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悲苦人生 苍凉韵味
2012-10-30 | 阅:  转:  |  分享 
  


悲苦人生苍凉韵味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翻来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荒凉的情绪。细诉着一个个似曾熟悉的苍凉的人生故事。

一、凄凉的成长之路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的背景色,或者说是故事的基调。她的美学因而被称为“苍凉美学”。张爱玲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它的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他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流传甚广的她的美学宣言。印证她的作品,尤其是她的早期作品,她确是在这样写作,作品笼罩在一片苍凉之感中。她的美学主张和她的手法结成一体,成为她的标志。此种荒凉和鲁迅的荒凉截然不同。她以入世http://www.jhlyzz.cn/xiaoxuejiaoyulunwen.html近俗的态度关照着凡庸的人生。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

18岁的张爱玲发觉自己虽已是在母亲、姑姑雅致清洁的公寓里,但已无法抵挡心灵之家的坍塌,她不得不作为一个成人在乱世的流转之中去寻求一个安稳,温暖的所在。这一切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一方面,她爱钱也爱名,在她的作品有了社会影响以后,她欢快的喊出了:“呵,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另一方面,她与炎樱的交往,使得张爱玲体味出唯有童年才有的快乐,而事实上她的童年生活与快乐遥不可及。这种情形有点像《十八春》里写世钧听曼桢说话的快乐。另一方面,孤苦的童年,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炼就了她敏锐的艺术直觉和审美感悟,她的作品是情与理的统一,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深刻的内http://www.zidir.com/html/xzzd/lwxzff/心体验,同时又能保持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关照态度。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称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说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在她的若干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的巧妙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苍凉之感。”

二、荒凉的小说世界

她开始将自己的经验世界提升为小说世界,而她的经验世界里充满了荒凉。童年失落于家庭,又和家族一起失落于时代,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中的失落感,这三者的交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她复杂的心理情结构成了她的“失落者”心态。这一心态规定了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文明进展的悲观,也就是精神上的悲观气质。人世间最亲密的亲子联系被撕去温情的面纱,露出的是自私冷酷之后,很难让人还对别的感情产生乐观美好的认定。

以这个角度说,张爱玲的个人遭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唯一的,没有任何一个作家经历过如此家世与个人的悲剧经历。她的经历不算漫长,也无激烈的大悲大喜,但人生经验却不肤浅,已构成了一个狭小的而又相当完整深邃的经验世界。

例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华侨,范柳原自幼在英国长大,是一个道地的新派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确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的中国化起来。”可是,无根的漂泊感,又强化了他对“中国”的认同,“中国化的外国人,他们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还要顽固。”























献花(0)
+1
(本文系jaunchu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