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儿童保健手册
2012-10-27 | 阅:  转:  |  分享 
  
一、母乳喂养新发现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是喂养婴儿的最佳方式。

母乳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可提供婴儿前6个月的全部营养需求(包括水分),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卫生。哺乳可增加催产素分泌,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快子宫的复旧,避孕,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哺乳可增强母子感情交流、促进良好母子依恋的早期建立,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良好与人交往能力的建立。只有孩子健康才能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负担。

近年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儿童肥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过早添加辅食或母乳喂养时间短(<16周)可使婴儿体重增加。Kries提出,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越长,儿童肥胖发生率越低,两者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人工喂养婴儿婴儿期过多摄入蛋白质的可以促使肥胖发生。因为蛋白质的过多摄入使脂肪重聚年龄提前,从而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母乳最适合婴儿期快速生长的需要。

纯母乳喂养是指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吃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观点明确指出“母乳应是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的唯一食品和饮料,不需要添加其他食品和液体,甚至不需要喝水”。因此,前6个月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就是纯母乳喂养。在纯母乳喂养阶段添加其他食物和液体可增加婴儿患消化不良和其他疾病的风险。比如喂水,由于婴儿的胃容量有限,喝水会占据一定空间而影响吃奶;如果是糖水,除了占据胃容量,还提供一定能量,可影响婴儿对母乳的需求使母乳分泌减少;而且糖在肠道酵解产酸还会引起腹胀和腹泻;如用奶瓶喂水很容易让婴儿形成“乳头错觉”,从此“偷懒”而不肯费力地吸吮母亲的乳房。此外,纯母乳喂养不需额外喂水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母乳中水的含量已达总量的88%,加上食物代谢产生的内生水,完全能满足婴儿对水的全部需求。WHO强调持续母乳喂养的时间应该是2年或以上。纯母乳喂养6个月起开始添加辅食,从此时至2岁孩子应逐渐适应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期间母乳仍是婴幼儿主要的营养来源。要持续母乳喂哺至2岁,母亲必须建立信心并学习相关的技巧。上班或到离家较远的农田劳作的母亲应该了解,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可以维持较高水平的母乳量等技巧。同时,给母亲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她足够的休息时间,安排远离毒害的工作岗位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母亲维持长时间哺乳的有利保障。母亲在持续喂母乳至2岁的过程中,要注意6个月起及时为婴儿添加辅食,以免发生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

二、母乳喂养关键技术

在哺乳过程中,正确的喂奶姿势、孩子嘴和乳房的衔接姿势是否正确母乳房成功的关键技术。

(一)喂养姿势

1、母亲坐位喂时:母亲坐得应舒服和放松。

(1)抱婴儿的四个要点:

l?????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l?????婴儿身体贴近母亲

l?????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

l?????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2)母亲用手托着乳房给婴儿喂奶的方法

l?????手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食指托起乳房的底部,拇指和食指呈C型(用拇指轻压乳房上部,这可改进乳房形态,使婴儿容易很好地含接)。

l?????手指不要离乳头太近。

l?????婴儿下唇在乳头下方,婴儿下颌可碰到乳房。

l?????用乳头轻触婴儿嘴唇,使婴儿张大嘴,把婴儿抱近乳房。

l?????婴儿的嘴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嘴里。

2、母亲卧位喂时:母亲以舒适放松的体位躺着。肘部支撑会使婴儿含接困难,所以她要确保不是用肘部支撑。

与母亲坐位一样,上述四个要点同样重要。她可用下面的手臂托着婴儿,若必要可用上面那只手臂托着乳房,或者用上面那只手臂托着婴儿。

3、其它体位:母亲喂奶时可采取许多体位,例如环抱婴儿、用另一侧的手臂抱婴儿。

?

(二)含接姿势

无论哪种体位进行母乳喂养,均要注意观察婴儿的嘴与母亲的乳房含接是否良好,以便及时调整体位和含接姿势,使婴儿有效吸吮,吃到足够的母乳。

婴儿含接 ?????良好状态 ??不好状态 婴儿口上方有更多的乳晕 婴儿口下方有更多的乳晕 婴儿嘴张的很大 婴儿嘴未张大 下唇向外翻 下唇向内 婴儿下颌碰到乳房 婴儿下颌未贴到乳房 ?

?

含接姿势判断

a.婴儿很好的含接母亲的乳晕 b.婴儿未能很好地含接母亲的乳晕 ?

假如婴儿含接差或者“乳头吸吮”,母亲会感到疼痛。因为婴儿为了吃到乳汁而用力吸吮时,用力向外牵拉乳头,乳头皮肤与婴儿的嘴发生摩擦。假如持续这样的吸吮,乳头皮肤被破坏,引起皲裂。如果乳汁不能被婴儿有效吸出,乳房会肿胀,婴儿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哭闹不止。最终乳房排空不好,泌乳减少。婴儿体重增长不好,母亲也会感觉到母乳喂养失败。为了避免发生此类情况,母亲需要有关喂养姿势和含接乳头方面的帮助。不应该用奶瓶喂养婴儿,特别是在建立母乳喂养之前。

另外,要观察婴儿的吸吮是否良好。

?????良好状态 ??不好状态 慢而深地吸吮,有停顿 快而浅地吸吮 吸吮时双颊鼓起 吸吮时面颊内陷 婴儿吃饱后释放乳房 母亲把婴儿和乳房分开 母亲注意到射乳反射指征 无射乳反射指征 ?

三、如何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1、早吸吮、勤吸吮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可以在结扎脐带后半小时内开奶。产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期,此时乳晕的传入神经很敏感,易于建立诱导催乳素分泌的条件反射。早吸吮可以刺激母亲产生泌乳素,利于乳汁的分泌。因此,生后尽早开始让新生儿吸吮母亲乳房,不要晚于1小时。即使开始2、3天没有乳汁外流,也应每天吸吮8~12次,纯母乳喂养每昼夜至少喂8次,不需要喂其他食物甚至水。新生儿饥饿时常表现为出现吸吮动作、头朝向乳房或啼哭。只要孩子饿了,就应哺喂,不分昼夜。早开奶、早吸吮不仅有利于实现母乳喂养,而且有助于维持长时间的母乳喂养。

2、母子间皮肤早接触、多接触

生后第一个小时内将新生儿抱在母亲怀里,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此后,每次喂奶的同时应与孩子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通过母子间的皮肤早接触不仅有利于促进泌乳,而且能增进母子间的感情交流。

3、按需哺乳

按需哺乳是指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只要婴儿想吃就喂,只要母亲奶胀就喂。不要严格限定哺乳的间隔时间,尤其在孩子吃奶规律还未形成以前。小婴儿胃容量小,每次哺乳食入的奶量少,且母乳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短等生理特点决定了孩子需要频繁的吸吮,以强化对母亲泌乳和排乳的刺激,从而获得充足的乳汁。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前几天每次喂2~3分钟,每天喂8~12次或更多;出生1~2周可延长至每次喂5~10分钟,每天喂8~10次左右;满月后每次吃奶15~20分钟,间隔约3小时,每天哺乳8次左右。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胃容量增大,母乳分泌量增多,婴儿吃奶间隔可达3~4小时。孩子吃另一侧乳房前,应让他吃空这一侧乳房。下次吃奶时应先喂另一侧乳房,利于两侧乳房都能排空和分泌充足的乳汁。

4.及时判断母乳是否充足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吃饱的表现为:每天吃8~12次奶,吃奶时有节律的吸吮伴有吞咽声,每次吃奶后(约5~10分钟后)会轻松地吸吮一段时间以自我安慰,然后松开乳头,安静睡眠1~3个小时,醒后还能玩耍一会儿,生后第三天开始每24小时有6次以上小便及3~4次以上大便。

