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金融扶贫的“铜仁模式”
2014-01-08 | 阅:  转:  |  分享 
  
金融扶贫的“铜仁模式”



2013年11月08日来源:新民网

加快优势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重点发展了茶叶、畜牧、中药材、食用菌和乡村旅游等5大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该行对7个区县授信资金达到30亿元,发放贷款9.6亿元。

多机制保资金安全

如何既保证贷款落地、资金安全,又力促产业取得实效、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找到政府、银行与借款人三方之间的利益纽带与风险防范机制。

最强大和紧密的利益纽带是贷款贴息。据悉,农户在其它金融机构贷款授信额度低、利率较高,而国开行实施的金融扶贫贷款,群众最高可贷30万元,合作社能贷100万元,中小企业可贷300至500万元,年利率在6%至6.4%之间,比其它商业银行低3%至4%。此外,政府贴息后,借款人支付的实际利率约在1%至3%之间。

铜仁市各区县纷纷搭建了担保、融资、管理、公示等四大平台,并在项目区成立乡村信用协会,确保项目高效运行和资金安全。

“四台一会”机制的运行方式为:依托或组建国有投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让该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履行相关权利和义务;地方财政资金按照比例注入担保金,对产业开发项目和贷款实施担保;相关部门成立一级和二级管理平台,负责贷款的运作及发展产业;建立项目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对借款人进行审核公示,加强对他们的相互约束。

在“四台一会”制的大框架内,各地根据实际细化和固化了贷款操作流程。同时,配套建立了贷款管理和发放办法等。

此外,各地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石阡县实行级次风险管理,用三级风险防范化解贷款风险。根据贷款用途,统一设计贷款以物放贷比例,保证贷款按规定用途使用,让担保公司提供100%的连带责任担保。

各地还同步建立了贷款业务止损机制。实行信誉奖惩,对诚信借款人,推行续贷或增贷;对逾期贷款计入不良记录名单,直至终止贷款、强制收回;引入农业保障机制,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相应损失。

“小引子”撬动大资本

印江县燕子岩村村民田茂易曾被当地人视为“站不起来”的失败者。2011年,他种植了50万棒夏菇,菇场还没收割便被洪水冲毁,损失了120万元。去年,田茂易在该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想大干一场,但苦于资金无着。这时,恰逢该县实施开发性金融扶贫项目,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村民看到田茂易发财了,有56户人家拟贷款420万元跟着他在明年种菇。

仅印江就通过600万元的贴息,撬动了国开行1.2亿元贷款,取得了放大20倍的放大效应。这较好了助推了茶叶、食用菌、蛋鸡产业发展:新建了1万亩茶园,组建了2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发展2800万棒食用菌,养80万羽殖绿壳蛋鸡。据估计,产值将达到5.3亿元,带动近1.7万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900元。今年,该县又获国开行授信2.7亿元,目前正在开展贷款发放的前期工作。

在江口县,1.2亿元的扶贫贷款开创了大扶贫局面,共整合部门资金3.5亿元、激活了13亿元的民间资本,促进了茶产业、乡村旅游、萝卜猪产业的发展。

在石阡县,1.4亿元的金融扶贫贷款成为了千家万户茶农和全县茶产业的“及时雨”。新华茶叶合作社在得到500万元贷款支持后,新增茶园面积2100亩,亩均增收2400元。村民依靠茶产业脱贫致富。

去年以来,项目区在9.6亿元金融扶贫贷款的支持下,惠及了32家中小企业、4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了3.3万农户12.9万人增收致富。该市茶园面积增至103万亩,居全省第二;新增中药材面积19.6万亩;发展1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了两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136家农家乐、乡村旅馆,带动近5000人就业。



献花(0)
+1
(本文系战小学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