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的五虎将
《三国志》里面讲述的蜀国五虎将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相同,只是《志》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所以没有美化的成分,因此让人可以更真实的了解当年三国时期每个人物的活动情况。看过《演义》的人都知道,罗贯中写作角度是站在一种亲"蜀"的立场,因此关于蜀国的人物,美化的成分多一些。
关羽,家乡杀人逃命,与张飞遇刘备,成为当时的小军阀刘备的第一批"臣",刘备对待关羽如兄弟。后来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而关羽被曹操擒获,并拜为偏将。可见关羽是被曹操俘虏的,而不是《演义》里的"张辽白马坡劝降"。《志》里的白马坡,发生的是关羽斩袁绍的大将颜良。在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表封",顾名思义,曹操上书皇帝册封关羽的汉寿亭侯。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时,确实是象《演义》里提到的,挂印封金,千里寻主。但"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显然是罗贯中为了英雄形象杜撰的,否则,几个随从如何能走出曹操的势力范围。还有"刮骨疗毒"的故事,《志》里面确有记载,但是那个神医是不是华佗,还有待考察。至于关羽的死,确实是因为攻打樊城曹仁的时候因为荆州空虚被孙权夺地所致。正如《演义》里讲的,大将于禁率七军增援曹仁,关羽水淹七军,要不是曹仁死守樊城的话,许昌可能不保。曹操真的差点从许昌迁都。后来关羽被孙权所擒,与子关平,被斩于临沮。关羽次子关兴在《演义》里的描述,有夸大之嫌,可能是罗贯中为了照顾读者感情而对关羽进行的一种精神延续。
张飞,与关羽一样,都是一开始就跟随刘备打江山的。年龄比关羽小,所以对关于以兄事之。根据《志》中所述,当阳长坂,确实是张飞"独立桥头,用二十骑迷惑曹军,至曹军撤"。关于张飞攻巴郡义释严颜以及与诸葛亮约见成都的这一段,《演义》里确实说得很详细,因为严颜的威望,所以张飞可以说是兵不血刃的比诸葛亮先到成都。还有在巴西打败张HE(左合右耳,软件里找不到这个字),都说明了张飞有勇有谋,但《演义》里可能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对于张飞的"勇"进行了过多的描述。张飞勇猛,但和关羽最大的差别不是勇猛,而是《志》里所书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里的"小人"不是道德上的小人而是指阶层低的人。张飞的这一特点就是他的直接死因。刘备对张飞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还特别警告了张飞,如"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是否真的因为关羽的死而加重对属下的虐待,这一点不得而知。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张飞将率兵万人与刘备会师于江洲,但由于虐待下属,被手下张达、范强所杀。关于张苞,《志》里的记载是早亡,和关兴一样,也是属于张飞的一种精神继续而被罗贯中在《演义》后期里进行"演义"。
马超,在《志》里的五虎将排名第三,本人认为这比《演义》要好。马超在蜀国的地位不能和关羽、张飞比,有目共睹无须赘述,但他是大军阀马腾的儿子,确实又勇猛无比。马腾、韩遂起兵西凉,后来因不和而分兵。后来马滕死,马超统帅旧部与曹操战于潼关。曹操确实和马超、韩遂近距离说话,而不是《演义》里的单独与韩遂叙旧来离间马韩。《志》里讲马超想趁机擒曹操,但是看到曹操旁边的许褚,因此"超乃不敢动"。至于有没有虎痴将军许褚赤膊战马超,《演义》里有,但是《志》里面却找不到。但是曹操开始为马超所拜,许褚确实以身护主,以马鞍挡箭。马超的兵败,确实是因为中了曹操谋士贾诩的离间之计,与韩遂分道扬镳。后来马超投了张鲁,但不得志。后来听说刘备进攻刘璋,马超便降了刘备,帮助刘备拿下刘璋。从这些看,马超确实比排在后面的黄忠和赵云功劳要大,政治资本也足一些。但是《志》与《演义》里的马超,给人的感觉都是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否则也不会从一个地方军阀变成另一个军阀的"臣"。马超死的时候很年轻,只有四十七岁。马岱是马超的弟弟。至于马超到底是不是"锦马超",因该也是一种描写吧。因为马超很年轻的时候就统帅西凉大军,人们对于年轻的主帅,往往会有一种
