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爱元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艾灸疗法4
2012-09-25 | 阅:  转:  |  分享 
  
操作重点步骤●物品准备:艾条、酒精灯、打火机、小口瓶、弯盘,万花油,纱块、必要时备屏风、毛毯等。●体位:根据取穴选择合适
的体位,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者应采用卧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遮挡和保暖。●部位:先灸头部、腰背部,后灸胸腹、四肢。
●方法:遵医嘱或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灸法。●时间:每穴灸时间根据不同施灸方法有不同灸疗时间,一般采用每日灸或隔日灸。操
作重点步骤●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全身情况或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灼伤: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中,防
止灼伤皮肤和烧坏衣物。施灸完毕,立即熄灭艾火,将艾条插入小口瓶中。●整理: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
适体位,酌情通风换气。●记录:一般情况、施灸局部皮肤情况,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及效果。操作重点步骤●特殊处理:1.施灸
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2.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
体,覆盖无菌敷料,保持干燥,防止感染操作重点步骤●患者/家属对解释和操作表示理解和满意。●取穴准确,正确运用各种手
法。●艾灸过程安全,无发生意外情况。●起到一定的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种虚寒证的临床症状。●影响艾条灸成效的因素:施灸体位、部位、施灸方法、施灸时间、施灸药物
。成效标准艾灸的临床应用6、胃脘痛1)部位:中脘穴2)中医证型:脾胃虚寒(凡属肝气犯胃、胃阴不足、湿热中阻者不宜施灸
)脾胃虚寒证:胃脘剧痛,得温痛减,伴有呕吐清水,四肢厥冷,面色青白,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艾灸的临床应用8、四肢痿软
1)上肢:合谷、手三里、曲池、手五里穴下肢:梁门、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穴2)中医证型:虚证、寒湿证(施灸部位宜
先上后下,先头部胸背,后腹部四肢)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面浮而色不华,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寒湿证
:肢体困重,痿软无力,或兼有微肿麻木,以下肢为常见,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缓。艾灸的临床应用一、拔除尿管后的小便淋沥1)
部位:关元、气海、中极、水道。2)中医证型:一般适用于所有中医证型,尤以寒湿证、虚证效果好。寒湿证:小便不利,面浮足肿,患者
下肢先肿,按之凹陷,兼有胸闷纳少,肢冷神疲,身重腰酸,便溏,舌胖大,苔白,脉沉迟弱。虚证:小便不利,兼有腰膝酸软无力,四肢不温
,面色晄白,舌质淡嫩,脉沉细弱。艾灸的临床应用2、膀胱痉挛(膀胱刺激征)1)部位:关元、气海2)中医证型:一般适用于所
有中医证型,尤其以肾阳虚衰、中气不足更为显效。肾阳虚衰、中气不足证:尿频、尿急,尿道涩痛,伴见腰膝酸软,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
脉弱。艾灸的临床应用3、癃闭1)部位:中极、关元、气海2)中医证型:风寒湿阻、气虚血瘀风寒湿阻证:小便不利或点滴不
通,小腹胀满,口渴但不欲饮,舌淡苔白腻,脉浮缓。气虚血瘀证:小便不利或尿如细线,或点滴不通,小腹胀满隐痛,舌紫暗,有瘀斑或瘀点
,脉涩或细数。艾灸的临床应用4、恶心呕吐1)部位:中脘穴。2)中医证型:虚证、寒湿症虚证:呕吐,饮食稍多即吐,时
吐时止,兼有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寒湿证:呕吐兼有恶心,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者。艾灸
的临床应用5、顽固性呃逆1)部位:天突穴2)中医证型:虚证(温和灸5min~7min)艾灸的临床应用7、眩晕1)部
位:百会2)中医证型:气血亏虚、风痰上扰证(凡属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者不宜施灸)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尤甚,或突然站立则眼黑
欲倒,兼有气短乏力,面色晄白,舌淡,脉细弱。风痰上扰证:头晕耳鸣,首重如蒙,胸闷恶心,纳少,痰多易咳,舌苔白腻,脉濡滑。
艾灸的临床应用9、崩漏1)部位:隐白,大敦(灸隐白醒脾益气,统摄血行;灸大敦疏肝达木,调节血量)2)中医证型:所有中医证型,
尤其以脾虚型更为显效。脾虚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
,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艾灸是中医养生中的经典,因为它的物理和药理同具的疗效和非侵入性、操作方便更适合现代人
养生。艾灸疗法使用艾绒熏灸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
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体内的阴气被驱除,自然由阳气来进行补充,身体也会因为阳气的恢复而更加健康起
来,艾灸疗法的使用将会成为现代人健康养生的关键。养生之艾谢谢!中山市中医院艾灸疗法中山市中医院概述艾灸
的历史发展治疗/护理目标适应症艾灸常用分类操作重点步骤成效标准艾灸的临床应用艾灸疗法艾灸是用纯净
的艾绒制成艾条,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回阳救逆、调理肠胃、化湿止痒、祛腐拔毒等功效。概述灸
法的起源——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艾灸的历史发展《艾灸图》宋李唐据研究表
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
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在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艾
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艾灸的历史发展起源《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
,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逐渐被淘汰。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
渐用艾叶代替。一、灸法的材料艾灸的历史发展百草之王艾—草菊科多年生
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性
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功能主治:艾草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
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
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最早见于《左传》,“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
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
鬼邪。”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幼时多病,及至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年过百岁