此外,监测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是判断婴儿是否吃饱的客观指标。如果孩子出生7~10天后体重恢复到出生时,此后每周至少增加160克以上,满月增加600克以上,表示新生儿摄入的奶量已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

四、婴幼儿食物添加技术

母乳的质和量只能满足6个月内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6月后必须添加其他食物来弥补母乳的不足,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

(一)添加原则

辅食添加的原则应是循序渐进,也即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细到粗,同时应少盐不甜,忌油腻。

1、一种到多种

最初给孩子添加的泥糊状食物可选用米粉或自制的稀米粥。从加喂第一种食物的第一天起,就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神态、大便和皮肤。如果孩子精神、食欲正常,无腹泻、便秘和皮疹,可在3~5天后添加第二种食物,以此类推。否则应暂停食物的添加。

2、少量到多量

由于婴儿的营养需求量和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加,食物添加应从少到多。开始时每日加1次辅食;1岁时每日可加3次辅食;2岁时除母乳外幼儿每日可进餐5次。不仅次数增加,每次的数量也应渐次增加。

3、从稀到稠

以谷类为例,从稀粥到稠粥,从稠粥到软饭,就是由稀到稠的典型演变。

4、从细到粗

指添加的泥糊状食物的颗粒从细小逐渐变大的过程。如从肉泥、肉末到肉丁、肉片。

5、少盐不甜

小婴儿肾脏稀释和浓缩的功能较差,过多的摄入盐可导致肾损坏,尤其小于8个月的婴儿,食物中不宜加盐。此外,婴儿的食物中宜少加糖,过高的糖量有可能导致腹泻、引起肥胖。

6、忌油腻

主要是指忌油炸食物。因为高温会破坏营养素,且油炸后形成的高脂食物不易消化,有较强的饱腹感,对孩子的进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辅食添加的营养观

1、食物多样化

提供全面营养,没有一种食物具备所有的营养素。(

提供多种美味、增进食欲。(

提供丰富的味觉、嗅觉、视觉、触觉等感知刺激,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

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2、平衡?

食物平衡的原则是指膳食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的平衡。3岁以下婴幼儿的每日平衡膳食依次为奶和奶制品、谷类、蔬菜水果类、肉豆蛋禽鱼类、油糖类,且数量逐级递减。其中奶是婴幼儿主要的营养来源。按照此比例进食,孩子可获得合理营养。

3、适量

适量营养是指摄入的营养素既满足机体需要,又不危及机体健康。婴幼儿处在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最大,而此时的消化系统还未成熟,咀嚼、胃肠蠕动、酶的活性、消化、吸收等能力较差,一旦喂养不当可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导致生长迟缓,过度喂养导致肥胖等等。

4、保持健康体重

婴幼儿每日饮食产生的热量的50%用于维持生命即基础代谢,20~30%用于生长发育,10~15%用于运动。因此,除了适量的饮食,还必须加强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运动缺乏可引起体重超重、肥胖、甚至睡眠障碍、情绪不佳等问题。

(三)辅食添加方法

辅食的添加要强调食物的可获得性、可及性和可负担原则。辅食添加需结合婴儿的生理成熟度进行。

不同年龄儿童辅食添加方法

年?龄 食物质地 喂养次数 每餐的量 满6个月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 每天2次正餐,按需喂母乳 2~3勺 7~9个月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 每天3次正餐,按需喂母乳 每餐逐渐增加到2/3碗 10~12个月 切得很碎的食物,以及儿童能用手抓的食物 每天3次正餐,1次加餐,并继续喂母乳 每餐3/4碗 1~2岁 家常食物,必要时切碎或捣碎 每天3次正餐,2次加餐,并继续喂母乳 每餐1碗 以上喂养推荐是针对母乳喂养的儿童。若儿童为非母乳喂养,除以上食物外,每天至少喂2杯配方奶或动物奶。

每勺10ml,每碗250ml,每杯200ml。 u?????随着孩子长大,添加辅食的量也要随之增加。

?

不同月龄添加食物的顺序

月龄 可添加的食物 6~7个月 乳类、米粉、粥、蛋黄泥、菜泥、水果泥 7~9个月 乳类、米粉、稠粥、烂面条、蛋羹、菜泥、肝泥、

鱼泥、肉末、豆腐、面包片、馒头片、水果片 10~12个月 乳类、软饭、碎菜、小块肉类、全蛋、豆制品、馒

头、包子、饺子、馄饨、水果 >1岁 乳类、较软、块小的饭菜 注意事项:

●尽量吃家庭自制,专为孩子准备的新鲜辅食。

●购买食品应注意出厂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生产批号,尤其应注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添加年龄。

●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每日有规律地添加辅食。

?

五、良好喂养行为的建立

喂养是儿童养育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喂养行为包括儿童食物的制备行为、喂养时喂养者的行为,接受喂养时儿童的行为、喂养的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它与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喂养行为受到喂养者的喂养知识、态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长期不适宜的喂养行为,将造成喂养-营养失平衡,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若儿童早期出现营养不良,可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增加慢性疾病的易感性。早期超重、肥胖可增加儿童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肥胖的机率,会带来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并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因此儿童早期喂养行为已成为儿童营养、心理行为研究者和儿童保健医生关注的热点。

6个月以后给樱儿添加其他食物,不仅能弥补母乳的不足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还能发挥儿童的潜能。因为学吃泥糊状食品的关键期是5~7个月,学习咀嚼的关键期为7~9个月,且辅食添加过程也是锻炼胃肠功能逐渐成熟的关键期,如果过了关键期,即使提供充分的营养,孩子也无法充分表达已被压抑的潜能。儿童早期教育就是通过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丰富他的经验,达到启迪智力的目的。接触新食物时可刺激各种感知的发展,促进智力发育。看到大人吃东西时,孩子会盯着食物,张开小嘴,兴奋地等着大人来喂,甚至会有咀嚼动作。一旦新食物进入口中,舌头即开始体验食物的性状、软硬和颗粒大小;鼻子开始闻食物的香气;味蕾品尝食物的味道。随后,这些感觉将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丰富的神经通路从而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握勺学吃饭的过程,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的练习也有利于智力发展。

另外,学吃泥糊状食品是婴儿减少母亲依赖,进行精神断奶的开始。从食物添加至完全断离母乳,更是孩子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独立的重要转折期。学吃进程中不断经历的喜怒哀乐、满足感、被强迫进食、违拗反抗等多种心理过程,也是促进孩子心理成熟必须应积累的体验。

喂养时间是学习和关爱的时候,喂养时和孩子说话并要有眼神的接触。喂养时间如果很愉快,孩子会吃得更好。要在孩子清醒和愉快时进行喂养。孩子如果困乏或者饿得太过以及心烦意乱,他就会吃不好。进餐时间有规律和没有干扰有助于孩子学习进食。儿童需要学习进食:父母给予鼓励和帮助,要很有耐心。

积极的喂养行为

l???????帮助儿童进食,对他们的提示和信号要敏感。

l???????喂养要缓慢和耐心,给以鼓励但不强迫。

l???????喂养时和儿童说话并要有眼神的接触。 ?

积极喂养关键技术

l????????用微笑、眼神的接触以及鼓励的话语来对孩子做出积极的反应。

l????????喂养要缓慢和耐心,情绪要良好。

l????????搭配不同的食物,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要多样来鼓励孩子进食。

l????????当孩子停止进食时,要等待,然后再次给予食物。

l????????给予可以用手抓的食物以便孩子能自己吃。

l????????如果孩子很容易分心,尽量减少干扰。

l????????孩子吃饭时和孩子呆在一起并且要专心。 ?