"锦"的想象,可能会不切实际。
至于黄忠,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陈寿会用很少的笔墨来写这个排在第四的五虎将。他归蜀的时间短?没有太多的战功?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地方。黄忠,先作刘表的中郎将,后来因变故随韩玄,又降刘备。无论是《志》还是《演义》,都写了黄忠的老当益壮和勇猛。《三国志》里无论是讲黄忠的部分还是讲关羽的部分,我都没有发现《演义》里描述的二降战于长沙随惺惺相惜。但是刘备封五虎将的时候,关羽确实不服气,还是诸葛亮说服了关羽。黄忠最大的战功应该是汉中斩夏侯渊平定军山。夏侯渊的级别远远高于曹操的一般诸将,现在说应该是地方军区司令。黄忠的定军山之战,可以相当于一个局部大规模战役的胜利,所以这个功劳应该是黄忠名列五虎将的资本。在这里插一句,在《志》里的
"诸夏侯曹传"中关于写夏侯渊的一段,没有写被黄忠斩于汉中,只是最后一笔带过,说"为备所袭,渊遂战死",可见陈寿的立场还是站在曹魏这一边,这一点在写其他章节对曹操的称呼时表现得更为突出。晋由魏来,可见一斑。
赵云,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面一个给人印象很深的人物,总是出现在危急关头或执行艰巨的任务。其实仔看几遍《演义》就会发现,赵云和黄忠一样,是一个将才,而不是象关羽、张飞那样的帅才,甚至还不如马超。赵云,先是跟随公孙瓒,后来归了刘备,也是说是刘备发家的初期就开始为刘备征战。赵云最大的功劳就是当阳长阪保护刘备的老婆甘夫人和幼主阿斗。至于《演义》里面讲的长阪坡赵云深陷曹军重围毫不畏惧,夺两杆大道旗、杀上将数人,因该是文学上的描述和美化,稍微分析一下就会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志》里,赵云之所以成为五虎将,虽然没有显著的战功,但是救幼主和长期跟随诸葛亮效力是赵云的最大资本,因为五虎将的名单在《志》与《演义》里都是诸葛亮提的。如果赵云真的象《演义》里描述的那样,也不会因为后来诸葛亮兵出祁山,赵云因为敌强我弱失利于箕谷而被降军衔。赵云虽然勇,但却无"谋"的才能,不能为"帅",且家世不如马超显赫,威望不如黄忠,因此排在第五位也是常理。
在《三国志》里,五虎将的排名是关、张、马、黄、赵,而《三国演义》里的排名是关、张、赵、马、黄。关于五虎将的排序和重要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地位,《三国志》里的一段是最好的总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至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攀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写在之后: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读《三国志》。原打算写一个《三国志》的读书随笔系列,就叫《读〈三国志〉,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写了7篇了,忽然发现自己还是没有跳出《三国演义》的圈子,写出来的可以说是非《志》非《演义》的四不象的读书笔记。痛心啊!以前读《三国演义》、看小人书、听评书,这部罗贯中的著作留给自己的印象太深了,于是咬牙删除了6篇,只留下这一篇《〈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的五虎将》,算然浅显,但还算客观,因此拿出来与大家凑趣,先自嘲了。现在重读《三国志》,希望能尽量摆脱《三国演义》的影响。如有心得,也会不定期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多与众高人交流。这里先谢过!
