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建设智慧城市,解决“大城市病”
2013-04-27 | 阅:  转:  |  分享 
  
囵军◇…一…呻司司土货滹锺希

建设智慧城市,解决“大城市病’’

_赵赛丽’/冯立名’/李平

(I.中共天津市委城乡规划建设交通工委党校,天津300191;2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局,天津300191)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病日益凸现,人口、医疗、交通、城管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催促城

市管理者尽快探寻出解决之道。智慧城市的特点决定建设智慧城市对解决“大城市病”非常必要。智慧城市建

设的主要目标:(1)为经济转型提供契机;(2)为人民生活品质提供平台;(j)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供抓手。

关键词:大城市病;智慧城市;契机;平台;抓手

中图分类号:F291;F40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6995(2013)0l_0050-03

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

I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与许多经过大规模城市

化运动的国家一样,“大城市病”正在困扰中国。这些

集中爆发的“大城市病”,已经成为众多大城市的“痼

疾”。尽快消除“大城市病”,不仅是城市发展自身的

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在增

强城市载体功能,破解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火城市

病”问题上,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智慧城

市的体系,解决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生态

环境等各类问题;通过更深入的感知和智慧化、更全面

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好的协作和关联应

用,创建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

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用以解

决“大城市病”问题。

1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背景下,综合利

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

化基础,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

行智能处理利用,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

网络,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对城市的资源、

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从

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为政府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

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

区域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其特征包括:

1.1信息网络广泛覆盖

任何一座城市拥有的信息资源都是海量的,为r更

及时全面地获取城市信息,更准确地判断城市状况,智

慧城市的中心系统需要拥有与城市的各类要素交流昕需

信息的能力。智慧城市可通过智慧传感网、智慧控制网

和智慧安全网,实现广泛覆盖的信息感知网络。通过利

用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数据采集技术及时获取物体

的信息,实现全面感知;通过实现更广泛、更快速的各

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连接,把感知到的物体数据信息可

靠、安全、准确地进行传送,实现可靠传递;利用云计

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

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实现智

能处理;利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实现跨

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问的信息协同、共享和互通,实

现智能应用。智慧城市的信息感知网络能覆盖城市的时

间、空问、对象等各个维度,能够采集不同属性、小

形式、不同密度的各类信息,并为智慧城市的信息采集

提供更强大的能力。

1.2信息技术深度互联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的。智慧

城市的信息感知是以多种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如定电

话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工业以太网等。

收稿日期:201212-14

▲作者简介:赵赛丽(1958一),女,天津市人,中共天津市委城乡规划建设交通工委党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科学发展

与资源环境研究。

50NaturalResourceEconomicsofChina2013.O1

建设智慧城市,解决“大城市病”

特别是将互联网的终端从桌面电脑向移动终端延伸,手

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上网的主要方式,大规模提升了互联

网的应用范围。“深度互联”要求多种网络形成有效连

接,实现信息的互通访问和接入设备的互相调度操作,

实现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和立体化,通过多方协作远程操

作,帮助用户从全局的角度实时分析、解决问题,使工

作、任务顺利完成,彻底改变城市管理与运作的方式,

使城管工作上水平。

1.3信息功能服务社会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功能涵盖政务、产业和民生,

涉及数字城管、执法,智能电网、家居、交通,智慧医

疗、环保、农业等诸多领域。在互联互通网络和数据交

换与共享基础上,构建政府、城乡居民、企业的互动为

核心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政府协同办

公、城市协同治理、面向城乡居民的协同式服务、面向

企业的协同式管理的整合式的协同服务系统,为城市管

理与运营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系统、管理服务手

段、创新应用模式,使管理更智能、高效、灵活,更人

性化。通过利用系统现有能力和不断发展完善系统能

力,丰富智慧城市的信息资源,促进社会管理功能整体

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1智慧城市是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

战略选择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在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

业的支撑,有了这些产业,城市才具有经济的可持续性

和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缺乏核

心技术和优势品牌,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资本将会向劳动力更廉价

的国家转移,而我国竞争优势必将逐步丧失。其实我国

城市是拥有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源的,由于没

有形成城市和城市之间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协调联动

能力较差,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手段。通过

技术手段的引入,建立以行业为单位的虚拟和实体的创

新协同机制,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虚拟和实体的协同机

制,整体提升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推动城

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使国家和民众都受益。通过促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这个重要发展契机,带动一大批具

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综合效益

r产ldUStrl3绎['',coB



om四Jtc…urceli■一

好,就业机会多的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综合

竞争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在智慧

城市下催生出一系列如智慧电网、政府、交通、物流、

医疗、银行、社区、家庭、学校、农业、环保、建筑和

跨行业智慧。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它必将促进产业链升

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必将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也必将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对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拉动出口增长堪称是一匹黑

马。相关产业的协调联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新

的增长点。

2.2智慧城市是改变大众生活方式重要载体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化发展进入后工

业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近几十年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带动了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工业化给我国人民带来了