六、新生儿护理技巧

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到满28天这段时期。这时宝宝经历了从母体到宫外巨大转折,首先面临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阶段对宝宝的正确护理非常重要。

(一)生活环境的安排

应以母婴同室分床为宜,这时应保持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居室氛围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空气湿度以50%~65%为宜。随气温的变化应随时调整环境温度和衣被包裹,避免温度过高过低,影响新生儿代谢和血液循环功能。宝宝不明原因的哭吵不安,应除外室内温度过高、衣服过多、空气不流通所带来的不适。

(二)脐部护理

脐带一般会在3~7天内自动脱落,最迟2周内也会脱落。脐带在脱落前,应该及时检查包扎的纱布有无渗血现象。可用棉签蘸上75%的酒精,一只手轻轻提起脐带的结扎线,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签仔细在脐窝和脐带根部细细擦拭,使脐带不与脐窝粘连,预防感染。与脐带残余接触的衣物、尿布都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发现潮湿要及时更换。要特别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脐带脱落后,应保持脐窝清洁干燥,如果发现脐窝处出现粘液,可用75%的酒精棉签清洁,每天2~3次。仔细观察这个部位,留意是否有感染的迹象——包括过多的流血、有难闻的气味或者液体流出。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该尽快看医生。如果宝宝发烧也可能是感染导致,需要及时去医院。

???(三)臀部护理

要勤换尿布,只要尿、便湿了尿布就要及时换下来。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擦干水珠,涂护臀霜。一般小便后不需要每次清洗臀部,以避免破坏臀部表面的天然保护膜。尿布要用柔软、吸水性强的纯绵布或豆包布做成。尿布要保持清洁、干燥,不要用洗衣粉或碱类洗,用肥皂洗后要漂洗干净,然后晒干或烤干,并要经常洗、烫。换尿布时可让臀部多晾几分钟,以保持干燥。如果发现宝宝臀部皮肤已发红,更要小心护理。每次便后要用温开水冲洗臀部,冲洗后用软布蘸干,然后用消毒的植物油或凡士林(用鞣酸软膏、紫草油更好)涂上薄薄一层。臀部不要撒布各种粉剂,因为粉剂可吸收水分,会增加感染机会。

(四)清洁耳朵

不要用棉球或棉棒清洁宝宝的耳朵,因为这样反而可能把耳垢推倒耳道更深处或者戳伤耳膜。将一块柔软的棉布浸在温水里,用这块棉布轻轻擦拭宝宝外耳的皱褶和隐藏的部分。将棉布拧干,将棉布的尖放在宝宝耳道口处。不用将棉布伸到耳朵里,多余的耳垢会慢慢被吸出来。注意,耳垢是一种天然的润滑剂,它可以保护宝宝耳道免受细菌的伤害。

(五)新生儿沐浴

沐浴时间应在宝宝吃奶1小时以后。室温调至26℃以上,水温39~41℃。先放凉水,后放热水。将宝宝头枕在左手腕上,用拇指和中指挡住宝宝的双耳,防止水流入耳孔。洗净脸部,先洗眼睛,由内睑洗向外睑,然后洗头,擦干。然后用左前臂托住宝宝头颈,握住左肩部,右手托住臀部,放入水中。右手洗净颈部、上肢、躯干、下肢,最后洗腹股沟及外生殖器,然后翻转宝宝,使其背部向上,用右手托住胸部及腋下,清洗背部和臀部,注意洗净皮肤皱褶处。迅速将宝宝抱至大毛巾上,用大毛巾轻轻沾干全身。脐带用75%酒精擦拭,在颈下、腋下、腹股沟处(女婴不用)撒少量爽身粉,包好尿布,穿好衣服。

???(六)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抚触是肌肤的接触,可促进母子的情感交流,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加快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完善。抚触前保持室温26~28℃,解开宝宝衣物,检查宝宝全身情况,及时更换尿布。妈妈应掌握正确的抚触方法,按照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抚触,要求动作到位、适当用力,轻柔的按抚会使宝宝痒痒,引起其不适和反感。每次抚触持续10~15分钟,每天1~2次为佳。

?

七、早期识别新生儿危重症

及时有效地救治危重新生儿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而早期识别新生儿可能存在或发展的危重征象,是及时救治的前提。应该教给家长掌握一些预防孩子患病的知识,尤其是识别疾病轻重的知识,提高早期识别危重症的能力,尤其是新生儿。

(一)为什么要尤其关注新生儿

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至28天的婴儿。在这一时期,新生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因而易患各种疾病,此阶段是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喂养和护理不当都可能造成疾病发生,甚至死亡。

新生儿严重的细菌感染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活动减少、发热或低体温等一般表现。小婴儿的细菌感染病情发展特别快,因而如果忽略,新生儿可能因患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等严重的细菌感染而迅速死亡。因此父母应掌握新生儿危险症的表现,早期发现问题,及时上医院,以免贻误治疗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二)新生儿危险症的表现

u??????惊厥(抽风)

u??????呼吸增快(60次/分或以上)

u??????严重胸凹陷

u??????发热(37.5℃以上或感觉皮肤发烫)

u??????低体温(35.5℃以下或感觉发凉)

u??????腹泻

u??????喂养困难

u??????眼部流脓

u??????皮肤脓疱

u??????皮肤黄染

u??????脐带残断发红或流脓 ?

?

?

?

?

?

?

?

?

?



(三)发现孩子有危险征象怎么办

任何有可能为危重症的新生儿,均需要立即到医院。如果小医院治疗有困难,应紧急转诊。转诊前医生会给予必要的预防低血糖等方面的处理。转诊途中,母亲要为患病新生儿保暖,因为小婴儿难以维持体温,仅低体温就足以使小婴儿死亡。如果新生儿只是局部细菌感染,如脐部感染或皮肤感染,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治疗局部感染及给予家庭护理。在2天后带孩子复诊,以确定感染是否好转。

?

八、新生儿疾病筛查

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在新生儿出生时并无症状,但可以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以预防产生严重后果。各国将已找到简便可靠筛查及确诊方法,且能有效进行防治或减轻症状的先天性代谢疾病作为新生儿需筛查的疾病。我国目前普遍筛查的新生儿疾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采用快速、简便、敏感的检验方法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进行群体筛查,目的是在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前作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保障儿童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北京、上海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到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疾病谱的特点增加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筛查。近几年来,为减少听力缺陷,我国将新生儿听力筛查也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

1.筛查方法?各国筛查试验多采用血液滤纸法。针刺足跟采血,用滤纸片采取两个血斑,每个血斑直径大于8mm。载血滤纸片在空气中自然晾干,封存于塑料袋内,保存在4度冰箱。

2、采血时间?新生儿出生后并充分哺乳72小时后。因在未哺乳无蛋白质负荷下可出现苯丙酮尿症筛查的假阴性,72小时后的血标本又可避开生理性的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减少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的假阳性。

3、采血方法?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75%酒精消毒皮肤;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或外侧,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至少采集三个血斑;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避免阳光直射,自然晾干呈深褐色,置4℃冰箱保存。

4、实验室检测方法?CH选择促甲状腺素(TSH)作为筛查指标,PKU则直接测血液中苯丙氨酸(phen)的浓度。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标免疫分析法(EIA)进行实验室检测。

5、诊断与处理?当TSH320mIU/ml时诊为CH可疑阳性,血phen34mg/dl时诊为PKU可疑阳性。筛查阳性的新生儿需及时复查,进一步做临床和其他诊断性检查,一旦确诊立即开始正规治疗。

?