五虎将:演义和正史
序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武将莫过于五虎大将军关张赵马黄等五人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甚至娱乐价值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大约不甚违背史实,毕竟大部分内容仍然出自于作者所杜撰。而后人不察,往往有错把小说情节当史实的情形发生。
更甚者,现代人的悲哀之一,是许多人对于本国历史的认识竟然全然仰赖日本的漫画及电玩。好比「关羽早年为私塾教师」、「赵云曾经挫败文丑」、孙夫人「弓腰姬」的称号。。。。。。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不少国人却误以为出自于演义、甚至以为出自史实,令人嘘唏不已。又如日人所谓「关羽为刘备早期的军师」,于演义虽非无稽(如关羽自请留守徐州时,刘备因早晚要与关羽议事而犹豫),却是史册所无,宜明辨之。
谨作此文,望能稍稍还原这些历史人物在史传中真实的面目。并杂以一些小说内容、说部野史及民间的戏曲传说以兹参考。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孰不知,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演义,平话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合;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合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人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奈何这些事迹,泰半都是子虚乌有。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
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这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只是蒋干那类言利辞倒、长袖善舞的辩士吧!至于赵云,周瑜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算有,也不会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义中周瑜因为孔明的关系而被丑化不少,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赵云而被演义贬抑的人。演义安排张合遭逢赵云在先、遇孔明于后,真不知道该说是张合的悲哀抑或是荣幸!演义中张合屡受挫于赵云,史传中张合却从来没有跟赵云对垒过。我甚至怀疑张合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赵云这个人。
刘备领汉中王,演义说他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实情却是刘备擢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赵云则仍然担任入益州时因功升任的翊军将军。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
史实中的当阳长坡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让关羽由水路赶往江陵,自己带着十万百姓南逃,百姓脚程缓慢,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路程。曹操大军开到襄阳时发现刘备已经远离,于是曹操点了乐进、曹纯等将,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终于在当阳长坡追到了刘备军。刘备留下二十名骑兵给张飞断后,自己带着孔明、赵云等人在三十余骑的护卫下逃走。按照往例,刘备每次仓皇逃跑无不拋妻弃子,此时也不例外,惟独这一次刘备身边多了一个胆大心细的赵子龙,甘夫人和刘禅才没有被曹军俘虏。
史册中关于赵云当阳救主的记载,就只有蜀书赵云传:「。。。。。。(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和蜀书二主妃子传:「。。。。(刘备)弃后(甘夫人)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这样两句话而已。既没有百万曹军,也没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宝剑,更没有糜夫人投井自尽。。。。。。。然而,现实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十万慌乱的人群中、背后又是五千名号称曹军精锐中的精锐的虎豹骑,要怀抱一个婴孩并且保护一名女子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足可证明赵云的胆大、心细、武艺超群。反倒是如果赵云面对的真的是八十三万大军,他还能够「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简直就是神话了。
史册对赵云的记载大抵如是,没有力斩五将的英勇,没有力敌万人的壮举,也没有担当过什么显赫的职务。但从汉水空营退敌(注3)中,我们看到了赵云的胆识和急智;孔明兵败街亭,赵云率领佯攻箕谷的军队撤退,「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又是一次胆大心细的表现。凡此种种,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其灌、滕之徒欤
景耀四年(公元二六一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据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着。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法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祸定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相对于关张死于个性上的缺失、马超祸及全族,陈寿对黄忠、赵云的评价是:「强挚壮猛,并为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指灌婴(注4),滕指滕侯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是交情绝佳的老朋友,刘邦起兵之后夏侯婴便一直担任为刘邦驾车的工作;刘邦在一次大败之后,眼见背后追兵甚紧,于是将子女拋下车以求减轻车子的负担,夏侯婴却勒马停车抱回两个孩子,同样的情形连续发生三次之后刘邦才作罢。陈寿或许因而以夏侯婴比拟赵云。而灌婴、夏侯婴的另一个共同点则是并未遭到刘邦猜忌,一生隆宠,死于文帝之时。
比起有些人喜欢拿典韦、张辽来比拟赵云,陈寿的比喻实在恰当多了。赵云的忠义固然和典韦相仿,但典韦拼死护主、力战身亡的悲壮勇绝几乎是三国志中仅见的,赵云不免相形逊色,而赵云的智略又显然胜过典韦;将子龙比作文远,赵云的功绩、声威却都远远不及。如果一定要拿曹魏人物来比拟,个人觉得韩浩毋宁是最恰当的。
