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关于土地治理项目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总结
报告
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现将《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土地治理项目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总结》呈上,请审阅。
专此报告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十一五”土地治理项目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总结
“十一五”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力度,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了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使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一、“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情况
(一)土地治理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6个,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1个,治理土地4.57万亩。项目区涉及5个(乡镇)1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劳力万人。项目区总耕地面积万亩,中低产田万亩。资金40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28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078万元,自筹资金716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541万元)。通过治理,完成改造中低产田万亩,达到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万公斤,新增生产能力万公斤。
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十一五”期间共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个,改造中低产田3.75万亩,总投资270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424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35万元(省级569万元,市级77万元,县级8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46万元。共完成衬砌渠道141.6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1878座,埋设低压输水管道35.96公里,配套微灌225亩,修复配套机电井12眼,配套输变电线路2.75公里,扶持农民用水户协会2个;改良土壤2.04万亩,修筑拦河坝1座260米,铺筑机耕道54.16公里,扶持各类农业生产协会3个;营造农田防护林2.64万亩;技术培训9266人次,示范推广各类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品种1.32万亩。项目建成后共改善灌溉面积2.4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4万亩,年节约水量168.06万m3,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34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95万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53万亩,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8%,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3.51万公斤,棉花生产能力0.34万公斤,蔬菜生产能力93.9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98.31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161.66万公斤。
2、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十一五”期间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1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0亩,总投资13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57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43万元(省级274万元,市级34万元,县级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70万元。计划衬砌渠道67.8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2766座,示范推广玉米制种半膜垄膜沟灌节水技术5000亩,购置起垄覆膜机25台;铺筑田间道路19.12公里,其中:4.5米宽的干道6.81公里,3.5米宽的支路12.31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00亩;技术培训2000人次,示范推广各类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品种5300亩。项目建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年节约水量53.1万m3,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000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5300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600亩,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6%,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1.16万公斤,蔬菜生产能力47.5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45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122.5万公斤。
至2010年,共完成投资322.6万元,完成U型砖预制31712块,开挖渠道14.2公里,衬砌U型渠2.8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42座,平整田间道路12.5公里,铺筑田间道路0.9公里,开展技术培训5期10场次,培训农民2000人次,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制种半膜垄膜沟灌节水技术、玉米制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4项,引进、示范黄豆、加工番茄、蔬菜新品种3个,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300亩。
(二)产业化项目。“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其中:产业化经营项目2个,贷款贴息项目1个,财政补助项目2个。项目涉及5个单位。共完成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4863.11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852万元,银行贷款25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791.11万元。
1、主要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共批复下达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分别是:临泽县祁连畜牧有限责任公司1万头肉牛屠宰加工扩建项目(2007年);临泽县明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5万吨农产品批发市场改扩建项目(2008年);临泽县雪莲乳品有限责任公司6000吨奶粉加工及草料收购贷款贴息项目(2009年);临泽县红红枣业6000吨红枣系列产品加工项目(2010年);临泽县马郡砾花蔬菜专业合作社200吨果蔬贮藏流通改扩建项目(2010年)。
2、项目完成情况。“十一五”期间,完成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扩建年加工1万头肉牛加工屠宰线1条,改扩建5万吨农产品批发市场1处,贴息建设6000吨奶粉加工及草料收购项目,改扩建6000吨红枣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1条,改扩建200吨果蔬贮藏流通设备1套。
二、“十一五”项目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我县的组织实施,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个,土地治理项目个,产业化项目个。共完成项目总投资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亩,年节水量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亩,新增粮食万公斤,油料作物万公斤,项目区直接受益户户,项目区直接受益人口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量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共新增耕地面积万亩,新增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新增机耕面积万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了播种面积,增加了农产品产量。直接受益农户万户,受益农业人口万人。项目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区基本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生产格局,形成水、田、林、路、渠、桥、涵等配套措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增产增收有了可靠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二)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经营的“牵引力”,重点扶持具有本县特色养殖、加工龙头企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先后扩(新)建成了一批规模经营大、有特色的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做到项目实施和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并举。
