且请击陈安,保皆不从】
 
到了五月,司马保一行人已经在凉州边境苦等了三个月,仍然没有动静,张春等人熬不住了,决定搏一把,搞掉司马保,换个听话的领导。
 
很快,司马保就被张春等人控制软禁,然后被杀。因为司马保没有子嗣,张春扶持了宗室旁支的司马瞻为晋王世子,自称大将军。
 
但这一举动一下子打破了本就岌岌可危的团队平衡,大家一哄而散。前面我们说,对张寔来讲,只要不姓司马,谁进来都可以,因此大部分人都跑进了凉州,足足有一万多人。【保众散,奔凉州者万馀人】
 
而陈安看到机会也迅速请示刘曜,要趁机收割仅剩的司马瞻张春等人。刘曜任命陈安为大将军,出击司马瞻。结果没有什么意外,在凉州军队的注视下,司马瞻被杀,张春逃往枹罕(甘肃临夏)。跑的慢的杨次被陈安抓着,在司马保的灵前砍了,算是给了前主子一个交代。随后陈安以天子礼将司马保葬于上邽(甘肃天水),谥号“元王”
 
有意思的是,关于司马保被杀和没有子嗣的事情,《晋书》说司马保被张春杨次软禁后所杀,而且因为阳痿,不能亲自指导妇女工作【痿疾,不能御妇人】,所以没后代,而《资治通鉴》则删了这句,改成了病死。这大概也是司马光作为司马氏后人,尽量给自己祖上遮一遮吧。
 
甭管是真的还是史书抹黑,司马家也是前人造孽子孙偿,得了报应,自此司马家在北方的后人被彻底清盘,无一幸存。
 
在眼看着司马保覆灭后,小算盘打的啪啦响的老阴阳人张寔如释重负,心情那叫一个敞亮,前途那叫一个明媚。终于不再担心有人压在头顶了,以后就是实打实的河西一哥了。【寔自恃险远,颇自骄恣】
 
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不论司马家该不该遭报应,那也不是你里外不是人的理由。
 
很快,两面人张寔也迎来了自己的报应,就在司马保逃难凉州的同时,一场大祸正在阴暗中悄悄酝酿。
 
太兴三年(320年)春节刚过,凉州姑臧城里的孩童们在玩耍时,都不约而同地唱着一首诡异的歌谣:“蛇利砲,蛇利砲,公头坠地而不觉。”
    
古代,人信天象,尤其是童言无忌的童谣。百姓们(注意是普通百姓啊)认为童谣是代天言事,有预言功能。当然,这要么是既得利益者们给自己造势的借口,或者是大人不满,传给孩子,孩子天真无邪,不能定罪,很多人就利用了这点,让孩子成为歌谣的传播者。
 
所以看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前都有童谣。比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楚兴,陈胜王”、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尤不生”、我们前文提到关中人民骂张寔的“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前的“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一直到清朝末年的“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两年半”等等。
 
当下姑臧城里的这句童谣,到底是什么意思,没人能明白。张寔也压根没想到,这首歌谣预言的正是他的结局。看似祥和繁荣的姑臧城里,妖风已经暗起。
 
当时,随着凉州政治环境稳定,与西域各国的交流日益加深,以及凉州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群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宗教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当时的凉州已经出现了不少的佛教、拜火教等外来宗教的道场,当然,这里面肯定少不了一些妖道邪教浑水摸鱼。
 
此时在姑臧城外的天梯山,有一个利用幻术(其实就是各种戏法)迷惑百姓,发展信众的邪教,在民间日渐猖獗。就连张寔身边的贴身护卫,也都被天梯山的法术吸引,入了邪教。
 
刮起这股妖风的是京兆(陕西西安)人刘弘。
 
刘弘因躲避战乱从关中来到凉州,因为会一些旁门左道的小戏法,便以天梯山的山洞为掩护,利用幻术,迷惑周边百姓。为营造玄幻场景,刘弘在山洞里悬挂了一面巨大的带有纹饰的透光镜,四周设有供台供奉各方神仙,灯火一晃动,通过透光镜的反射,在幽暗的山洞里营造出一种万花筒般的景象。
 
当时的百姓哪见过这个呀,因此在天梯山一带,刘弘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越传越神。跟从他受道的信徒多达千余人。甚至势力渗透到了张寔的身边。张寔帐下的将军阎沙(也作阎涉)、赵仰(也作赵卬),因为和刘弘是同乡,私下里一来二去,就成了刘弘的死忠粉。
 