九、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把预防某种传染病所用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针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接种的疫苗是由引起疾病的细菌或细菌的某些成分制成的。这些细菌可以是灭活的死细菌,也可以是毒力降低的减毒细菌,所以接种合格的疫苗不会使宝宝患病。

(一)预防接种疫苗种类

目前我国的国家免疫规划规定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共10种疫苗,主要针对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脑、乙脑、腮腺炎和风疹共12种对儿童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威胁的疾病进行预防。

(二)疫苗免疫程序

多数情况下每种疫苗往往需要注射一次以上才能有效。免疫程序包括两部分:一是初次、全程和足量的基础免疫,在1周岁以内完成;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持久性和疾病的流行特点适时地加强注射。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疫?苗 接种对象

月(年)龄 接种剂次 接种途径 乙肝疫苗 0、1、6月龄 3 肌内注射 卡介苗 出生时 1 皮内注射 脊灰疫苗 2、3、4月龄,4周岁 4 口服 百白破疫苗 3、4、5月龄,

18~24月龄 4 肌内注射 白破疫苗 6周岁 1 肌内注射 麻疹疫苗 8月龄 1 皮下注射 麻腮风疫苗 18~24月龄 1 皮下注射 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皮下注射 乙脑灭活疫苗 8月龄(2剂次),

2周岁,6周岁 4 皮下注射 A群流脑疫苗 6~18月龄 2 皮下注射 A+C流脑疫苗 3周岁,6周岁 2 皮下注射 甲肝灭活疫苗 18月龄,24~30月龄 2 肌内注射 (三)预防接种反应

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综合症状。一般反应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极个别孩子在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着可能与疫苗种类有一定联系,也可能与受种者有密切关系,过敏体质者或免疫缺陷者往往更容易发生,需及时去医院诊治,一般会很快痊愈。

?

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

儿童生长监测就是用儿童生长监测图对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指标进行动态地观察,了解其生长发育的趋势,早期发现生长缓慢现象,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生长监测图简单、直观,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学会亲自监测孩子的营养状况,提高家庭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生长监测图

儿童生长监测图是将同性别、各个年龄组儿童体重或其他指标的数值标在座标纸上,连成参考曲线而绘制的图。图的底端是年龄刻度,每月一格。左侧是体重的公斤数值。一般图中有3条参考曲线,最上端一条为第97百分位,下端2条分别是第10和第3百分位。

(二)监测方法

按儿童的年龄将每次体格测量数值标在生长监测图的坐标上,并将上次的点与本次的点连成线,观查儿童体格增长曲线与参考曲线的走向是否一致。因体重是反映儿童营养状况最灵敏的指标,建议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月测量一次体重,7-12个月的婴儿每2个月测量一次体重,1-3岁的儿童每3个月测量一次体重。

(三)监测结果

1、营养判别?如果儿童的体重在第97和第10百分位参考曲线之间,说明生长的水平在正常范围;低于第10百分位参考标准曲线,表示该小儿有营养不良的可能;若低于第3百分位参考标准曲线,表示有中度以上营养不良的可能;若超过第97百分位参考标准曲线,表示有超重的可能。

2、曲线走向判别?(1)正常曲线:即儿童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走向相平行;(2)体重不增:即本次体重值减上次体重值等于零,儿童生长曲线不与参考曲线走向平行,而与横轴平行;(3)体重下降:即本次体重值减上次体重值等于负数,儿童生长曲线与参考曲线走向相反;(4)体重低偏:即本次体重值减上次体重值虽为正数,但其增长值低于该月龄增长的最低值。

(四)分析与处理

1.若儿童体重、身高低于第10百分位,甚至第3百分位,评估小儿的喂养和健康状况,并根据母亲卡中有关食物的方框对母亲咨询喂养。指导家长带低体重的小儿在1月后复诊,如有喂养问题,5天后复诊。

2.若小儿的生长曲线平坦或下斜,评估小儿的喂养状况,并对母亲咨询喂养。指导母亲带低体重的小儿在1月后复诊,如有喂养问题,5天后复诊。同时评估小儿有无疾病,如有疾病,按相应疾病管理规程处理。

?

十一、听力保健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良好的听力对于孩子感知外界信息,促进神经发育,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婴幼儿听力损失直接影响其语言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甚至可以导致耳聋性哑巴,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即使听力轻度损伤,也可导致咬字不清,表达能力较差和反应迟钝。儿童听力保健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儿童正常的听力发育,通过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小儿听力障碍,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但是,绝大部分婴儿听力是正常的,家长一般不会想到听力检查,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出现较明显的异常现象(如语言障碍或反应迟钝等)但又无法确认原因时,才会想到找医生检查,这时可能已经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一)什么是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一般仅用5~10分钟就可以完成测试。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以后,要接受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查;42天复查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损伤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

(二)听力筛查的对象

听力筛查的对象主要是0~6岁儿童,重点为3岁以前的婴幼儿,尤其是具有听力高危因素的婴幼儿。新生儿双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一般在2-3‰,如果母亲和孩子生后有如下情况,则提示需要定期进行听力监测:

1.??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2.??颅面部畸形,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的形态异常;

3.??具有伴发听力损失综合征的特征者;

4.??孕母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弓形体病,风疹,尤其发生在怀孕初期的3个月内;

5.??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出生窒息、或机械通气时间5天以上;

6.??婴儿睡眠过分安静、不怕吵闹或语言水平落后;

7.??儿童有脑膜炎、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史;

8.??反复发作的中耳炎,曾用过耳毒性药物。

(三)听力有问题怎么办

一旦确诊听力障碍,就要尽早矫正或干预。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对早期确诊听力障碍的患儿进行听力矫正干预,如配带助听器,或是做人工耳蜗手术等针对性治疗,并配合听功能训练、语音治疗以及语言训练等,能使患儿逐渐认识声音,避免聋哑残疾的产生。开始干预的时间最好在出生6个月甚至更早,具体步骤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

十二、口腔保健

口腔疾病的发生与社会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防治龋齿是儿童口腔保健的重点。此外还有牙龈炎和错颌畸形。口腔保健的服务内容包括:宣传基本的口腔卫生常识,如避免用奶瓶抵压上颌,避免婴儿含奶瓶入睡,在牛奶与饮料中尽量不加糖,多吃对牙齿保健有益的食品等。3岁以上儿童应学会自己刷牙,培养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或1年检查一次。积极治疗已发现的各种口腔疾病。其中,正确刷牙是预防儿童龋齿非常有效的手段。

(一)刷牙的好处

预防因细菌引起的口腔疾病如龋齿和牙周病等,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而刷牙是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方法。刷牙可以清除粘附在牙齿表面的菌斑(细菌和软垢),不给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产酸腐蚀牙齿的机会,达到预防龋齿的目的。另外,刷毛对牙龈组织的按摩可以增进牙龈的血液循环,使牙龈保持健康。

(二)刷牙方法

如果刷牙的方法不对,尽管天天刷牙,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目前提倡的刷牙方法是:将刷毛尖端放在牙龈和牙冠交界处,顺着牙齿的方向稍微加压,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牙的内外面和咬合面均刷到。同一部位要反复刷数次。此方法可有效控制菌斑及软垢,刺激牙龈,使牙龈外形保持正常。刷牙要动作轻柔,反复多次,面面俱到。

(三)刷牙时间

饭后20分钟是最好的刷牙时间,如果没有条件,也应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每次刷牙至少3分钟,刷遍牙齿的每个牙面,以有效地维护口腔卫生。???(四)牙刷与牙膏的选择

选用的牙刷必须符合要求:刷头的大小应适合儿童口腔大小,不宜太大,否则刷牙时不易转动。刷头的形状略尖,便于伸到口腔深处间隙中。牙刷柄要适合儿童手掌大小,握住牙刷能够舒服拉动。因此,一把选好的牙刷应有一样长的毛束2-4排,每排6-8束毛,刷头短窄,且刷毛较软。

目前认为含氟牙膏对预防龋齿的效果较好。因为牙膏中的活性氟能促进牙齿表面的硬组织再矿化,增强牙齿对龋病造成的腐蚀作用的抵抗力。但是在含氟高的地区不宜使用含氟牙膏,以免加重氟斑牙的症状。

?

