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燃素说
2012-03-01 | 阅:  转:  |  分享 
  


燃素说

近代化学:从波义耳元素说到道尔顿原子论

http://post.baidu.com/f?kz=149448787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所谓科学革命……胜过自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物,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均降为仅仅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仅仅是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体系中的内部的替换。…科学革命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以致我们对欧洲历史时期的通常的划分已成为一种时代错误,成为一种阻碍物。?——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不到400年的时间,即大约6个平均生命期,把哥白尼的成果与爱因斯坦的成果分隔开来。不过,在这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科学已从少数热心之士的秘密副业发展为也许可恰当称为现代文明的支配力量的东西。今天,科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不断加快的发展速度。1899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出版了一部著作,题名为《奇妙的世纪》。他指的是他所处的19世纪;在他看来,19世纪经历的科学进步较人类先前所有世纪经历的还要多。然而今天,我们又能夸口说,20世纪上半世纪中所做的科学工作比以往全部历史中所做的还要多。?回顾起来,似乎科学革命甚至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更大的意义。农业革命使文明成为可能,但是,一旦前进了这一大步,农业就没再作出进一步的贡献。科学则相反,恰好借助于它的研究法而不断地稳步发展。科学本身包含了无限进步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记住过去数世纪的科学成就和它现今日益加快的发展速度,那么,我们对科学的惊人的可能性和意义即使不了解,也可以正确估价。此外,科学是人类全体的;由于科学以客观的研究法为基础,关于科学的种种提议已为人们所普遍赞同。科学是非西方民族所普遍尊重和追求的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实际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作出伟大而独特的贡献的秘密来矫正不平衡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科学革命对研究世界历史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本章将探索这一重大的科学革命从它在近代初期的早期阶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古典时代的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不过,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原因似乎在于,只是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因此,正是这种科学与社会的联合、科学家与匠人的联合,大大促成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所有人类社会中的匠人都发展了狩猎、捕鱼、务农以及加工木头、石块、金属、禾本科植物、纤维、块根植物和兽皮等方面的某些技术。他们通过观察和试验,逐步改进自己的技术,有时使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如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不过,所有近代以前的社会所取得的进步的程度都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原因在于,匠人仅仅对制作罐子、建造房屋或制造小船感兴趣,并不为根本的化学原理或机械原理操心。他们对因果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探究。总之,明确说来,匠人关心的是技术上的实际知识,而不是科学上的潜在原因。?这一点的意义可用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给科学下的定义予以表明;科南特将科学定义为“通过实验和观察发展起来并引起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概念系统。”按照科南特的定义,“概念系统”构成科学的基础。显而易见,匠人缺乏“概念系统”。相反,这样的系统历来是哲学家(在近代以前的时代,知识分子通常称为哲学家)所关心的。然而,众所周知,这些哲学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不了解,也无能力处理。他们认为自己是超脱世事的,把时间用于思索永恒的真理或试图使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成为人的头脑所能理解的东西。无容置疑,哲学家和匠人在某些时代里确曾一道工作,使复杂的历法、导航设备和古代的日常仪式得以产生。然而,实情仍旧是,直到近代以前,发展的趋势始终是朝着分离——朝着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方向进行。?