韩浩,字符嗣,颇具智略,大半生都担任中护军一职典掌曹操的禁卫亲兵,死于任内,以忠勇闻名于世。他是最早向曹操提出屯田方案的人之一。据裴松之注引魏书:「议者以(韩)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曹操)曰:『吾安可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
如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
神射无据,大战关羽无凭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史书中是有根据的:「。。。。(吕)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吕布传)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传中找到记载:「。。。。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楼阁的栋梁),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吴书太史慈传)然而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不是吗?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
关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跟黄忠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故事,也是小说家虚构的。史传中关于刘备取得荆南四郡的记载就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蜀书先主传)蜀书黄忠传:「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盘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刘备)南定诸郡,忠遂委质。。。。」当时纳降敌军,有留下人质的惯例,后来投降敌方的将领也美其名称为「委质」。
史传中既然找不到黄忠跟关羽交过手的证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当然也就只是小说情节罢了。
勇毅冠三军,力斩夏侯渊
黄忠的神射也许是虚构的,但他的勇猛却是货真价实的。
黄忠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甚是器重黄忠,跟刘璋开战时便让黄忠担任先锋大将。黄忠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每次作战,「忠常先锋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于是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封他为讨虏将军,位阶虽然还不及关张马超,却也已经是众将中前几位的了。
待汉中攻防战展开,黄忠立下了一生中最显赫的功绩: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蜀书黄忠传:「。。。。(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当中,黄忠非但展现出无比的勇猛、主导战役的胜败、为自己挣得了征西将军的位子,而且几乎决定了汉中的所有权。主帅夏侯渊一死,副将张合等人被迫后撤,刘备军掌握了汉中天险。后来曹操虽然亲自来到汉中,也已经无力挽回,汉中终于落入刘备手中。
刘备即汉中王位,又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刘备阵营四大将。
黄忠升任后将军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史传中没有记载黄忠曾经参加刘备伐吴之战。也许是觉得黄忠死的不够壮烈,演义将黄忠的死改写成壮烈捐躯于东征途中。这样一来,壮烈是壮烈了,却不免有些悲凉。能够死于事业的颠峰,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
蜀书后主传:「(景耀)三年(公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谥壮缪侯、张飞谥桓侯、马超谥威侯、庞统谥靖侯、黄忠谥刚侯,时人莫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老将」黄忠?
一般人称呼黄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将」两个字,其实这是满值得玩味的。
演义里黄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请缨率兵攻打长沙时,孔明警告他:「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盘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出场就已经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员老将。第七十回里黄忠、严颜领兵去取张合把守的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演义还真是有心经营黄忠老骥伏枥的形象。
按史传中从来没有提到黄忠是老将,却也没有记载黄忠的年龄,黄忠唯一的儿子黄叙又「早没」,于是史实中的黄忠究竟是老是少就成了一个悬案。
刘备欲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孔明曾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却认为无妨。后来刘备派遣费诗去荆州宣读封关羽为前将军的命令时,关羽得知刘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果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直到费诗以理相劝,关羽才拜受前将军一职。这里的「老兵」两字,似乎是史传中黄忠为老将的唯一依据了。问题是「老兵」却又不一定是年老的意思,最明显的证据是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也已经在六十岁上下了。
据魏书刘表传,刘表平定长沙是建安初年的事,至刘备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九年)前后取得长沙,相隔大约十年。由此看来,刘备取长沙时黄忠年近六旬虽然不无可能,但就算是三、四十岁,也不足为奇。又,黄忠死于刘备称帝那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古人岁寿大多不长,一般都只有五、六十年而已。
看来想把黄忠的年龄弄清楚还真的不太容易。
【文摘】五虎将:演义和正史(续)[铁鱼]
张飞,字益德,素来跟关羽齐名,并为刘备阵营首席大将。虽然「张飞」这个名字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张飞」,是否就是史传中所记载的张飞呢?