更多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生活社会化、国际化越来越突出,社会分工和网络

化为居民提供了各种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社区安全等

问题。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流动人口日益增加,物流系

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由质检部门和居委会进行管理的

方式难以胜任。这些关系民生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解

决,城市的发展难以和谐。

城市必须实现智慧化管理,建立实时更新的新一

代信息技术的控制和协调系统,与日益复杂的城市实体

系统协调一致,使城市管理在技术操作下良性互动。通

过智能交通、智能家庭、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一系列

的模块搭建,形成智慧城市。通过这个载体,在未来带

来产业发展和生活便利,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出行方

式,达到现代人宜居的目标。

2.3智慧城市是解决社会各类应急事件问题的技术依托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新发展。数字城市是以物

联网、云计算、无线移动等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产物。智慧城市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拥有了物与

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的能力和高

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网络的泛在化、信息数据的

海量处理(云储存、云计算)、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对接

融合,使人一互联网一物之间广泛而深刻地互联互通、

互存互动,使世界方方面面都能够达到更透彻的感知、

更广泛的互联、更深刻的智能。

通过智慧城市的引入,利用所拥有的关键技术手段,

并通过其智能化的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加快判断和决策

2013.O1NaturalResourceEconomicsofChina51

囵学tucy习与圈呻司司土资游锺

的及时性、有效性与准确性,实现不同行业和区域的协同

和应对,做到在第--u~问快速感知和应对我国经济发展过

程中所带来的恶性传染病爆发、恶性犯罪事件的增加、国

际恐怖主义的威胁等突发性事件;也可以通过其“学习”

能力,不断提高处理应急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水平,使应

急预案程序化、智能化。

3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全世界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智慧城市,那么建设智慧

城市要达到什么目的?至少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3.1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契机

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将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

和城市发展转型提供新的支撑点和动力源。智慧城市建

设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

合发展的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结构调

整和整体优化升级,由此形成市场巨大、范围很广、链

条很长的智慧制造产业链,催生一批智慧制造产业。智慧

制造产业的形成,必将解决大城市中聚集的大量知识层

次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材就业,缓解结构性失业状况。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推动经济转型、催生智慧产业

为目标。

3.2为人们生活品质提高提供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它并不仅

仪是要满足人的一般物质需求,而是要满足人求知、求

乐、求富、求安的整体性需求。智慧城市建设要呼应社

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

真正使人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要围绕调动人的主动

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与城市的全面感知互动,

不断提升市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要提高市民在

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增加市民

的幸福感;要立足长远,在更广范围内,发挥智慧城市

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智慧城市的评价标

准也应该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是否满意,生活是

否方便。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应以切实为民的民生服务作

为建设的重点领域,以指导、推进建设具有基础性、创

新性和公共性的民生项目为目标。

3.3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供抓手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全社会性

的任务。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文通

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

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

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

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

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层

(即“城市大脑”)。从而,让整个城市的各部分(包

括政府,市民,企业)能够智慧的协调运转起来。

利用智慧城市这个抓手,按照全方位实时化的

要求,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建

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lL商、

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的经济管理综合平台的建设和整

合,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

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

体系、口岸疫情预警体系等智慧安保系统建设的水,

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进综合电子监察系

统和纪检监察业务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按照权力模块化、制度刚性化、信息公开化、监督动态

化的要求,打造高效、廉洁、法治型的服务政府。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74—79.

(2】李德仁.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J】.中国新

通信,20;1(2o):46.

【3】刘力源.人的发展乃“智慧城市”终极目标【N】.文汇报,

2011—10--31(8).

.[4】刘晓青高校智慧后勤的基本框架及发展方向[J】高校后

勤研究,2o12(4-7.

[5】余少华.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科技日报,201010-o8(12).

BuildingSmarterCitiesandSolvingtheProblemof“BigCityMalaise”

ZHA0Saili.FENGLiming1.L1Ping2

l|.PartySchoolo}UrbanandRuralPlanningandConstructionandTraf~eWorkingCommittee0jTianjinMunicipalPartyCommittee四the

CommunistParty,Tia}7/in300191,China,"2.Tianjin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Exploration,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WiththeaccelerationofChina’Surbanization.“bigcitymalaise”isbecomingmoreandmoreobviousSeriesofproblemssuch

aspopulation,medicaltreatment,transportation,andurbanmanagement,allwithoutexception,urgescitymanagerstoexplorethesolution

assoonaspossible.Thispaperoffersthemajortagetsforsmartercitiesconstruction,theseinclude:providinganopportunitytoeconomic

transformation,deliveryplatformforthequalityoflifeofpeople,aswellasgripsforinnovationsinsocialadministration

Keywords:bigcitymalaise;smartercities;opportunity;platform;grip

52NaturalResourceEconomicsofChina2013.01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