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hzlc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简单快乐课题
2013-07-03 | 阅:  转:  |  分享 
  
简单、快乐、做得到

第一句话是:“简单是一种能力”。

我这里说的“简单”,不是“简陋、贫乏、随便”等等表示“数量少”的意思。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说的是简单的境界。我这里说的简单,是经历过“厚积”而后“薄发”的“简单”,是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找出最本质的东西的“简单”,是从“千头万绪”中找出一个头绪来的“简单”。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这句话。

1、对一个学生来讲,“简单”是一种学习能力。一个学生,写一篇作文,他如果能从一个或几个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这是他的一种写作能力。现在的中考或者高考作文中,经常是给学生一个材料,然后写一篇作文,这叫“材料作文”,或者是根据某一个话题写一篇作文,这叫“话题作文”。如果学生没有将复杂事物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他在写作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跑题。或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信马由缰”,偏离主题。一个学生,解一道数学题,他如果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出一条解题思路,这是他的一种解题能力。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解题,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从已有的条件中,整理出一个思路来。但有时候我只说一句话,他们又恍然大悟。我说的那一句话虽然“简单”,但是起了关键的“灯塔”作用。

2、对于一个教师而言,“简单”是一种教学能力。我认为:如果一个教师在他的领域做不到简单,那么他绝对算不上一个优秀教师。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句话,可能很多教师不爱听。但是,你必须要承认一点,那就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也会更强一些。因为只有教师举重若轻,学生才会举重若轻。所以,在教学上,我们教师得下足功夫对教材“解读”,进行“简单化”处理。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对教材进行“解读”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能力。

在于其他数学同行交流中,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一道题,我都讲了十遍了,学生还是不知道做。那一道题,都已经考过五次了,学生还是做错。因此,就在办公室里埋怨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在课堂上训斥学生“懒惰、颓废”之类的。实际上,教师“冤枉”了学生,这是他自己过分依赖教材教案,没有生成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学能力低下造成的。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体现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提炼能力,是其走上讲台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素质。很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对教材不是“解读”而是“宣读”,教材怎么编我就怎么教,把那些知识从课本上拿来,“原封不动”转赠给学生,这样教师自己倒是“省时省力”,但害苦了学生“费时费力”。还是古人说得精辟:以己之昏昏,能使人之昭昭?学生厌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解读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学得艰难,学习枯燥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像上面的例子,蔡和之所以厌学,不是他懒惰,也不是他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根本的原因是他学习不幸福,他坐在教室里学习从来就没有听懂过,从来没有或者很少享受过学习成功的喜悦。而央视《百家讲坛》的所有魅力都来源于对原作的“解读”。易中天先生是这样解读孙策和周瑜的: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从错综复杂情节中提炼出一条思路来,从千头万绪中整理出一个头绪来。如果不是已经深刻地把握了原著精髓,易中天教授不可能做到这样精辟。央视《百家讲坛》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示范:那就是要使学生不厌学,就必须加强自己“解读”教材的基本功修炼。

3、对于一个班主任而言,“简单”是一种管理能力。教育管理上的“简单”,内在表现为对某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的深刻把握,外在表现为“思维清晰”、“思路明确”、“立场坚定”。

一些班主任,因为教育理念不明了、不清晰、不确定,导致管理思维混乱,管理行为忽左忽右。有一个班主任,在办公室里批评一个学生,结果那名学生借口上厕所溜出了学校。学生家长坐在办公室向学校要人,那位老师没办法,只好请假出去寻人。三天后,才在县城的一家网吧里找到了那名出走的学生。事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就是想“惩罚惩罚”那位班主任。听了这位学生的最后解释,很多教师唏嘘不已。庶几何时,成了学生“惩罚”班主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但我没有“唏嘘”,我在想:这个学生为什么要“惩罚”自己的班主任呢?后来,我经过调查了解,得知这名学生受家庭溺爱,惯出了“任性”的毛病。班主任知道他是一名问题学生,首先采用“表扬”的办法,结果学生以为其软弱,继续“胡作非为”。班主任终于忍无可忍,转而进行严厉打击。学生觉得班主任的“惩罚”让他在同学面前丢失了尊严,是班上很多同学鄙视他的原因。所以怀恨在心,就用出走的办法“惩罚”自己的班主任。

