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专题复习策略
2012-05-10 | 阅:  转:  |  分享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专题复习策略

余丽蓉

(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朝阳区100013)

摘要:专题复习课“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通过分析教学的关键问题,采取相关的教学策略,如用静态实验动态化方法解决学

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以问题驱动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组织学生讨论一交流,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渗透逆向思维、演绎、对比、归纳等科学方法,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专题复习课;教学策略;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5—0054—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2010年中考前,笔者就“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的

复习上了-一节市级课题研究课。从上课内容的确定、教

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有一些体会,愿

与大家探讨。

1问题的提出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1.1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专题复习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

回忆、重现,而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同、综合、

概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目标是领

会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

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极为关键的一步。

重温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

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氢氧

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并用它们的性质解释一

些常见的现象。分析近几年的北京市中考题及各区模

拟题,由二氧化碳与碱液的反应引出的题型较多,如压

差问题,可能引发其他反应(化学多米诺实验);变质

问题,设计实验说明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装置

问题,定量分析变质后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分

离及除杂;物质的鉴别等等。分析学生的一模试卷,有

关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的综合题学生得分率较低,希

望通过专题复习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的专题复习安排了二课

时,第一课时:定性分析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解决压

差问题及变质问题;第二课时:定量分析二氧化碳与碱

液反应,解决实验装置的分析及实验中某物质质量分

数的计算等问题。我的研究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1.2教学目标的定位

布卢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

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专题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准确

定位至关重要。

分析学生的现状,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与碱液能反

应,但如何分析和解决反应所引发的有关问题,学生的

认识是模糊的。因此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是:掌握

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除二氧化碳;

理解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后压差的形成及判断碱液是

否变质(即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学会判断一个化学反

应是否发生。

专题复习课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能帮助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方法。本人想通过例题的分析,

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并分析实验数据,体会如何准确

描述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原因。通过静态实验动态化,

理解实验过程,全面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学生

讨论和交流,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归纳、演绎及

比较等科学方法。

如何在复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研究课中有

意设计一些奇异的化学现象,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培养

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教学的关键问题及相关策略

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实施过程的“到位”之间有

一个目标差距。而要消除目标差距,得有一个非常关键

的中介,即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的达到,不仅取决于教

学内容的确定,还在于教学策略的选择。中考专题复习

课在选择教学策略上,更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需

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训练,讲究方法,追求“落

实”。

明确教学的关键问题,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

好的教学策略,从而落实教学目标。见下表1:

表1教学的关键问题及相关策略

l教学的戈键问题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l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装置图的分析想、看、议静态交验动态化

化学教学2011年第5期万方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的针

析.反应物气体骨

解题思路的确定的减少.叶:成物联想、议、讲、小问题驱动

检验判断化学反应结

是否发生,

伞面准确地描述实做、讲,议、总实验现象的描述

验现象结

理由的叙述说、议、小结讨论一交流

压芳的形成

举例说明分析~讨论

练习反馈

变质的分析练习一交流

2.1用“静态实验动态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实验

的过程

例:(2009北京中考题)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

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

应。(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

变化。B中盛放溶液。(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

二氧化碳。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步

实验的目的是。

由朝阳区中考分数统计,第(1)问得分率为80.04%,

第(2)问得分率为74.94%。分析得分率不高的原因,

主要是阒为学生看不懂图,对实验过程不清楚。为此,

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见图2;

再显示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过程,见图3。

KK

C02

带孔玻璃

以幢’(体

充丹接麓

ABAB

图1圈2

K

图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I,HII关闭K,通入二氧化

碳,气流先通过A,剩余的气体再流入B中,A、B中均

无明显变化,说明A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如果A是氢

氧化钙溶液,A中就会变浑浊),B盛放的是氢氧化钙

溶液。当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时,气流进入

A的同时也进入B中,二氧化碳进入B中,石灰水变浑

浊,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能发生反应。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能够很好地展示关