(三)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程。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上庄村是2006年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位于蓼泉灌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斗、农、毛渠衬砌率低,只有30.8%,致使渠道渗漏严重,水的利用率低,尤其是在灌溉高峰期,正常用水不能保证,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区修复配套机电井2眼,衬砌渠道36.8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110座,修筑机耕路10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400亩,基本实现了渠、路、林、田相配套,渠系衬砌率达到90%以上,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条件。项目区依托奥瑞金种子公司、天森番茄制品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玉米制种、番茄、草畜等优势特色产业,玉米制种面积达到21000亩,占治理面积的75.8%,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治理面积的98%,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改造前增加了近250元。
(四)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结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积极引进、实验、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蔬菜、制种、番茄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生物防病防虫等农业新技术20多项。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学习培训班,印发科普宣传资料等形式,培训了一批农民科技骨干,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新技术覆盖面达到97%,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
(四)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基础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项目区农民解决最为迫切、最为实际问题的重大项目,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树立了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必须报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审定,便于县政府掌握项目的安排情况;二是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有关人员职责,做到农业综合开发“事事有人抓,人人有责任”,把农业综合开发列入县、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等领导定期到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经常过问项目的规划选点、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随时掌握项目建设动态,及时解决问题。
(二)项目公开透明。项目在选址、规划、招投标、建设等过程中,始终坚持高度透明。选址时,我们采取竞争立项机制,对项目区水源条件好、耕地集中连片、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予以优先立项;规划时,我们在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联合设计的原则基础上,将规划设计方案在项目区广泛征求村社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根据各方意见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完善。招投标过程中,由农发办委托县政府采购办进行招标采购,严格投标资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最高限价、随机中标的方式公开招标,并严格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资格预审环节。在投标企业报名时,要求企业必须有法人证书、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安全资质证书、项目经理证和本人身份证等“六证齐全”,并进行调查访问,审查该投标企业在其他建设工程中是否有违规行为,否则不予登记报名。二是评标定标环节。在开标会上对投标企业投标报价进行现场打分。三是合同管理环节。中标候选人经七天公示无异议后确定第一名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与项目乡镇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并将交纳的投标履约保证金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严格执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公示的有关规定,在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三个阶段,分别对项目投资计划、建设任务和投资情况进行了公示,提高项目建设的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晓率,将土地治理项目打造成为阳光工程。比如在项目开工时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相关责任人和设计施工图纸在项目区公示,将工程断面设计图下发给村、社干部及群众监督员,施工现场悬挂水泥砂浆、砼配合比,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并及时采纳干部群众的合理化建议。
?(三)质量严格控制。建立了县农发办、监理公司、项目乡镇、村社干部、农民监督员组成的五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力求“档次更高、质量更优、效果更好”。一是县农发办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制定完善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流程、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管理文件,并在项目动工、中期、扫尾等阶段多次组织工程质量培训,组织人员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指导、督促、检查。二是监理公司严格实施监理,对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拨付进行“三控制”。为强化监理人员的责任,对监理人员建立了考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三是项目乡镇安排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巡回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四是项目村社干部积极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五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由项目区群众推荐在群众中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农村党员和群众作为农民监督员,监督工程质量,对工程实行全程监督。
(四)资金县级报帐。近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坚持以项目定资金,专款专用,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一支笔审批,实行县级报帐制。在资金管理上做到了“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报帐凭证,建筑企业单项工程结算必须是地税部门出具的建安发票,每张发票必须有经办人和领导签字方可报销;二是规范报帐方法,对发包的单项工程,工程结算做到“四有”:即有项目承包合同、有工程决算、有经过工程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签字的竣工验收单、有装订成册的竣工资料后,才能实行转帐结算;三是规范工程拨款。工程款拨付分四次进行:第一次,施工企业进场后,按合同总资金的30%作启动资金。第二次,下年春节前,根据现场监理、甲方代表、项目乡镇签出的工程进度,并经县农发办、财政局检查后拨付第二次工程进度款。第三次,经本级检查验收后,扣除施工企业5—10%工程质量保证金后,下余资金全额拨付。第四次,待工程运行一年后无质量及后遗问题才给予最后拨付。