西方的伟大成就是使这两者联合起来。知道实际知识与了解潜在原因的结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进了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成为今日的支配力量。?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会出现在西方呢?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力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希望通过穆斯林和经院哲学家的变形眼镜来看古人,而是直接求助于原始资料,亲自掘起雕像、阅读原文。他们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还有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这些学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从各门生物科学中得到的鼓舞。医生们研究了希波克拉底和加伦的全部著作,博物学家们则研究了亚里士多德、迪奥斯科里斯和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著作。但是,应该强调,文艺复兴还有反科学的另一面,巫术和对魔鬼的研究的复兴就是一个例证(见第二章第二节)。?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沟的有利的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象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尤其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所有这些行业都由自由民而不是象在古典时代那样由奴隶经管。这些自由民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并不象中世纪的匠人那样与统治集团相距很远。文艺复兴期间工匠的地位的提高,使工匠与学者之间自文明开始以来一向非常脆弱的联系能得到加强。他们各自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工匠拥有古代的旧技术,并在旧技术上添加了中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发明。同样,学者提供了关于被重新发现的古代、关于中世纪的科学的种种事实、推测及传统做法。这两条途径的融合是很缓慢的,但最终,它们引起一个爆发性的联合。?与工匠和学者的这种联合密切联系的是劳动和各学者或科学家的思想的相应的联合。在古代,存在着一种反对创造性的学习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强烈偏见。这种偏见大概起因于古代的体力劳动与奴隶制度相联系;它甚至在奴隶制度几乎消失以后,仍存留于中世纪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在“自由”艺术和“奴隶”艺术之间、在仅仅靠头脑完成的工作和改变了物质形态的工作之间划界线。例如,诗人、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属于第一类别,雕刻家、釉工和铁器工人则属于第二类别。这种两分法的有害影响在医学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内科医生的工作没有改变物质形态,所以被认为是“自由的”,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按照同一标准则被看作是“奴隶的”。因此,实验受到轻视,活体解剖被认为是非法的、令人厌恶的。?威廉·哈维(1578-1657年)之所以能作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伟大发现,是因为他坚决不理睬对体力劳动的这种藐视。数十年间,他一直进行各种艰苦的实验。他切开从大动物到小昆虫的种种生物的动脉和静脉,谨慎、耐心地观察和记录血液的流动和心脏的运动。他还利用新的放大镜来观察蚂蜂、大黄蜂和苍蝇。这一步骤在今天似乎是切合实际、明摆着的,但在哈维的时代,肯定是既不合理,也不显而易见的。据当时杰出的神学家理查德·胡克所说,理性而非实验,才是“人类获得关于合理和不合理的事物的知识”的手段。胡克的这句话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这表明科学革命对我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如何根本且无孔不入。但是,对哈维来说,工作于17世纪初叶、坚持实验的方法,是一个需要勇气和献身的、令人难于忍受的智力上的严峻考验。?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事实上,他曾明确地说过,“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欧洲的科学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同时发生的经济革命。