民间传说中的张翼德
民间传说中的张飞勇极、猛极、强极,却也愚笨至极。其强者,旧说部话本中联军才得进入洛阳还是因为吕布被张飞打败的缘故;三国志平话一书干脆直接说张飞是「三国志」里第一条枪,谓其天下第一。至于其愚,则常常有张飞被刘备、关羽或孔明用计戏耍的故事,谨举一例:
张飞欲与关羽一较高下,关羽怕动起手来会伤了和气,于是顺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张飞将稻草扔过河。张飞自以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过河,何况区区稻草?于是接过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轻,试了好几次,每次都被风吹了回来。此时关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过河去,唬得张飞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连一根稻草都扔不过河,关羽却能把一把稻草扔过河去,那本事岂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从此张飞对关羽心服口服。
类似的故事很多,总之是极言张飞的蠢笨。
唯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虽然同样勇猛,同样粗鲁、莽撞,动不动就要敌将出来跟他大战三百回合,但却不笨。不管是建议刘备夜袭曹操、在马尾绑树枝以为疑兵,乃至于计擒严颜、智取张合,在在都是智计的表现。张飞用的计谋虽然常常都很单纯,但演义中「百万军中取一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他其实也用不到孔明那种「近妖」的奇计,只要把敌将弄出来就够了。别说三百回合,演义中能跟张飞放对的又有几个?
不论如何,比起被神格化的关羽,张飞这种粗豪直爽的形象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贴近人心。就好象「张飞是屠户出身」的说法虽然在史传中找不到根据,但正所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这样的张飞毋宁是可爱的。
附带提一下张飞的字。小说野史中往往记张飞的字为翼德,想来是因为「翼」字跟「飞」字相应的关系。但史传既已明载张飞的字为「益」德,这种跟「吕布死后赤兔马就该归关羽」一样想当然耳的推论,未免蛇足。
威震千古,猛将的代名词
史传中的张飞勇武不比小说中的描述逊色,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说:「飞雄壮威武,亚于(仅次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张飞最威猛的事迹,当是当阳一役率领二十骑断后。据蜀书张飞传记载:「。。。。。。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不过二十骑就喝退了曹操大军,这是何等的气魄!无怪周瑜修书劝告孙权软禁刘备时会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而且,张飞不但活着的时候威震天下,死后更威震千古。就如同古人常用「贲、育」来比喻勇者,「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两晋乃至李唐,关张之名可以说就等于是猛将的代名词。譬如晋书刘遐传就有「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又好比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名将张飞
史传中的张飞不仅勇猛,还善于用兵,是刘备阵营仅次于关羽的大将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连带麾下众将也不受重视,鲜少留下什么记载。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飞仍然在刘备被曹操表为左将军时一同被表为中郎将,可见张飞在刘备寄居曹操旗下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董昭建议曹操除掉刘备时所言「张飞为之羽翼」,也正说明了此时的张飞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了。待曹操击败张鲁取得汉中,谋臣刘奕劝曹操乘势南下:「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却被曹操拒绝了。之后张合南进意图夺取巴中,果然遭到张飞顽强的抵抗,而且被张飞「率精足万余人,从他道邀合军交战,山道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合。合弃马援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张合,曹操手下五大将之一,一生纵横无敌,史称「合识变量,善处营阵,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据裴松之注,定军山一战黄忠虽然击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刘备却深深惋惜没能拿下张合:「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样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却在张飞手上尝到了空前的惨败,而且「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的他还是被张飞利用地形击败的。一代名将,张飞当之无愧!
然而张飞却跟关羽一样,在性格上有着相当大的缺点,而他竟也因此而死。陈寿曾经比较关张性格上的不同:「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原来张飞督率下属极为严厉,动辄鞭笞甚至处决,刘备每每劝戒他张飞却依然故我。最后绝世之虎将竟被张达、范疆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所弒杀,令人慨叹。
正因如此,无怪李商隐会作诗感叹:「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孔明纵有旷世奇才,奈何关羽、张飞已先后辞世。。。。。
「儒将」张飞?