十三、眼保健

儿童眼保健就是根据儿童眼及视功能生长发育特点,开展眼保健和医疗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宣传眼保健重要性,普及眼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异常的自我保健意识;早期发现视力异常的儿童,尤其应对视力高危儿童重点检查,及时矫治,减少儿童弱视发生率。保障儿童眼睛的健康;早期发现弱视儿童,抓住时机及时治疗,提高弱视治愈率。具体内容包括:

(一)宣传眼保健知识

比如室内应光线充足,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看书、画画。一次连续看书或画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培养儿童良好的看书、画画姿势。眼与书本之间距离保持30~35厘米,书与桌面应成30~40°角度。看电视时应相距屏幕大于其对角线5~7倍的距离,连续看电视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二)预防眼病及眼外伤

儿童的玩具和毛巾要经常清洗消毒,教育儿童不用脏手揉眼睛。发现眼病及时治疗,预防传染性眼病在家庭中蔓延。同时确保儿童安全的生活环境,防止眼外伤的发生。

(三)定期视力检查

定期视力检查,是早期发现儿童视力问题、以便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4岁以上儿童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确诊治疗。

视力检查的方法是:儿童的眼睛距人工照明的灯箱式视力表5米远,与视力表上1.0(对数视力表5.0)的视标行同一高度水平。先遮住一侧眼睛,医生由最大视标开始,每行选择最外侧的一个视标依次向下。当儿童辨认发生困难时,检查上一行全部视标。以能辨认出半数及半数以上视标的一行为儿童的最佳视力。

儿童视力异常筛查标准:4岁儿童单眼裸眼视力≤0.6;5~6岁儿童单眼裸眼视力≤0.8。当儿童单眼视力低常或双眼裸眼视力相差2行或2行以上时,应进一步检查、确诊和治疗。

?

十四、儿童早期发展促进

早期儿童是指出生至8岁的儿童,其中以0~3岁期间为发育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简称IECD)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身心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因地置宜创造舒适的环境,开展科学的综合性干预话动,使儿童的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达到健康完美状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关注的不仅是儿童的学习,而且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早期整体素质的促进。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从孕期开始,到孩子出生后一直监测到3岁,对孕妇及其所生的0~3岁儿童持续地进行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全方位的指导,促进胎儿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促进是根据儿童大脑及体格生长发育的规律、心理发育的特点,从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训练儿童,促进儿童智能发育。0~3岁是人一生中体格和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脑快速发育,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如果及时给予适当有效的刺激,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婴儿的智能潜力。家长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保证孩子营养、睡眠的基础上,与孩子共同玩耍、游戏、经常跟孩子交流。推荐的0~3岁儿童游戏和交流方法见下表。

月龄 游戏 交流 6个月以前 通过多种方式让宝宝去看、听、感觉与运动。 注视宝宝的眼睛并对他(她)微笑,尤其在哺乳时,这是与宝宝交流的最好时机。 6~9个月 用一些体积大、颜色鲜艳的东西让宝宝抓取,并让他(她)尝试去看一些新鲜的东西。 对着宝宝讲话,尝试着用声音和手势与宝宝交谈。 10~12个月 给宝宝一些干净、安全的家庭用具让他(她)去抓、敲、扔。 用清晰的声音和正确的语言交流;对宝宝的声音及其感兴趣的东西做出反应,同时教宝宝一些物品或人的名字。 1~2岁 给宝宝一些东西让他(她)叠高,同时让他(她)学习从盒子里取出和放进东西。 问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宝宝尝试学习说话的行为应做出积极的应答;让宝宝学习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2岁以后 教宝宝数数,说出一些东西的名称以及比较事物间的不同,让宝宝玩一些简单的家庭用具。 鼓励宝宝多说话,多回答母亲的问题;多给宝宝讲故事、念儿歌,并多和宝宝玩游戏。 ?

十五、新生儿黄疸的识别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情况。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此后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大约满月才能消退。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化验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不超过12mg/d1。

(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某种疾病而引发的黄疸,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病例性黄疸的特征是:黄疸出现时间过早,常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除黄疸外,常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化验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

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当孩子出现明显黄疸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母乳性黄疸

此外,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出现一种特殊类型的病例性黄疸,即母乳性黄疸。大约有1%的母乳喂养新生儿可能发生这种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果宝宝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

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父母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黄疸的程度: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3)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4)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

十六、肺炎的早期发现

小儿肺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中对小儿健康威胁最大的疾患之一。在我国小儿

肺炎四季散发,但多发生在冬季或冬春季节等气候骤变的季节,目前正是初春季节,气候多变,空气湿度较大,病原体易传播。若居家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浑浊,更易引发肺炎。而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小儿腹泻、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均可以成为小儿肺炎的内在因素,这些患儿一旦发生肺炎,病情往往较重、病程也较长。这与小儿本身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就差有关。

(一)小儿肺炎的特点

????孩子得了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肺炎的发病可急可缓,一般多在感冒数天后发病。最先见到的症状是发热或咳嗽,体温一般38~39℃。身体弱的小婴儿可不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可有咳嗽、呛奶或奶汁从鼻中溢出。普遍都有食欲不好、精神差或烦闹睡眠不安等症状。重症病儿可出现鼻翼扇动、口周发青等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病儿还可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孩子得了肺炎应及时诊治,重症肺炎必须住院治疗,轻症肺炎可以在家进行治疗和护理。

(二)小儿肺炎的预防

父母要注意近期天气变化,适时给孩子增减衣服。尽量不带小儿到公共场合、人员拥挤的地方活动,房间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小儿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小儿膳食应搭配合理,注意补充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要让孩子接触已感染的儿童和成人,并积极预防佝偻病、贫血、微量元素缺乏等病症,提高孩子抵御疾病的能力。发现孩子感冒要及时治疗,避免转成肺炎。

?

十七、腹泻家庭护理技术

腹泻在儿童较多见,特别是6月至5岁的儿童。腹泻可定义为24小时稀便或水样便3次或以上。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的大便次数增加不是腹泻。给小儿喂奶的母亲能够区分小儿是否腹泻,因为腹泻时大便的性质和次数与正常时均不相同。

大多数引起脱水的腹泻为稀便或水样便。若腹泻时间短于14天,则为急性腹泻。急性水样腹泻可引起脱水和营养不良,脱水腹泻所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腹泻患儿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和治疗脱水,需要补充液体和盐。所有脱水的患儿均需要补充液体,补液的最佳方式为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只有重度脱水的患儿才需要静脉输液。

家中治疗腹泻有三项原则:

①额外补充液体;

②继续喂养;

③出现血便或喝水差应及时复诊。

若患儿为纯母乳喂养,在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和每次喂养的时间的基础上,需给予ORS。若患儿为混合喂养,可给予ORS、汤、稀粥或开水。只要患儿愿意喝就可以给他喝。

在家中配制ORS的步骤是: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将ORS小袋内的所有东西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可以使用任何容器如盆、碗或瓶等。量1升冷开水(或规定的量),用干净的啤酒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将水倒入容器中,并适当搅拌直至ORS粉全部溶解。尝一下ORS液,这样您就知道了ORS液的味道。

ORS液必须是当天配制的,配好后盖好盖子,当天没有喝完的液体必须扔掉。每次稀便后,需要补充液体:2岁以下每次稀便后50~100ml,2岁及以上每次稀便后100~200ml。ORS液并不能使腹泻停止,它的好处是补充经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盐分,以免孩子的病情加重。用小杯或小勺给患儿少量多次喂服ORS。若孩子出现呕吐,等10分钟后再给孩子喂服ORS液,但应该更慢一些。在腹泻停止以前,继续补充额外的液体。

?