闭和打开阀门K时气体的流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

过程。

再如典型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

质时,进行如图4所示的实验。先关闭K:打开Kh充

分反应后再关闭K。打开K:,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化学教学2011年第5期

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全面。为解决这一问

题,先将这个题目变成两问:第一问先分析K:处于关

闭状态下打开K。的现象,如图5;第二问再分析充分反

应后再关闭K。打开K:时的现象,如图6。

搋K2琳谢--戮Kt芝学纂气球幽麓铺画蔼

图5

崩6

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显示实验的过程,学生看到气

球先变大后变小,增强了学习兴趣,进而分析气球先变

大后又变小的原因,让学乍体会到气压差的形成。

2.2用“问题驱动”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

开始的。本节课以问题驱动进行学习,多次采取设问、

反问及追问方式,在复习、引课、内容过渡、习题分析及

课堂小结中提出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

导、读、讲、议、练、评相结合,为学生建构化学知识,

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问题l如何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

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此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用实验说明二

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容易,只要把二氧化

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

浊,就能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是否反应;但二

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如何用实验

说明呢?这样用问题创设情景,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激

发学生的思维,既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为例题的学

习做好铺垫。

问题2我们知道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很好吸收二

氧化碳,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会产生什么后果

呢?如何分析产生的原因呢?你能全面准确的描述实验

现象吗?

第一问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能比较快地回答出来,

密闭容器中气体减少会造成压强差;通过追问如何分

万方数据

析压强差,这正是学生不太清楚、想知道的内容,从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体会全面准确

地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问题3能否通过压差减少说明二氧化碳与碱液

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说明二氧

化碳与碱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能通过压差减少说明二氧

化碳与碱液—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有的说不能;再问“为

什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学生回答因为温度降低,

也会造成气压减少;再进一步追问,如何说明二氧化碳

与碱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检验产物

碳酸钠是否存在。设计这一问题,有意渗透二氧化碳与

碱液反应后会产生压差,但并不是产生压差就一定发

生化学反应的思想,让学生感悟到有新物质生成是化

学反应发生的实质,并迁移到如何判断反应物是否变

质的问题。

解决了_上面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基本上厘清了判断

二氧化碳与碱液是否反应的方法:对于有特征现象发

生的反应,可以直接根据现象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对

于无特征现象的反应,则要根据实验数据进行量的分

析:可以通过判断反应物气体量的减少造成气压差的

变化,还可以通过分析是否有生成物来说明反应是否

发生。这__疗法适合判断所有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2.3采取讨论一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节课设置了=三次学生讨论一交流采取小组讨论、

各组代表交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想办法

解决问题。

讨论l(2009北京中考题)(3)小丽同学用下图

7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

反应。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

50mL上述溶液放人A、B中,关闭K,通人约500mL

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

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K

AB

图7

学生讨论后,主要有以下答案:

①根据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实验中只

加入50mL溶液,而二氧化碳却有500mL,不符合题

给材料所给的溶解比例,故剩余二氧化碳均被氢氧化

钠吸收并反应;

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

A中无明显现象,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将二氧化碳全部吸

收,所以B中无明显现象;

③A、B中都没有明显变化,可知A为氢氧化钠,B

为氢氧化钙,当关闭K时气体从A中通过后进入B中,

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有浑浊现象现在无明显变化,

可知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发现问题:以上三种答案都有问题,主要是不知道

如何提取和分析信息,如何说清楚因果关系。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通

常状况下''l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小丽

分别量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

500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说明二氧化碳

与A中的液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这里的因果关系

是:通入的二氧化碳的最远大于氢氧化钠的量,B中无

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A中的液体(氢氧化钠)完

全反应。

这种通过学生讨论一交流,先发现问题,再想办

法解决问题,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讨论2先关闭止水夹,将浓NaOH溶液滴入CO:

气体中,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试管①中可观察

到现象。(如图8所示)

