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清廉家风是“法宝”

 冬歌文苑 2025-04-30 发布于北京

清廉家风是“法宝”

戚思翠||江苏

《周礼·天官·冢宰》里这样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廉观”大体构成了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全部内涵。而总书记用“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提出了更加峻切的警思。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以家为基,家尚廉则安。追溯历史,廉洁好家风一直在华夏大地世代传承着。940年前,苏东坡与好友夜游黄州赤壁,就在我们每天工作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向世人发出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廉政宣言;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留下了“勤耕读、尚节俭,循法礼、孝乡里,廉仕吏、存仁德”的于氏族规家训,要求家人勤学耕读、行孝乡里、清廉为官。正是这崇廉戒贪的严厉家规,铸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铸就了家族的世代清廉,也铸就了中国历史佳话。

古往今来,有无数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备受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自律“法宝”。就是这种精神力量,始终在不同的时代熠熠生辉。一代清吏包公、于谦、海瑞的故事,久演不衰,他们一身清廉,蜚声朝野,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博得万民景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英雄事迹震撼人心,他们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塑造了清廉公仆的形象,谱写了一曲曲为官者“不争名、不夺利、不贪财”的廉洁赞歌。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感动着历史,鞭策着后人。

关于“家风”,众说纷纭,见解各异。窃以为,“家风”就是“门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展示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思想旋律与道德规范。清廉的优良“家风”是最好的祖传珍宝,更是家族世代兴旺发达的根本和“法宝”。“家风”来源于长辈的言传身教。它是一所无形的学校,一种无言的教诲,一个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塑造着孩子人格,左右着孩子前程。

在美国就有两个耳熟能详发人深省的家族史例。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另一个叫珠克家族。他们两家皆传至八代子孙。爱德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他为人谦恭仁和,做事严谨踏实。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事业有成,为子女们独树一帜。他的子孙中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参议员,13人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人当过教授,80多人是文学家,60多人是医生。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赌徒,一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中有7人是杀人犯,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显而易见,两个截然不同的“家风”,导致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着自己!”

说起“家风”,自然想起祖先馈赠的国宝。如中国“家训之祖”《颜氏家训》,“三不朽”的人格践行范本《曾国藩家书》,诸葛孔明的《诫子书》,朱熹的《家规》,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家教家风典籍,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

百善孝为先,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家风”好,必先“孝”。“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家族制定的家训。他倡导“尽孝悌,除骄逸”。教育后人“孝顺父母以尊敬相待,得其欢心才为尽孝。”把孝视为家庭的祥瑞,在家要尽孝,出门要尽忠。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多年,出名望人才240多个,没出一个纨绔子弟。历史学家断言,曾国藩家族真正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而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里记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勉谕儿辈》里亦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后人节约是美德,要勤俭持家。

说起“家风”,不由得想起家喻户晓的“杨门女将”。一门忠烈,高风亮节,精忠报国,“巾帼不让须眉”是杨家“门风”。杨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无不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杨家“家风”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精诚团结,前赴后继,英勇杀敌,以身殉国的光辉业绩;说起“家风”,油然想起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大人留给子女们的家训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说起“家风”,不禁想起难得糊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则以山竹入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勉励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而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女儿婚礼上宣言:“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上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第二句话,'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心系一处’,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自己的婚姻。”

名人名家的“家风”,正顺应一句古语:“遗子以财,不如传之以德。”美哉,妙哉。

“家风”不仅在名人名家中流传,在普通百姓人家亦比比皆是。好“家风”是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丰腴沃土。我的祖父母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他们清廉得曾被人骂“没出息、穷八代”。1941年“土改”时,祖父是村长,祖母是妇联主任,可家里穷得叮当响。那一年,我五岁的二叔,因无钱治病而夭折;我七岁的父亲从13箩银元里偷偷拿了一枚,结果被祖父打折手指……祖父母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好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我父母仍是农民,普通党员。母亲目不识丁,父亲只读三年半私塾,却成当地“土秀才”,还当了一辈子的“村官”,于当地也是有口皆碑。