刘弘发现自己的势力竟然渗透的如此深入,便有了一步登天的想法。他跟阎沙赵仰等人说:上天将要把神玺传给我,让我在凉州称王。【天与我神玺,应王凉州】
 
阎沙赵仰两个二傻子就信了,回去和数十个张寔身边的护卫一起准备秘密除掉张寔,拥立刘弘为主。但是张寔的弟弟张茂意外得知了此事,赶紧连夜禀报张寔,要诛杀刘弘等人。
 
张寔立即派牙门将史初去抓刘弘,而史初出发后,阎沙等人便藏刀潜入,将张寔杀害在寝室。此时,距司马保被杀还不足一个月。
 
当刘弘见史初来捉拿自己,竟然平静地对他说:“史将军,张寔已经死了,你为何还要杀我呢?”史初怒气冲天,割掉了刘弘的舌头,押回了姑臧城,随后与其党羽数百人一同被诛。【弘见史初至,谓曰:使君已死,杀我何为?初怒,截其舌而囚之,轘于姑臧市,诛其党与数百人】
 
史书看多了,很多事情容易阴谋论。在谋杀张寔的整个过程里,其实有很多的硬伤疑点。
 
首先,一个靠旁门左道的小伎俩发家的神棍,手下党羽也就百人,信徒千人,谋反称王的勇气从何而来?是真的不知天高地厚,还是背后另有一只大手?
 
其次,刘弘阴谋刺杀张寔的情报,张茂是怎么得到的?凉州的太府、少府,那么多长史、司马、主簿等等官员,怎么没有一个人发现刘弘的蛛丝马迹,而张茂就突然得到了这样绝密的情报,为什么只抓刘弘,而没有阎沙等人?
 
再次,张寔已死的消息,远在天梯山刘弘是怎么知道的?他怎么那么自信,刺杀张寔就一定能得成?张寔能派人抓刘弘,难道不会先抓阎沙等人吗?而且抓了刘弘以后就立即割掉了舌头。
 
最后,从张茂紧急汇报,到召史初去抓刘弘,再到史初离开姑臧城去抓人,最后到阎沙等人的乘虚而入,这些时间是如何精确卡点的?
 
其实,从之前的流行的诡异童谣,到刘弘被抓时的自信以及舌头被割,已经露出了马脚。刘弘只是个引子,这是一个里应外合的阴谋,而且实施得滴水不漏。
 
我们来试着还原一个整个过程吧:
 
张寔继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凉州的地方豪族的权力被逐步收缴,张寔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今事无巨细,尽决圣虑,兴军布令,朝中不知】,引起了同志们的强烈不满。
 
双方的第一轮交锋发生在建兴四年(316年)四月,张寔颁布“罪己诏”后,豪族势力借隗(wěi)瑾之口对张寔提出了分权要求政刑大小,与众共之】。(忘记前文或者新来的朋友可以回溯一下领导的心思你别猜(上)”的相关内容)
 
大家都知道你张家马上要上市了,你这时候要收缴大家的股权,同志们是不干的呀。
 
结合之前同志们借捡玉玺暗示张寔称王,说明凉州的地方势力对于在张家上市的时候保留股权,有着强烈的政治意愿,毕竟谁不想给子孙后代搏一张长期饭票呢。而张家则希望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加快推进达到理想的上市的条件。因此产生了一个不可弥合的天然矛盾。
 
有同学会问,自古裂土封王、改朝换代不都是要依仗自己的核心班底吗?为什么张家和凉州豪族会有这个矛盾呢?
 
很简单,张家是空降的,是政治需要凑到一起的,大家没有信任基础。这和刘邦的沛县班底、曹操的谯县曹家和夏侯家的班底、朱元璋的濠州班底等等有着本质区别。你一个外地人要给人家本地人当老大,没有压倒性的力量是不行的,这也就是张寔为什么集权的主要原因。

图片

 
在晋愍帝投降以及司马保势力被灭后,张寔表现出的状态颇自骄恣】让地方豪族势力感受到了强烈的压力,矛盾开始激化了,于是一张针对张寔的阴谋大网悄悄张开了。
 
通过神棍刘弘,借同乡的关系收买张寔身边的人,同时以此完成借刀杀人。(张寔身边的将领及贴身侍卫都不是凉州本地人,也侧面反映出张寔对凉州豪族的很不信任)
 