其实在野史中张飞还有另一种显为人知的面貌。据说张飞文武全才,尤其工书法、擅绘仕女图,倍受后世书画界推崇。明人笔记中更有当时流行张飞的绘画、人们争相抢购的记载。
清代还有张飞的字帖传世,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蒙山铭」的拓文:「汉将军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篇「八蒙山铭」乃是张飞大破张合之后,意气风发而书,并招工匠刻石立碑于山巅。
所要讨论的人物──关羽,既是三国名将、后世又奉其为神明,若要详细探讨虽百万言亦不能竟,不得不尽量精简,还望海涵。
演义与史实
演义极力渲染、驰骋文墨,固然使得书中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然虚构的部分却也因而深植人心。仅就关羽的武勇及性情为例:
演义中,关羽青龙刀下亡魂无数,为人熟知者如华雄、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不胜枚举。实际上这些事迹几乎全都是演义为了渲染关羽的武勇才加在关羽身上的,好比华雄其实是死于和孙坚的战争中,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甚至其中所谓的五关六将,六个人全部都是演义所虚构的人物,史实中的关羽当然不可能斩他们了(其实只要动脑筋想一想演义中关羽走的路线,就知道所谓的千里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非得要超级大路痴才有可能做得出来)。
就关羽的个性而言,演义极尽夸饰关羽的骄矜,将关羽写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演义中关羽不顾镇守荆州重责、要入川跟马超比武即为一例。据史书记载,关羽只是写信询问马超能力如何而已,演义实在太会写了。
号「万人敌」,声威震天下
和张马黄赵一样,史传中关羽的生平只寥寥数语,不同的是,关羽不像其它四人前半生几乎一片空白。从关羽亡命到涿郡、开始追随刘备,一直到兵败身死,关羽始终稳坐刘备阵营第二把交椅;而且他的声威远播,一直是敌对阵营所忌惮的对象。
观刘备一生,不分兵则已,每分兵必自领一军、关羽领一军,譬如:
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刘备自领小沛;
南遁时,分兵由关羽率领从水路先往江陵进发;
和周瑜联军攻打南郡,别遣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援;
西取益州,由关羽督理荆州。
可见关羽兼具政治及军事上的长才,受刘备所肯定,而倍加信任。
写到这里,不得不插句题外话。小说、漫画为求精采,动辄让大军统帅亲自率军冲杀,即使数万人的战争,胜负也常常只取决于将领的武艺高低。这跟现实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在史册之中,既不像演义满地都是「有万夫莫当之勇」的猛将,也很难找到某将领在战场上亲手格杀某将领的记载。
关羽的武勇却是名符其实的。
历史上,关羽有着「万人敌」的称号,而这称呼最早的记载是出自郭嘉的口中。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刘备寄居曹操其下的时候,郭嘉屡劝曹操除掉刘备,理由是「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而为其死用。。。。。。。」据董昭传,董昭也抱持类似的看法:「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可见关羽的武勇早就被时人所认同了。
刺杀袁绍手下首席猛将颜良于万众之中,更是壮绝勇绝的表现,事见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至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遥控梁陕、陆浑群盗,令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更是关羽事业的颠峰、将其声威推至顶点。
附带一提,关羽刮骨疗毒、血流如注而谈笑自若是史有明载的,只是施术者并非华陀罢了。
个性上的缺失
关羽的能力不容置疑,其忠义之名更是传唱千古,不待赘述。但关羽和多数人一样,在人格上也有他的缺点,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骄矜护前、善待下属却轻视同侪。
常有人说关羽的性情造成荆州失守,未免将事情太过简化了。荆州失守源于许多主客观的因素,绝不只是关羽一个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但关羽的个性所铸下的许多错误确实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是不可讳言的。
举例来说,刘备虽然将荆州交付关羽,但关羽军阶不过荡寇将军、官位不过襄阳太守,单就官阶上和当时领南郡太守的糜芳其实是差不多的。糜芳有将才、有能力,不然刘备不会任命他接替张飞担任南郡太守,之后孙权也不会任糜芳为将出战魏国(演义却写糜芳死于刘备东征,又是小说情节)。能够从徐州就一直追随颠沛流离的刘备,糜芳也不是全无忠义之心,关羽却轻慢他,搞得两人水火不容,终于发生吕蒙袭取荆州、糜芳出降的事情,关羽难辞其咎。
有时不禁要为刘备在荆州的人士布局感到惋惜。刘备能够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要拔擢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能够预知关羽不致于出乱子,却没能料到关羽跟糜芳的失和。。。。。。。明知道关羽不能容人,要交扥荆州给他,为什么不给关羽适当的名位呢?也许是顾忌名义上荆州是跟孙吴借的吧?