近代初期,西欧的商业和工业有了迅速发展。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随着远东、东印度群岛、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新的海外市场的出现而大幅度增长。工业也取得了显著收益,尤其是在英国;英国采煤和炼铁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这些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上的进步;后者转而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受到科学的促进。远洋贸易引起对造船和航海业的巨大需求。为了制造罗盘、地图和仪器,出现了一批新的、有才智的、数学上受过训练的工匠。航海学校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相继开办,天文学由于其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得到认真的研究。同样,采矿工业的需求引起动力传送和抽机方面的进步。这证明是重新开始关心机械原理和液压原理的起点。同样,冶金业是化学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原因。日渐扩大的采矿作业使新矿石甚至新金属如铋、锌和钴显露出来。分离和处理这些新矿石和新金属的技术必须用类推法找到,并以痛苦的经验予以矫正。但是,这样做时,化学的一般原理开始形成,其中包括氧化和还原、蒸馏和混合的原理。?这些成就给了科学家即哲学家以自信和信心,使他们坚信自己是一个新时代的先驱。早在1530年,法国国王的医生琼·费尼尔就写道:?但是,倘使我们的长者及其前辈如他们的先人一样只是沿着同样的道路前进,将会怎样呢?…不,正相反,在哲学家看来,转移到新的道路和体系上,不让贬低者的声音、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掌权者的成熟吓住那些要宣布自己观点的人,是很有益的。那样,每个时代就会产生其自己的大量的新的创造者和新的艺术。在长达12个世纪的神魂颠倒以后,我们这一时代看到艺术和科学光荣地重新兴起。现在,艺术和科学的辉煌比得上古代,或者说超过了古代。当今时代在任何方面都无需鄙视自己,无需思暮古人的知识。……如今,我们对代正在做古人梦想不到的事。…由于我们的航海者的杰出才能,大洋已被越过,一些新的岛屿已被求现。印度遥远的隐密地方已展现出来了。我们的祖先所不知道的西方的大陆,即所谓的美洲,在很大程度上已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在所有这一切中,在有关天文学方面,帕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旧哲学家曾取得进步,托勒密曾进而作出更大量的贡献。然而,他们中间若有谁今日返回人间,就会发现,地理学改变了过去的认识。我们时代的航海者给了我们一个新的世界。?一个世纪后,这种自信已增长到凭直觉兴奋地期待取得人类的未来成就的程度。1661年,约瑟夫·格兰德著文先提到“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笛卡尔、伽利略、哈维及其他人,然后开始颇有先见之明地赞美他们正在创造的新世界:?要是那些英雄人物如他们愉快地开始工作时那样继续工作下去,他们会用奇迹填满这个世界。因此,我并不怀疑后代将发现眼下仅仅是传说的许多东西在实际现实中得到了证实。也许若干时代以后,前往南部未探明的地带的航行,甚至可能是飞往月球的航空,并不比前往美洲的航海更不可思议。对于跟在我们后面的人们来说,买一对翅膀飞入最遥远的地区,也许同现在买一双长统靴去骑马旅行一样平凡。通过合意的运输工具与东印度群岛那样遥远的地方进行协商,对后世来说,就象用书面通信交换意见对我们来说那样平常。将现在比较荒芜的世界改变为天堂,从新近的农学来看,或许是可期待的。?1662年,英国有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皇家学会的成员们已意识到在技师与科学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好处,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每天交给[学会]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得到的东西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在这早期阶段,科学并不是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对科学的利用是少量、偶而的。甚至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也是如此。但是,到19世纪末,形势起了根本的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属的、咨询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完全新的工业。