(五)工程建后管护。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后,由农发办根据《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实施细则》,对工程和资产产权进行界定,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无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国有或农村集体所有,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归农户所有。中央、地方财政、农民自筹、企业等共同投入形成的资产,按实际投资比例确定产权”,及时将工程和资产移交给项目乡(镇),再由项目乡(镇)移交给项目村和农户,并由项目村和农户进行管护。在项目工程运行管护中做到“三落实”,一是管护主体落实。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渠道、建筑物、机耕道移交项目村管护,农田防护林移交受益农户管护。二是管护组织落实。项目乡(镇)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为副组长、乡(镇)有关站所室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管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的运行管护和监督检查。项目村成立了管护小组,具体履行工程的管护职责。三是管护制度落实。项目村制定了工程管护制度,明确了管护人员的职责。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和差距。特别是我县农业生产条件还比较差,水资源贫乏,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后,如何充分发挥效益,调整作物结构,还需不断探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水利条件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综合开发扩大和提高优势农产品规模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是受地方财力限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自筹资金形同虚设,影响开发效果。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中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安排,需要地方财政及企业配套资金共同完成。为得到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县级财政在财力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仍承诺对开发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致使项目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及时拨付到位,影响了中央、省级开发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调查表明,近年来县乡财政的配套能力有名无实,土地治理项目群众自筹部分多以投工投劳代替,严重制约了项目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三是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有的项目单位在验收前资金还没有部全拨付,造成工程无法竣工,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有的缺乏科学论证盲目立项,项目建成后体现不出产能和效益,造成开发资金损失浪费;对重点龙头产业资金投入较小,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制约了开发资金的导向作用。
四是缺乏对农业综合开发已完工项目的运行管护的管理和监督。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工作配合有力,项目建设进度快,项目质量有保障,绝大多数工程都能如期完成。但在项目建成后,管护工作十分薄弱。项目实施的“重建设轻管护”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实施单位制定有管护制度,但没有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后,不能长期发挥效益。为此,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护工作,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效益的充分发挥。
五是多种经营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加销衔接不紧密;龙头企业少,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太少,规模较小,知名度低,名牌产品少,精深加工能力差,加工链条较短,辐射带动能力弱。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将继续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抢抓“省今后五年计划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45.8亿元,重点向农业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倾斜,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机遇,逐步增加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力争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抢抓“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安排重点向农业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倾斜,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和加大河西走廊等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重点在河西走廊等区的产粮大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机遇。通过综合治理,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发展节水灌溉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万亩。三是抢抓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将采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发展以等为主的草食畜养殖与加工业;等地为主的高原夏菜加工与储藏业、酿酒原料和制种产业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抢抓甘肃省还将逐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的机遇,通过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我县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五是抢抓省上将集中安排和使用科技推广资金的方式,重点支持全膜双垄沟播、节水灌溉、良种繁育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机遇和在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重点推广垄作沟灌和垄膜沟灌技术的有力时机。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科学规划,推进集约开发。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立项,突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相结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力培植主导产业,努力提高项目规划质量。同时坚持竞争选项、择优立项、突出重点、集约开发的原则,使开发项目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二)坚持资金整合,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农业开发项目平台的吸纳集聚作用,引导土地复垦、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惠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对设施化项目给予适当的补助,平均每亩达元以上。计划全县共整合农业开发资金万元,改造中低产田万亩,发展设施蔬菜面积万亩,优质果林万亩;新建高效农业园区个。
(三)坚持项目管理,打造精品工程。在项目管理上,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确保工程质量,全力打造阳光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继续执行项目公示制。项目计划经上级批准后,立即将项目实施内容、工程建设地点、财政建设资金等,通过设立公示牌形式,接受群众监督。推行项目招投标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委托代理招标,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施工队伍,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基础。
(五)坚持农业招商,做大开发规模。认真打造农业开发项目区,实行筑巢引凤,吸引外地和本地能人大户、客商老板,来我县投资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的新型产供销模式。在项目区建成高效农业园区个,规模养殖场个,加工企业个。
(六)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产出效益。2011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将根据省市部门的批复资金情况,整合投入科技推广资金万元,集中用于园区建设,培训农民万多人次,发放科技手册万多册,推广新品种个、新技术项,示范推广面积万亩,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5%。在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上,立足我县传统产业优势,在搞好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集中项目资金,加快高效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