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常挂嘴边的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人莫犯法,犯法莫为人。穷没得根,富没得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儿不得父田地,好女不穿嫁妆衣……”她还给我们讲很多很多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狼来了”和“咬乳头”的故事。说有两小孩分别偷拿了邻家的东西,都是些小玩意儿啊,一个孩子被他母亲责令送还了邻居,并深深致歉;而另一个小孩却受到母亲的大加赞赏。后来,这小孩越偷胆越大,越偷越贪,最终“偷”到了刑场处决。临刑时,他要吃母亲最后一口奶水,却把母亲乳头咬下来……

而吾父对我们说,别忘“你们”是戚继光的“子孙”,并捧出《戚氏族谱》第四次修订版。族谱横联:“精忠报国”;竖联:“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孙耕读忠孝”。里面记载:戚仁(戚继光之祖父)为始祖,二世为戚景通(戚继光之父)和戚景升,景通官居“少保兼太子太保、光禄大夫”……母亲言她的那些话语都是“祖训”,一代传一代,励志下代,奋发图强,为国为家争光。后来,父母“砸锅卖铁”供我们兄妹四人读书。我们还算争气吧,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 如今我们兄妹四人中一个是公务员,两个是高级教师,最为逊色的我,亦能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两百万字,成为知名“土作家”。

在我印象里,父母党性超强,平日里,宁可挨饿受冻,连五分钱一只鸡蛋、三分钱一块豆腐都不舍得吃,但党费一定得缴,而且绝对不能显少。36年前,在那土葬风靡的年代,病入膏肓料知自己无力回天的母亲,要求家人在她死后一定要火葬她,临终前还遗下一沓毛票七元八毛钱作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党费……母亲的一生,几乎没享过一天福,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甚至没吃过或吃饱几顿像样的饭菜,也没有时间好好休息过,总是操着永远操不完的心,直至生命止息。但她自我感觉很满足、很幸福。2010年的夏天,78岁的父亲也满面微笑地去了母亲的那个世界。父母除了给我们留下生养我们的那三间土屋——我们的衣钵之地外,还给了我们一座无价的精神宝藏——清廉家风。

父母没有明文规定的家风,他们不会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诗句、格言来教育我们,也不会用《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告诫我们,更没有一点空闲跟我们唠家风的问题。但他们用一生的辛劳与爱心,默默无闻,践行、传播着特有的“家风”:勤俭持家,孝老爱小,吃苦耐劳,诚实善良,光明磊落,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坚毅刚强,扶贫济穷,邻里和睦,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清白做人……他们将清廉的家风书写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汗水里,描绘在言传身教的家庭氛围中,镌刻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上。而这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遗传到下一代人身上,一代传一代,成为世世代代的“法宝”而发扬光大,获益匪浅。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的,国与家紧相连,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哪有百姓幸福温暖的小家?家风是政风之源,世风之基。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所以清廉的好家风,我们永远在传承!坚决贯彻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立“家庭助廉”的意识,弘扬“勤俭促廉”的传统,营造“文化养廉”的氛围。严守党纪国法,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努力营造向善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永远唱响清正廉洁的歌!用清廉的力量,为人生之路铺满鲜花!用实际行动迎接伟大的母亲——中国共产党,诞辰104周年!

图片/网络

作 家 简 介

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科普协会会员。于《世界日报》《泰国中华报》《加拿大报》《农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羊城晚报》《社区》《翠苑》《新传奇》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小文百万多字,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小说《最后一次党费》荣获武汉《新传奇》“喜迎”征文赛一等奖,并入选其作品集;散文《乡村土灶》在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国各地文学征文获奖证书80余枚,多篇小文被列入初中语文试卷。数十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刘远新

审校:严圣华   修焕龙  唐  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