浓NaOH溶液

石灰水

(堇)(蓼

圈8

发现问题:现象回答不全面。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回

答可以看到石灰水倒流到①中。

解决问题:分析实验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将浓NaOH溶液滴人试管①中与

二氧化碳反应,C02+2NaOH=Na2CO什H20,试管内二氧

化碳气体减少''压力减允石灰水倒流到试管①与碳酸

钠反应,Ca(OH)2+Na2C03=CaC03l+2NaOH,因此,在

试管①中还会看到有白色沉淀。

通过讨论一交流,学生体会到气体在密闭容器中

反应,会产生压差,形成化学多米诺实验,反应的生成

物还有可能与滴入的液体发生反应,从而引发其他实

验现象。

讨论3如何检验一瓶放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是

否完全变质?

发现问题:学生不理解“完全”的含义。

化学教学2011年第5期万方数据

有机分子结构特点例析

朱怀义

(江苏省雎宁高级中学,江苏雎宁221200)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轨道杂化、分子化合、烃基异构、谱图分析以及立体异构等几方面的例析,说明部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差别

和特点。

关键词:有机分子;结构特点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5—0059—03中图分类号:G632.479文献标识码:B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合物结构方面的差别是造

成有机物性质差异的重要阂素。本文对学习《有机化

学基础》(选修模块五)专题2时,应如何把握有机分

子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

1用轨道杂化理论把握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人''[fJx,t有机分子构型认识经历由平面到李间的转

化。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和法国化学家勒贝尔

冲破分子是平面结构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分别提出了

“碳原子成键正四面体构型假说”,成功地解释了二氯

甲烷无同分异构以及一些有机物具有旋光性等。三维

结构的发现开创了立体化学研究领域,杂化轨道理论

成功地解释了简单分子空间构型的不同。

在有机分子中,尽管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

元素原子之间成键有单键(如C—C、C—H、C—O等)、双

键(如C=C、C=O等)和三键(如C、C---N等)之分,

但原子间成键(盯与1T)数目和都是4(这是由碳原子

最外电子层要达到8e结构决定的)。几种简单有机分

子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及分子空问构型如表1:

表1几种简单有机物分子的成键特点

简单有机分子CH4CH2=CH2HCHOC6H6CHECH

碳原子轨道322

杂化方式spspspsp

每个碳原子

成键类型4盯3仃、耵3a、II2口、2,tr

碳豫千类型饱和碳原子不饱和碳原子

分子夺『IIJ构型正阴向体平面直线

例1已知某烃的结构简式cH,cH:—cH—c—c—cH

eH2

CHj

分子中含有四面体结构的碳原子(即饱和碳原子)数为

a,在同一直线上的碳原子数为b,一定在同一平面内

的碳原子数为C,则a、b、c分别为()

A.4、3、5B.4、3、6C.2、5、4D.4、6、4

解析:饱和碳原子具有四面体结构,其四价必然由

四个单键来满足;直线型乙炔分子中的所有分子一定

落在乙烯分子所限定的平面内,两个亚甲基(一CH:一)中

碳原子必然落在乙烯分子面上。答案:B。

2用数理知识判断“组合分子”的结构特点

复杂源于简单的组合,对较为复杂的有机分子结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完全”的含义,“完全”

的关键看石灰水中是否还有Ca(OH):,若无Ca(oH):,

说明石灰水已完全变质。学生理解了题意就不难回答

出此题。

这样,通过学生讨论一交流,较好地发现和解决

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渗透逆向

思维法、演绎法、对比法、归纳法等,这些都是化学学

科常用的方法,为提高专题的复习课的效果起到好的作

用。

“二氧化碳与碱液的反应”是中考试卷中比较复

杂的一种题目,通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学

化学教学2011年第5期

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落实了所确定的三维目标。学

生再做这类试题,准确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l王祖浩等化学问题的设计及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74.

121何彩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7:21-22.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6-7.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一天一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