近代化学在艰难中诞生?近代化学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1627~1691)于1661年提出元素概念,到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提出原子论这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形成的。在此期间,“燃素说”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兴起到衰落的历史。近代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近代自然科学一样,是以新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作为背景的。1492年,新大陆的发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极大地刺激了商品生产。随之而来,冶金、燃料、交通运输等产业也迅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样,就提出了许许多多迫切需要解决的自然科学问题。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向封建制度和自然界作斗争的武器,就使自然科学本身在满足这种空前高涨的社会需要中,得到极大的发展。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Koppernigk,1473~1543)发表的《天体运行论》和比利时医学家维萨留斯(A.Vesalius,1514~1554)发表的《人体结构》两部著作,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随后,伽利略(GGaliei,1564~1642)把实验和数学引入力学的研究之中,引起了物理学,主要是力学的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继续向前发展,深入物质世界的更深层次进行探索,去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而英国为近代化学贡献了像波义耳、道尔顿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决非偶然。一方面,英国在海上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在国内进行了共和制的政治改革,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意大利对伽利略的宗教审判,阻塞了力学革命之后科学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道路,更加加速了英国成为意大利之后的又一世界科学发展中心。这样,英国就成为孕育近代化学的主要场所。



近代化学产生的过程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及其基本单位究竟是什么?化学反应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近代化学正是在第一次对这两个问题作出符合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正确回答中,而宣告自已诞生的。千百年来,在两方广泛流传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关于世界构成的“四元素说”。这种观点认为,火、气、土、水构成整个世界。16世纪以来,随着医药化学的兴起,医药化学家们的“硫、汞、盐”三种基本元素构成万物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影响。这些观点在冶金和化工生产积累的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事实面前,都矛盾百出,日益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依据自己进行的大量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丰富材料,首先揭示出以往关于化学反应基本物质即元素的各种说法的谬误之处。他指出,冶金和金属加工过程的实践说明,经过煅烧所得的灰渣比原来的金属还要重,说明灰渣绝不是什么金属分解留下的“土”元素,而是要比金属本身还要复杂的物质,等等。1661年,波义耳发表了他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书中集中阐述了他自已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元素的科学见解:“为了避免发生误解,我必须向大家声明,我所指的元素,就是那些化学家讲得非常清楚的要素,也就是某种不由任何其它物质构成的或是相互构成的原始和简单的物质,或是完全没有混杂的物质,它们是一些基本成分。一切被称为真正的混合物都是由这些成分直接混合而成,并且最后仍可分解为这些成分。”这个关于元素的朴素的定义,划分了科学同臆测的界限,指明了化学科学合乎逻辑的出发点,引导了化学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波义耳本人并没有最后明确地认定,究竟哪些物质是真正的元素,甚至他还误认为,火、水、空气还都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物质成份。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oisier,1743~1794)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张化学元素分类表,他不仅将元素按其性质分成四大类,而且能正确地认出近30种元素。

对于化学反应过程本来面目的认识就更加困难了。在波义耳以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关于燃烧过程的“燃素说”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燃素说”之所以在这个时期产生,并长期为人们接受,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在人类长达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中,火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于火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赶走了黑暗与寒冷,因此被人们认为是一切事物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最容易变化的东西。古代的哲学家,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都曾不约而同地把火作为说明物质世界的本源之一。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ns,B.C.540~480)甚至主张:万物之源是火。正因为如此,对火的看法就成为化学上第一个伟大的指导原则,对火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化学的发展。波义耳虽然提出了关于元素的科学见解,但他对燃烧过程的认识,却是:火的微粒穿过容器壁和金属相结合。到了17世纪以后,工业生产过程遇到的燃烧过程为人们深入认识其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新的事实材料。而这些材料,来自于人们对燃烧过程的直观感觉,即物质燃烧时,好像有某种东西从物体中逃走了。德国化学家贝歇尔(J.J.Becher,1635~1682)和施塔尔(G.E.Stahl,1660~1734)在人们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关于燃烧过程的实践经验,提出和发展了一种系统的理论:燃素说。燃素说的基本观点是:火是由火微粒组成的,火微粒总称之为“燃素”;燃素含于万物之中,它的流动及变化产生了关于燃烧的一切现象;所有关于燃烧的化学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按这种学说,金属燃烧过程可以表示为下式:金属-燃素=煅灰以此为契机,燃素说还解释了置换反应等一系列化学变化。由于燃素说在当时足以说明人所知道的大多数化学现象,所以得到大多数化学家的支持,成为化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存在了一个世纪之久。但是,燃素说提出后的百余年中,谁也无法在实验室里把火微粒组成的燃素提取出来;同时,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定量研究,也使得具有负质量的燃素变得越来越难于理解了。于是,人们纷纷对燃素的存在提出怀疑,并试图用新的理论去说明燃烧过程。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氧气发现之后,终于彻底揭示了燃烧过程的真象,使人们对燃烧以及化学反应过程本身,有了一个符合其本来面目的科学认识。1774年8月1日,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ley,1733~1804)在加热氧化汞时发现了一种可以助燃的气体。然而由于他被燃素说所束缚,始终没能认识到发现这一元素的重大意义。然而此时,拉瓦锡恰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为了论证自己对燃烧过程的新观点,他正致力于寻找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参加金属煅烧过程,生成煅灰,如果能从煅灰中直接分解出这种气体,那么就揭示了金属煅烧过程的本质。但是,这个实验迟迟没有成功。当拉瓦锡从普利斯特里那里知道了氧气发现的实验后,立刻意识到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他马上重复这一实验。经过多次定量测定,他最终证明了自己关于燃烧的新理论——燃烧的氧化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即可燃物质的燃烧不是什么物质失去燃素的分解反应,而是恰恰相反,当可燃物燃烧时,发生的是与氧的化合反应。据此,拉瓦锡把燃素论者关于燃烧反应的公式加以改变,将神秘莫测的燃素用具体的氧元素代替。金属+氧=煅灰(氧化物)根据这个公式,不仅可以使燃烧过程与定量实验的结果相符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在大量精确试验的基础之上,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宣告燃烧的氧化学说的诞生,最终结束了燃素说长达百年之久的统治。氧化说的要点可概括如下:空气是由两种成份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其中的氧,放出光和热,同时,增加了重量,这一重量等于吸收氧的重量;一般可燃物(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气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氧元素;金属煅烧后生成的煅灰是金属氧化物。