十八、营养不良的原因及预防

营养不良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营养性疾病,是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导致孩子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同时也可造成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给肺炎、腹泻等疾病创造发病条件。

(一)常见原因

1、长期喂养不当,热量不足:出生无母乳或母乳不足,未能合理选择主食,而以米汤、米糊等低蛋白低热量食品作为主食;或添加辅食不及时,8~9个月仍以菜汤拌稀饭。

2、骤然断奶:不能有计划有步骤为小儿断奶,而是突然断奶,从流汁直接到固体;或原一日六餐减到一日三餐,使小儿肠胃不能适应。

3、肠胃疾病:长期腹泻,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过敏性结肠炎,频繁呕吐等,影响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4、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炎、肾炎、肺结核、肺炎、肺脓疡、麻疹、百日咳、败血症。因长期发热,食欲不振,消耗增加而致营养不良。

5、体弱儿:低体重儿、双胎、多胎或因难产及窒息等意外引起的体弱儿容易得营养不良。

6、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婴儿湿疹:由于这些因素而忌食高蛋白的食品,比如长期不吃鸡蛋、鱼、肉而只吃素食,使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因湿疹而断奶,改用米糊之类。

(二)营养不良分类

目前,严重的营养不良已非常少见,常见的多为轻-中度的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

?低体重:主要反映儿童急性或近期营养不良。

?生长迟缓:主要反映儿童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消瘦: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三)营养不良的预防

营养不良应以预防为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让母亲了解与掌握有关预防知识,以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

1、合理喂养,科学添加辅食。按照营养需要为儿童制作食物、照看进餐,教会他们使用勺子、碗筷。

2、精心照顾儿童,保证身体健康。给予儿童精心的照顾,改善儿童生活环境,保证食物及饮用水安全洁净,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减少疾病发生。

3、在儿童患病期间,应提供喜欢的食物,少食多餐,鼓励病儿继续吃饭。照顾病儿有规律地进食。治愈后至少2星期内,应每天多吃一餐。

4、定期测量体重,早期发现体重变化:婴幼儿体重增加迅速,从出生到2岁阶段,应按生长监测要求的次数进行体重的监测,并记录在生长监测图上。同时,通过识别生长监测图中曲线的变化,早期发现体重偏离。

?

十九、贫血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是小儿时期危害健康的常见病,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发,其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由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可明显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智力发育、抗感染能力、学习行为能力、协调平衡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等,目前已广受重视。

(一)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较多的铁摄入。

??????常见食物的含铁量普遍较少,植物性食物中的铁还不易吸收。

??????某些疾病可引起铁消耗或丢失过多。

(二)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

1、有较明确的贫血发病高危因素

?6~24月龄的婴幼儿

?早产、双胎及低出生体重的婴儿

?辅食添加种类单调、数量不足

?饮食习惯不良,如偏挑食、吃零食

?患感染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急慢性疾病的儿童

?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 ?

?

?

?

?



2、典型的贫血临床表现

?舌、手掌、眼睑颜色苍白,毛发干燥

?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烦躁不安

?食欲下降,易发生各种感染 ?

?

?



3、血红蛋白测查

?轻度:血红蛋白9~11g/dl(不含11g/d1)

?中度:血红蛋白6~9g/d1(不含9g/d1)

?重度:血红蛋白<6g/d1 ?

?

?



(三)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调整饮食,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豆类或含铁的强化食品如营养包。积极治疗原发病。矫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良好的喂养行为。

2、药物治疗:贫血儿童必须服用铁剂治疗。剂量按元素铁1—2mg/kg/日补充。补铁同时服维生素C。服药1个月进行血红蛋白检查,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应继续服药3月,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

(四)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1、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儿童营养、合理喂养知识,加强贫血预防知识的相关宣传及指导,尤其对有贫血高危因素儿童的家长。

2、加强孕母、乳母营养:孕晚期应预防性服用铁剂,定期贫血监测,发现贫血立即矫治。哺乳期也应注意摄取含铁较丰富的食物。

3、改善婴幼儿膳食:交替摄入肉类、动物血、强化铁的辅助制品或奶制品及蔬菜等多种食物,以保证足够的铁摄入。需纠正不挑食、不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4、预防疾病:不在便坑附近玩耍、不打赤脚、饭前便后洗手,每年服用1~2次驱虫药,可防止寄生虫感染;慢性或感染性疾病的及时治疗,均可有效预防铁的消耗和丢失。

5、定期健康检查:通过定期儿童健康检查,测定血红蛋白,可早期发现铁的缺乏,以便早期治疗。

?

二十、如何预防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生长发育过快,户外活动少,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积在骨骼生长部分而造成骨骼生长的改变。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多汗(特别是夜间睡熟以后多汗)、夜惊、烦躁不安、枕秃等,以后出现骨骼改变、前囟门闭合延迟、出牙晚、方颅、肋骨下缘外翻、鸡胸、“O”型腿等。

佝偻病所形成的骨骼变形,一旦形成就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因此佝偻病重在预防,一定要避免孩子发生骨骼变形。1岁以内的婴儿是预防的重点对象。

首先,合理喂养对预防佝偻病是十分重要的。宝宝出生后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维生素D以及其它营养物质易于吸收。6个月的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时,不要以谷类食品为主,否则会影响膳食中钙盐的吸收,应逐步添加蛋、肝等含维生素D多的食品。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要多晒太阳和进行户外活动,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晒太阳是指人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每天照射的时间为0.5~1小时。夏季避免阳光直晒,可在树荫下玩耍,也可以达到日晒的目的。晒太阳时不要隔着玻璃、戴着帽子或口罩,否则达不到抗佝偻病的目的。冬天可以接受阳光照射的部位为脸、小手等。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把握照射的时间和方式。

此外,孩子出生后2周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预防,并定期到保健单位进行健康查体,在医生的监测下增减药物剂量。鱼肝油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给婴儿服用鱼肝油预防佝偻病已为家长所接受。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小儿每日需要维生素D400~800单位。

对食欲较低下、生长过快或有急性慢性疾病的婴幼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选择钙片要综合考虑,包括钙的成分、含量、吸收率、剂型、口味等。常见的钙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等,含量无需太多,要根据孩子的需要量来选择,一般来说钙元素含量在100毫克左右最合适。给孩子补充钙剂,最好是在吃奶后30分钟左右。不要在孩子吃完植物性的食物后补钙,这样会降低钙的吸收率。此外,钙、锌的补充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需要定量,而且不要同时补充,最好相隔4个小时以上分开补充,否则两种元素会互相拮抗,影响吸收。

?

二十一、儿童肥胖的预防

儿童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肥胖症。临床上所说的肥胖症和遗传有关,而儿童超重和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食物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即“营养过剩”所致,可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予以纠正。

(一)影响儿童发生肥胖危险的因素

1、遗传因素:这是目前不可控制和改变的因素。父母肥胖时,儿童患肥胖症的危险性增加。

2、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助长肥胖。例如长期不吃早餐,吃饭速度过快,经常吃过多的糖果、薯片和炸鸡腿等油炸食物以及喝可乐等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边看电视边吃零食。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户外活动和锻炼过少等。

3、社会文化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又白又胖的小孩健康、可爱。体重和腰围的增加一直被看作是健康和财富的象征,直至目前,这个观点仍然在一些农村地区流行。农村儿童家长普遍缺乏对儿童食物营养的认识。一旦在经济方面有条件,家长就只会让孩子吃好吃饱,而不去考虑什么食物有益健康,什么食物对健康有害。

(二)儿童肥胖和超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儿童的超重与肥胖不仅造成儿童疾病危险、对其心理行为的影响,而且,儿童时期的肥胖延续到成年以后可能造成更大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它是关系人一生生命质量的问题。

1、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肥胖儿童身高发育较体重正常儿童提前,但“最终身高”却可能低于体重正常儿童。

2、超重和肥胖将增加身体负担,使儿童活动不方便,体能下降。我们前面提到的“小胖墩”东仔的体能测验不合格,使家长着急。

3、超重和肥胖导致呼吸困难,增加心脏负担,大脑细胞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造成儿童嗜睡、记忆力减退,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从而影响智力发育。

4、超重和肥胖儿童易出现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上的问题,行为表现乖张怪异。

(三)预防儿童肥胖的方法

1、通过报纸、杂志、图书、黑板报和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学习儿童营养知识,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

2、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既要防止肥胖的发生,又不能忽视他们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要合理选择食物和制作食物:尽可能少用油炸方式,多用蒸、煮和快炒的方式。坚持大自然的绿色饮食,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适量吃肉食,不喝或少喝可乐等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尽可能不吃高能量食物:糖果、巧克力、甜点心、膨化食品等。避免过度喂养。

3、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让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如爬山、游泳等。安排儿童参加适当的体力锻炼,帮家长做一些农田里的活。

4、对于已经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由家长和儿童共同努力减轻体重,恢复正常。

?