仍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艾灸的历史发展二、文献记载宋代已有“天灸”或“自灸”记载,利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毛莨叶、芥子泥、
旱莲草、斑蝥等贴在有关部位上,使之发泡,是不同于温热刺激的另一类施灸方法。《扁鹊心书》是记载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著,书中还记
载有“睡圣散”,使病人昏睡后施灸,这是灸法应用于麻醉的最早记。《扁鹊心书·须识扶阳》指出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余长寿”清代吴谦等人撰集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的各种内容,便于初学和记诵。
建国后,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科。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针灸学院。近年,为
了继承发掘针灸疗法,卫生部组织人力对一批古典针灸著作进行校勘整理。1.公元562年秋八月,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一百
六十养卷越海东渡,将我国的针灸疗法传入日本。2.公元608年9月,日本推古天皇医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3.我国的医学传
入朝鲜约在公元五世纪。4.公元692年,古朝鲜医学教育以《甲乙经》、《针经》、《明堂经》等教授学生。朝鲜和日本把针灸作为他
们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保流至今。至今,日本人视灸足三里为养生长寿之道。5.以后针灸又传到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我国的针灸
之花,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三、深远影响艾灸的历史发展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
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比如,纠正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病人胃液分泌紊乱状态。此外,中医学和自然科学工作
者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灸法跟药物治病的原理虽有相似的地方,但跟药物的单向调节作用不同,更容易恢复到最佳状态。比如艾灸后,在低
血压情况下,有升压作用;相反在高血压情况下,又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艾灸对心率,血糖、血小板数目等也具有调整功能。艾为什么能健身养
生?1、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2、通过艾灸,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治
病、保健强身的目的。治疗/护理目标一、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治疗脏
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适应症凡
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
、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二、回阳救逆《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适应症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
、瘿瘤等疾病。三、消肿散结适应症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
调理亚健康状态。四、保健强身《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免疫调节适应症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
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回旋灸艾条灸法一般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1)悬起灸: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
行熏烤,而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操作重点步骤悬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
保持3cm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5~7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操作者要将
食指、中指分开后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操作者的手指来测量患者局部的受热温度,以利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掌握施灸的时间,防止灼伤。
操作重点步骤1、温和灸温和灸艾条器灸特点: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
局部疼痛的灸疗。操作重点步骤温和灸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研究:以温和灸创面局部以及长强穴30min,有效缓
解混合痔术后疼痛、肛门水肿等并发症,能促进术后创面愈合。温和灸法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
治其未传、病后防复”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2~3cm处,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
,一般可灸5min。2、雀啄灸操作重点步骤特点: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穴位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
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雀啄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诱导刺激法和较大的刺激量,激发经气运行,驱除病邪,效果相对
较好。雀啄灸治疗术后腹胀取穴:足三里操作重点步骤又称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
3cm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一般灸20~30min。特点: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
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操作重点步骤3、回旋灸操作重点步骤回旋灸(2
)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棉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艾条灸法一般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操作重点步骤以上诸法(悬灸)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评估:病情、当前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有无感觉迟钝/障碍,体质及实施艾灸处的皮肤情况、对热的敏感和耐受程度、心理状况。●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烧灼、热烫的感觉或烫伤、水泡等情况。2.艾条点燃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操作重点步骤●禁忌症:操作重点步骤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中山市中医院
献花(0)
+1
(本文系爱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