前面我们说所谓的预言童谣,要么既得利益者们给自己造势的借口,要么是大人不满,借孩子之口传播。所以这时,豪族们开始通过童谣来制造天意,提前创造舆论。
 
同时被收买的侍卫也通过在张寔的卧室里制造无头人影的把戏,来提前铺垫。【寔寝室梁间有人像,无头,久而乃灭,寔甚恶之】
 
某一天,张茂通过某个渠道偶然得知了这一消息,便紧急向张寔汇报。而计划的意外泄露,让豪族势力不得不临时动手,遗憾的是张茂得知的仅是刘弘这一部分,因此闫沙等最危险的这部分人并没有暴露,被他们钻了空子。
 
而张寔派去抓刘弘的史初,很明显也是对方计划中的一环。史初大概率就是凉州豪族出身,史氏是河西建康(甘肃高台县)的豪族,是自西汉末年跟随窦融治理凉州的张掖太守史苞发展起来的本地势力。
 
所以史初应该是清楚整个计划的,他也和刘弘认识。因此史初真正的任务并不是替张寔抓人,而是灭刘弘的口。这才有了刘弘一见面就说张寔都死了,你为什么还要杀我,然后就被割了舌头。
 
张寔被杀后,充当脏手套的刘弘、闫沙等人迅速被斩,一场谋杀最高领导的血色阴谋完美落幕。
 
当然,这一切仅仅是基于史料的推测,就像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烛影斧声一样,都成了历史之谜。历史的巧合,一件两件,完全可以编个筐筐,应付过去。但张寔被杀案中这么多的疑点,又岂能是“巧合”二字能解释的。

图片

 
张寔卒年五十岁,在位共六年,谥号“昭公”,晋元帝司马睿赐谥号“元”(元这个谥号可真是万金油啊)。
 
张寔死后,按嫡长制的继位顺序,应由儿子张骏继位。但是,张寔死于非命,没留下半个字的遗嘱,这就给凉州官府和豪族势力留下了博弈空间。最终,凉州豪族以张骏尚且年幼为由,推举了弟弟张茂继位。
 
张骏作为张家的嫡出长孙,此时已经十四岁,按现代标准都能负刑事责任了。而且封爵霸城侯,是名副其实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张茂一没封过侯,二没封过公,最高职务是平西将军、秦州刺史,连世袭的资格都没有。但因为张寔与凉州豪族的政治矛盾,导致张骏被豪族放弃,转而选择了张茂。
 
当然,这也跟张骏和张茂的个人表现有一定的关系。张茂为人谦和低调,不贪图名利【茂字成逊,虚靖好学,不以世利婴心】,从他的字就能看出,张茂给人的印象是个忠厚老实人。张骏则年少聪明,放荡不羁,还爱耍流氓【骏字公庭,幼而奇伟……能属文,卓越不羁,而淫纵过度】而且还是个有文化的流氓。在豪族看来,显然张骏不可控性更大。
 
而张茂也确实挺老实的,他一开始就不愿意【州人推茂为大都督、太尉、凉州牧,茂不从】,但架不住豪族一再招呼,确实不能再推了,再推就成别人家的了。于是只接受了持节(即代理皇权)、凉州牧等行政职务,西平公的爵位仍然让侄子张骏继承了,同时任命为武威太守【复以兄子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
 

图片


张茂老实但不傻,还是有心眼的。自己代理行政,让侄子继承爵位,自己没儿子,侄子将来还可以继位。而且把核心地区武威郡的权力放在侄子手里,就能保住张家的基本盘不失。
 
此外,这个举动也是安抚站队张骏一派的有效举措。以武威贾氏(张寔妻子为贾氏)为代表的外戚们,以及自张轨开始就一手培养提拔的左长史汜祎、右长史马谟等老一辈同志们自然是坚定支持张骏的,而且这些人已经属于既得利益者了。但以武威阴氏为代表的其他更广大的豪族们显然是选择老好人张茂,来进一步达成自己的政治诉求。【左司马阴元等以寔子骏尚幼,推张茂为凉州刺史、西平公】

从张家的权力交接过程中就能看出,儒学传家的张氏,底蕴是相当深厚的。张轨虽然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兄弟张肃,但在权力的继承上,几乎没有纠纷。相比于司马家的你死我活,张氏简直是儒学世家的典范。
 
所以朋友们,忠厚仁义传家,博学诗书继世,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家产,而是家风。司马家和张氏,堪为范本。
 
这一年,张茂44岁,巧得很,和他哥哥张寔继位时同岁。



都看到这里了,点一下在看点赞分享再走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