二十二、拒绝垃圾食品提倡健康饮食

有很多家庭经常给孩子吃薯片、虾条、糖果、巧克力等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那些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包装,诱人的香味,常常吸引孩子们的眼光。或者吃汉堡包、炸鸡腿等高热量的食物,容易造成儿童体重超重或肥胖。我们建议家长应限制孩子吃这些都是“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这个词最近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在城市,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人们逐渐认识了“垃圾食品”及其危害。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近些年经济有所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深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常常出现“卖了鸡蛋买方便面或可乐,卖了水果蔬菜买山楂糕、果丹皮和果脯”的现象。大家认为这样时尚,感觉和城里人一样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虽然目前在农村和小明一样的小胖墩并不多见,但为防止小胖墩在农村出现和增多,农村儿童家长也需要充分关注“垃圾食品”。

(一)什么是“垃圾食品”

营养专家认为“垃圾食品”是指仅能提供热量,无其他营养成份的食品,或者超过人体需要的食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热量、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膨化小食品、糖果、大多数甜点、油炸的快餐食品以及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都是主要的垃圾食品。一般说来,这些食品只能给人提供很少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有害健康的食品”。一个人每天摄入过量的油脂、糖、盐对身体危害极大,这些提供了过剩热量的食物对人体来说就是“垃圾”。

(二)“垃圾食品”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儿童大量食用“垃圾食品”可以引起肥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诱发癌症,造成营养不良,降低免疫力,甚至会影响智力和性功能。

????高脂饮食可造成儿童肥胖,肥胖影响身体激素代谢,尤其是用于代谢血糖的胰岛素,如果胰岛素分泌过少会抑制蛋白质合成,这将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是影响孩子身高的重要因素。

????汉堡包、炸薯条、奶酪、膨化小食品等儿童喜欢吃的油腻“垃圾食品”,脂肪含量高、钠含量高,吃多了会增加体重,还会导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过量食用这些食物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肥胖儿童体内脂肪过多,会对神经细胞产生影响,损害孩子正在发育的神经通道,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造成伤害。

????另外,大多数油炸或加工食品中含有很多香料、色素、调味剂、膨化剂等人工添加剂,这些化学制剂使食物在颜色、味道、外观上对儿童产生巨大的诱惑。但这些人工添加剂,尤其是人工合成色素,在经化学方法提取合成过程中,有的还可能混入杂质如砷、汞、苯胺等物质,这些物质有程度不同的毒性。有些添加剂含激素,极易导致儿童性早熟。儿科门诊的许多儿童哮喘、过敏症病例也和这些食品有关。

(三)恶劣的“垃圾食品”

在农村,还有另外一种“垃圾食品”值得儿童家长们关注。村头、学校门口的一些小商店,在货架上摆满了虾片、炸薯条、羊肉串、炸鸡块等油炸类的小吃食品和碳酸饮料、麻辣豆干、方便面等五花八门的食品。这些食品,许多是无厂家、无地址、无生产日期的“三无”产品,包装简陋,口感差,食品卫生没有保证。许多食品是已过期的“垃圾食品”。在城里找不到销路,被不法商贩低价销到了农村。由于缺乏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很少有农村儿童家长关心儿童吃了什么食品,是否是“垃圾食品”。儿童经常吃这些食品,极易引起营养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给农村儿童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应该如何对待“垃圾食品”

1、提倡给孩子吃新鲜的,经过健康方式加工的蔬菜、水果、肉类、主食等,都是健康食品。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家中生产的或当地食物资源,如牛羊奶、禽、蛋、鱼、水果、蔬菜,喂养自己的孩子。来源于自然食物的-农村传统饮食就是健康饮食。

2、膨化小食品、糖果、炸鸡腿、薯片等油炸快餐食品以及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适当吃一点。但要控制数量,要选择高营养、糖分合适的食品。

3、坚决不购买“三无”小食品给孩子吃。如果发现“三无”小食品,应及时通知食品监督部门。

?

二十三、解读儿童气质

婴儿一出生就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很爱哭,有的很少哭;有的吃奶速度很快,有的则很慢;有的睡眠很好,有的则不爱睡,总睁大眼睛玩;有的儿童活泼好动,有的儿童文文静静;有的儿童能很快熟悉陌生的环境,与生人愉快接触,而有的儿童特别害怕生人,遇到生人就表现出警惕的面容,甚至吓得哭起来。儿童生来就表现出倾向于某种心境和反映方式,而这种倾向称为气质。

(一)儿童气质的类型

气质是儿童生来俱有的、独特的心理活动的特征,气质特点是由人的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决定的。有的儿童神经活动强,遇到刺激反映强烈;有的儿童神经活动弱,对刺激反映淡漠。气质正是反映了一个人的动力性质,或者称之为禀性。它虽然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先天的东西,但其特征是在儿童的外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现代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活动水平、睡眠和排泄等生物机能的规律性、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反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强度与持久性、情绪、注意力转移情况以及对刺激的敏感性九个气质特性的不同组合,将婴儿分为困难抚育型、容易抚育型和发动缓慢型三种主要的气质类型。介于三型之间还有两种混合型,即偏易型和偏难型。多数研究证实,大约10%的儿童为困难抚育型,40%为容易抚育型,15%为发动缓慢型,35%为混合型。每一种气质类型均含有积极成分,也含有消极成分。

(二)环境教育因素对气质有影响吗

虽然遗传是决定气质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对气质的品质和表达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气质虽然是天赋的,但可因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使之发生一定改变。气质虽有不同类型之分,但无优劣之别,所有气质类型均属于正常范围。问题的关键是儿童的气质如何与环境很好地相互适应。如果适应良好,这种儿童就相对比较容易抚育;如果适应不好,即使一个过去容易抚养的儿童也会变为抚养困难的儿童。可见,行为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与人的交互作用,随着对环境的反应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母亲首先要努力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要注意使气质的优点得以发扬,气质中的弱点得以克服。

(三)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养育方法

1、困难抚育型儿童的行为特点与教养方法:困难抚育型儿童生后在生物活动方面无规律,父母无法掌握他们在喂养、睡眠、排便和其他活动中的变化,因此感觉带养困难。此类儿童消极情绪较多、总是不停地哭闹,哄也哄不住。他们常常大惊小怪,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情感反应强烈,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很差。困难抚育型的儿童长大后,表现为热情、敏感,但因激发阈低,遇到刺激反应强烈,很多儿童表现为冲动或过激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其中有严重情绪问题的人数比另外两型多,行为障碍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两型。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与带养人有关。这类儿童较难带养,其父母有时挫伤他们,用敌视的态度回答他们,更增加了他们原来就有的易激动的特征。如果父母能善待他们,他们会显得活泼、敏捷。照管困难抚育型儿童,首先应不急不躁,给他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保证睡眠,在各项活动中养成规律性,对大一点的儿童则可让他们通过游戏或运动来疏泄旺盛的精力,使儿童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

2、容易抚育型儿童的行为特点与教养方法:容易抚育型儿童在生物活动方面很有规律,父母很容易就掌握了他们在吃奶、睡眠、排便和其他活动中的规律,带养容易。此类儿童温顺、积极情绪多、情感反应中等,对新环境适应较快,反应积极,容易抚育型儿童长大后,出现行为问题的比例较少。

3、发动缓慢型儿童的行为特点与教养方法:发动缓慢型儿童在生物活动方面也很有规律,相对来说不够活泼,时而大惊小怪,对新奇的东西倾向于退缩,对外界刺激反应消极或迟钝,适应新环境的速度较慢,只有随着经验的增加,反应才逐渐积极。发动缓慢型儿童长大后,有些表现为稳重,但很多仍表现为胆小、惧怕,进入陌生环境时退缩,个别孤僻,甚至发生精神病。带养一个发动缓慢型的儿童,则要从小用色彩鲜艳的玩具、悦耳的音乐来引发他的兴趣,不厌其烦地对他微笑、说话、逗乐、与他共同游戏,使他活泼起来。如果保教人员在照顾儿童的过程中能根据他们的气质特点来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么无论是易激惹、还是胆小、适应不良的儿童都可以逐渐变得容易抚育了。

?