历史却是既没有也许,也没有如果的。
在处理和孙吴的外交关系上,关羽也显得太过刚硬了。孙权派人来为他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关羽不答应也就算了,竟然辱骂来使,实在说不过去。
关羽终于因为他的性情而覆亡。
【文摘】真实的三国1[桃花岛上烤鸡翅]
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典名著,无疑首推《三国演义》。它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很早以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认为看过《三国演义》后,对三国历史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实,别小看了这"三分虚",如果这"三分虚"照实写,整个《三国演义》就会大变味儿。
一、关羽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单刀赴会--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
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公与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
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且也有很多和《三国演义》记载不相符的野史,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2、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其它
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孙尚香考证了一些资料,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蒋干中计--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关于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每每跟朋友说起这些"三分虚"的时候,他们都会瞠目结舌,没想到"三分虚"会虚的如此夸张。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历史而改变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归历史,文艺归文艺。我们的借鉴从历史中来,而文化是从文艺中来。
难得好文[煮酒正熟]
难得就难得在作者心态上的平和,只有这样才更有可能做到公允和全面。这种公允和全面表现在许多细节上。
当然也有少数推测流于随意而不够公允,比如说张合大概从未听说过赵云之名。如老萨指出的那样,诸葛一伐时就是拜赵云提督偏师五千、兵出祁山的,其目的是要让曹魏相信该部实乃主力,或者至少是让曹魏看不清究竟是主力还是疑兵。这种情况下拜一无名之将,曹魏方面多半会一眼看透
该部乃疑兵,以诸葛之智,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赵云在曹魏阵营中的名声应该是比之魏延不遑多让的,绝对是排名前三位的(此时关张马黄均已故)。
作者由赵云长板救出甘夫人和后主一节,推出其个人勇武过人,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之所以后世多传关张之勇而不提赵云之勇,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
(1)
关张前期与曹魏、吕布等势力多所交锋且军力大多处于劣势,所以比赵云有更多表现个人武力的机会;赵云前期所帅部队是数量很少的骑兵部队,临阵表现机会有限;
(2)关张比之赵云,性格更张扬
更富感染力,军中鼓动能力和统御能力非赵云可匹,这令关张在其各自所部内都能形成一股精锐突前小部队;两军交锋时,这种前突小部队的箭头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而关张往往会处于箭头之箭头,所以会有很多表现机会。某种程度上关张的勇名也来自其前突部队表现上的优秀。赵云在这方面就比较缺乏表现了,所以勇名不传。
个人感觉,纯比正史中的个人勇武(排除掉前突部队的因素),赵云不下张飞。
武侯祠[风雨梧桐]
武侯祠里面关公是不排在臣子的位置上的,因为后世已经把他称为"关帝"了。武官排位第一名:张飞,文官第一是:赵云。当然赵云不是个文官,但是文官的地位好像一直比武官要高,某些战争年代除外,所以赵云排在文官位置的第一。
我觉得史实也不是特重要,据说陈寿和刘备有隙,故而对蜀国有些偏见。写史书的人都能不掺杂一点个人感情么?
挑两个小错
张合应该是张郃,估计可能是作者的输入法或字库的问题。
演义中的范疆在《三国志》中为范彊(强的异体字)。
我认为提演义时,说范疆或范彊皆无不可,甚至前者更确切。
但既然作者特地为益德正了名,那么在谈论史书的上下文中继续用范疆就不妥了。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php[复制地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