氧化理论的建立,历史性地揭开了燃烧过程的秘密,打开了正确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大门,使过去在燃烧的燃素说中倒立着的化学全部正立过来,成为近代化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最后,由于18世纪末原子论的创立,使近代化学终于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原子论为所有有关化学的概念、定律、学说,提供了一个具有内在本质联系的根本性答案。自从牛顿力学产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牛顿的原子观,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不可改变的最小质点,即原子组成的。但是,这些最小微粒究竟具有什么性质?它和化学元素,化学反应过程又是什么关系?还没曾被人认识。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了牛顿的原子观,使之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基础科学理论。道尔顿的职业是教师,他长期从事业余气象研究。在关于蒸汽压、混合气体分压、气体扩散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他曾对如下问题作了长时间的思考与探索:一个复杂的大气,或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以后,怎么会变成一种均匀气体呢?为此,他作了许多推测和假设,形成了最初的原子观:这些气体都是由极小的微粒组成的。19世纪初,道尔顿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法国物理学家查理(J.A.C.Charles,1746~1823)所揭示的气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定律,又进一步把原子描绘成在气体状况下,由中心核及其周围的“热氛”组成。“热氛”是原子相互排斥的原因,温度升高,“热氛”增加,排斥力就越大,进而就引起了气体的膨胀。道尔顿关于原子的这个说明,比牛顿将原子仅看作是不生不灭、不可破、不可入的最小质点,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每种物质的原子,其各自的形状、大小、重量必然相同;不同物质的原子,其形状、大小、重量必不相同。在1802年,他曾就这一观点在笔记中写道:“假如水的某些原子较其他的重,假如某一体积的水偶然恰为比较重的原子组成,则其比重必然较大,但这与事实不符,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水,无论来自哪里的纯水,比重都是相同的。这不过拿水作个例子,其余的物质也是如此等等”。道尔顿进一步考虑到,如何测定各种原子的相对大小和质量,以及不同原子化合后形成复杂原子的组成。然而,由于当时的实验条件所限,尚不足以提供直接计算原子量的资料,所以道尔顿不得不对不同原子间结成化合物的组成原则,作了一些大胆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原子的相对重量。1803年10月13日,道尔顿在曼彻斯特的文哲学会上第一次宣读了他的有关原子量的论文,其要点为: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不可见,不能被创造和毁灭,不可分割,并在一切化学反应中保持其本性不变;同一元素原子的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和各种性质上则不同,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是其原子量;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结合即是化合现象。化合物品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量之和。同一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也必然相同。这样,道尔顿就像欧几里德给出其几何体系的原始公理一样,给出了整个化学体系赖以建立的最根本的逻辑出发点,使当时关于化学的基本定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统一的理解。所以,道尔顿的原子论,很快引起了化学家的广泛重视,成为化学的基础理论。在它的指引下,开始了一个化学科学全面、系统发展的新时期。恩格斯对化学之父道尔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化学中,特别是由于道尔顿发现了原子量,现在已达到各种结果都具有了秩序和相对的可靠性,已经能够有系统地、差不多是有计划地向还没有被征服的领域进攻,就像计划周密地围攻一个堡垒一样。”到此为止,近代化学走完了从波义耳元素说到道尔顿原子论的全部历程,从而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











献花(0)
+1
(本文系育则维善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