二十四、早期母子分离对儿童心理的伤害

所谓母子分离,其前提是孩子与母亲已经形成“依恋”。一般婴儿从6个月开始出现这种倾向:陌生人抱他就哭,母亲抱他就会立刻不哭;听到母亲的声音就高兴,而一旦母亲要离去他就会哭着要去追。依恋从基础上来说,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和基础需要。

(一)母子依恋的建立

婴儿出生后,首先有生理上的需求,即需要有人给他喂奶、为他换尿布、洗澡……。人类还有更高的情感上的需求,即婴儿需要有人对他微笑、说话、抚摸等等。而母亲与孩子密切接触,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使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均得到满足,这时婴儿就会对爱他的人产生信任,从而形成依恋。有了依恋,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在满足、坦然、愉快的基础上去探索外界环境。与母亲形成健康的依恋,对儿童以后的情绪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儿童对母亲健康依恋的形成,是他学习爱别人的基础,婴儿从对母亲的依恋开始,逐步扩大依恋的圈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学习并掌握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儿童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是儿童一定要完成的最重要的课程。依恋发展的过程,即使儿童向自立发展的过程。

(二)母子分离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儿童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产生依恋后,一旦分离将使儿童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那就是悲伤、难过和盼望。但儿童早期,母子分离会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挫伤,出现明显的行为反应。小年龄的孩子表现为非常焦虑、哭、要找妈妈。随着分离的继续,则会出现极消沉的情绪,表现出悲哀和绝望式的淡漠。

长期与亲人的分离,会造成孩子依恋的冷化,使之很难产生对他人的深入联系而出现爱情缺乏症。未能受到母亲或亲人养育的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障碍,如遗尿、咬指甲、刻板动作,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打人、咬人、破坏公物等。

(三)影响分离痛苦的的因素

母子分离是否会产生以上反应,还要看孩子的年龄、气质特征、环境等因素。一般在5-6个月以后的婴儿才开始对分离产生反应,12-18个月达到高峰,而4岁以上的孩子反应就不会那么明显了。从气质特点看,愈是活泼、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分离痛苦的时间愈短,反之则分离痛苦的时间长。如果母子分离时,还有其他亲人照顾他,孩子情绪的紊乱和痛苦可以减轻许多。如果伴随分离,还出现一个陌生环境(如入托儿所、因病住医院),对孩子是一个很重的心理压抑和打击。

因此,只要有可能,母亲应尽可能长地亲自带养自己的孩子,避免他过早地经受分离痛苦。对那些胆小、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的孩子,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

二十五、与孩子玩的学问

想要孩子聪明,一定要多教孩子说话、与孩子玩,孩子越教越聪明。玩确实能使孩子聪明吗?

人的大脑在出生前和生后2年发育最快,心理学家和教师已开始意识到,玩耍确实可以改变儿童大脑的功能。小儿脑神经细胞有惊人的增生能力,出生时大脑14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部分脑神经细胞增生后,经过移行、定于功能位继续发育,神经细胞从多方向性联系发展为单方向性联系,使婴儿的反应从泛化变为集中。如果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愈频繁、愈强烈,则脑细胞发育的速度就愈快。可见,尽早给予婴幼儿适当的感觉和运动刺激,可以促进其各种学习能力发展,甚至可以弥补早期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母亲与孩子游戏和交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生长和掌握学习技能,这些活动在出生后第一、二年尤其重要。给孩子充分的刺激玩耍活动,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学习。

怎样与孩子玩呢?与孩子游戏和交流可以帮助母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父母不仅是孩子生命的赋予者,也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一起玩儿,使父母和看护人有机会经历和欣赏孩子的成长和发育。父母是家中最好观察者,因而也最能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的人。当与孩子玩儿时,你将发现你会按你自己的特别的方式想出更多的玩儿法来。定期地与孩子玩儿,会给孩子大脑各部位的发育提供适合年龄的、良性的刺激,促进他各阶段的发育,帮助孩子充分开发他的潜能。

母子交流玩耍的五大准则

母子交流的准则 关键期 推荐的交流方法 1、向孩子表明你爱他

?

?

? 出生~3个月 玩耍:让婴儿多看、多听、经常搂抱和抚摩他。

交流:凝视婴儿眼睛并对他微笑。 2、多与孩子说话 3~6个月 玩耍:与孩子说话,逗引他多发音。

交流:和你的孩子说话并创造一种伴随着声音和手势的交谈情境。 3、及时鼓励和表扬 6-12个月 玩耍:给孩子一些干净安全、可以手握、敲击和不易摔坏的家庭用品,鼓励他用各种方法玩耍。

???????????????????????????43?????????????????????????????????????????????????????????????????????????44



交流:对孩子的声音和兴趣及时反应,对他的努力给予表扬。 4、学习用姿势和语言来表达 12~18个月 玩耍:教孩子玩拍手“欢迎”、招手“再见”游戏,学习指鼻子、眼睛、耳朵等身体部位。

交流:向孩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试图与你交谈时及时应答。 5、与孩子玩耍 18-36个月 玩耍: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一起搭积木、穿珠子、认颜色、数数、比较大小、唱歌、做游戏。

交流:鼓励孩子说话并回答他的问题。 ?

二十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在不同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对事、对人和对自己的不同态度,并且形成习惯的行为方式。性格并非由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之后就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孩子时期,尤其是学龄前阶段,这是性格的形成期有一定的可塑性。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就要抓住这个时期。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呢?众多学者认为,性格不是遗传的,遗传素质只是形成性格的一种生理条件,它不会预定孩子性格的形成方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社会的影响。性格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得到质的改变。家庭对孩子最初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来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孩子早期的生活经历很重要,如果父母离异、缺乏母爱,孩子的性格往往位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敌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则会引起其性格不正常或不成熟。通情达理、关心爱护、支持行为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少有破坏性的防御机制,善于处理相互冲突的欲望驱力。但是,喜欢惩罚、过分限制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过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变得怯懦或顽固,并易产生心理行为障碍。如果父母一味溺爱迁就,总给孩子在家中特殊的地位,培养出来的孩子将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性格特点,如任性、发脾气、唯我独尊、怕劳动、怕困难等。可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一系列的关键性生理情绪阶段,如果父母过分放任孩子某一发展阶段的欲望要求,或者过分给予压制,不给予足够的满足,都可能使孩子产生永久的人格损害。

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态度??????????????孩子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主型???大胆、独立、善于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严厉型???顽固、冷酷无情、倔犟、缺乏自信心与自尊心

???溺爱型???任性、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父母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性格特征,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敏感的、适宜的、正确的反应,使孩子生活在一个民主和睦、互相给予爱的家庭环境之中,为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