由此可见,教育管理要提高效率,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自己的管理思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么复杂的安保工作,但高志凯先生只用“鱼钩与长矛”五个字就概括了安保的指导思想。奥运会安保部门采纳这个建议,果然一切顺利。“鱼钩与长矛”的安保理念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简单”,才能体现你对一种教育理念最深刻的把握,你的头脑中才会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管理思路,才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摇摆不定。

如果一名班主任不能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管理思路,那么即使他用三百句话也说不清自己的管理思路。在企业界,有一个著名的“一张纸制度”,前宝洁公司总经理理查德先生,特别厌恶那种啰啰嗦嗦的书面报告,他命令自己的员工,写书面报告不要超过一张纸。也许有人会怀疑他们如何仅在一页纸上将问题处理透彻,答案就是,他们努力将精华浓缩到一页。看似简单的一张纸,比那些将重点分布在几十页“纸堆”里的报告要简明有效得多。

第二句话:“快乐是成功之母”。

以前我们一直有一个固定思维:以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一个人老是经历失败,他哪还有信心和毅力去成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

我认为,一个学生的快乐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儿童喜欢“动画片”、“漫画书”、“网络游戏”中找到借鉴。儿童为什么会对动画片、漫画书、网络游戏感兴趣?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动画片、漫画书、网络游戏能给他们带来愉快体验,所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生活在轻松动愉快的氛围之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教学要像动画片、漫画书、网络游戏对儿童充满“诱惑力”,使学生心情放松,感受愉悦。

第二重,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作品,可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出了一道数学题;写了一篇文章,被语文老师拿到班上作为范文诵读;在学校里的某个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在自己作品之中的人,他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兴趣很高,对成功满怀期待。“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作”,并且及时确认他们的“作品”。我在班级管理中,坚持指导学生写“班级人物传”,并且还给每一个学生都“提炼”一个绰号,教育意图就是想确认学生的“作品”,像“校园诗人刘浩”、“数学天才小超”,“钢琴王子”欧阳兴,等等,事实证明,他们在我的激励下,一个个都非常努力。

第三重,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

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弃很多身外的东西,做到像蚂蚁一样百折不回。即使奋斗的过程很苦很累,他也会以苦为乐。我们班的刘浩,喜欢写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学习再紧张,他也能“忙里偷闲”写几行诗。而谢丽娟,为了省下钱买书,每天上学放学不乘车,步行七八里路程,从不叫苦叫累。而廖金龙,伤风感冒,左手挂着点滴,右手忙着做数学试题,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母亲心疼他,叫他停下来,他还不愿意。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他们会这样“顽强拼搏”吗?“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引导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第三句话:“做得到才能做得到”。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点拗口。第一个“做得到”是指事情的难易程度,即学生现有的能力能够做好这件事情,第二个“做得到”是指完成某件事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件事情,只有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学生为什么厌学?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厌学,是因为学生“胸无大志”、“好逸恶劳”造成的。显然这是一种“教师思维”,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是教师用一种“管理眼光”看到的“表面现象”。其实你只要仔细想一想:那些厌学的学生,他们上网的时候,怎么不“好逸恶劳”?不吃饭,不睡觉,“三天三夜不下火线”,这是“恶劳”吗?明明就是“爱劳”嘛!如果我们用一种“教育研究”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一看自己的课堂,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厌学?教室里为什么会产生“问题学生”,你一定会找出很多原因。我与“问题学生”打交道这么多年,发现很多“问题学生”厌学,其实是我们老师“冤枉”了他们,他们并不是“有力不施”,确确实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不同。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帝在为一个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其打开另一扇窗。学生感到郁闷和沮丧的是,自己本来“数理逻辑智能”存在缺陷,但老师和家长却偏偏硬逼着自己去提高数学成绩,还经常拿某个数学天才的成绩来进行“对比”,明明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家长和老师还是不满意,一味批评你“不肯努力”,你说学生会不会对数学心生厌倦?

让学生做“做得到”的事情,这是我的基本教育理念。我相信,你也会只对自己“做得到”的事情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做起来“得心应手”的事情,你会越做越有信心,越做越有兴趣,最后甚至还有可能提升到“理想”的高度。所以,为了让学生“做得到”,教师的“简单”就很必要,学生的“快乐”很重要。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学生,一个老师教数学成绩不好,换一个数学教师,成绩就好些。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肯定有这样两个因素:

第一,学生能“听得懂”,第二,他感受到了“快乐”。不管他是快乐的哪一重境界。





献花(0)
+1
(本文系hzlc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