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破解向量难题挖掘潜在信息
2014-01-30 | 阅:  转:  |  分享 
  
高中版

2013年5月

题目(我校2013届高三12月数学检测理15)已知P

是△ABC内一点,且A

P

P=

1

3

A

P

B+

7

18

A

P

C,△PBC的面积是

2015,则△PAB的面积是______.

一、题目特征及破解基本思路

本题是以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为载体,向量背景下

求解三角形面积的问题,是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试题,既考查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运算,也考查平面几何知

识,同时考查向量知识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运用.虽然只

是一个小小的填空题,但题目立意新,呈现独特,内容丰

富,内涵深刻,能力要求高.本次测试中学生对该题的解

答“全军覆灭”.困难在哪里?调查得知,横亘在众多学生

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是找不到题目中向量条件与

解题目标间的关系(入手困难).

从何处着手破解呢?在解题过程中,“聪明的人从结

果开始”,这是数学大师波利亚对我们的启发,即充分重

视目标的导向作用,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展开思维是很有

必要的.本题目标是求三角形的面积,从几何图形特征入

手,观察图形(图1),△ABC内一点P将△ABC分成了三个

三角形,已知面积的△PBC、待求面积的△PAB以及

△PAC分别与△ABC共底边于BC、AB和AC,由平面几何

知识,知道每组共底边的三角形的面积(记S

△ABC

=S,S

△BPC

=

S

1

,S

△APC

=S

2

,S

△APB

=S

3

,以下同)之比等于共同底边上对应

高的比(或相似比),因此,求出这里的“比”值,就能根据

已知条件求出△ABC的面积或得出几个三角形面积的关

系,问题便迎刃而解.那么,又如何求得这里的“比”值呢?

根据共线向量成比例性质,高的比可以看成某两共线向

量的模之比,结合本题条件中给出的向量式及图形特征,

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和性质可找出相关数量关系求得

“比”值.注意到向量条件表示形式的灵活多样,不同表示

形式关联着不同的数学内容、运算形式及思维策略,因

此,对向量式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及合理转换利用,把内

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思考,把方法与概念转化配合起来推

进,能获得宽广的解题思路,多途径求解本题.

二、破解方法探析

1.在条件A

P

P=

1

3

A

P

B+

7

18

A

P

C形式下的探析

探析一:恰当切入,发力“三点共线”向量式,一举突破

适时运用三点共线向量式求解与三点共线相关的问

题,思维起点低,思路直接,可有效避免向量回路法的烦

琐运算,本题三点共线特征明显,由此切入,击中要害,能

使问题求解一举突破.

如图1,延长AP交BC于D,由

平面几何知识,得

S

1

S

=

P

P

D

A

P

D

.

由A、P、D三点共线,知

A

P

D=uA

P

P=

1

3

uA

P

B+

7

18

uA

P

C(u∈R).①

由B、D、C三点共线,可得

A

P

D=λA

P

B+(1-λ)A

P

C(λ∈R).②

联立①和②,有

λ=

1

3

u,

1-λ=

7

18

u





























解得

λ=

6

13



u=

18

13





























则A

P

D=uA

P

P=

18

13

A

P

P,P

P

D=A

P

D-A

P

P=

5

13

A

P

P,那么

P

P

D

A

P

D

=

5

18

,于是S=

18

5

S

1

.

仿上,延长BP、CP分别交AC、AB边于E、F(如图1),计算可

得:

P

P

E

B

P

E

=

1

3



P

P

F

C

P

F

=

7

18

,所以

S

2

S

=

P

P

E

B

P

E

=

1

3



S

3

S

=

P

P

F

C

P

F

=

7

18

,则S

3

=

7

18

S=

7

18

×

18

5

S

1

=

7

5

S

1

=2821,故应填2821.

探析二:简化条件形式,向量“基本定理”助力,一气

呵成

对已知条件中的数学对象作出简化处理就等于给题

目“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从而降低问题的抽象度与复

杂性,让题目求解更容易,一气呵成.

延长AP交BC于D,延长CP交AB于G(如图2),得关系

DCB

A

EF



图1

破解向量难题挖掘潜在信息

筅重庆市梁平实验中学蒋明建

教学

参谋

解法探究

73

高中版

2013年5月



S

1

S

=

P



D

A



D



S

3

S

=

P



G

C



G

.作平行

四边形AEPF,则已知条件简化为

A



P=A



E+A



F,易知

A



E

=

1

3

A



B



A



F

=

7

18

A



C

,且

P



G

C



G

=

A



F

A



C

=

7

18

,所以S

3

=

7

18

S.仿上

可得:

S

1

S

=

P



D

A



D

=

5

18

,则S

3

=

7

18

S=

7

5

S

1

=2821.

探析三:实施巧妙构造,向量“投影”作伴,困难问题

常规化,一招取胜

一道难题,难就难在好像还

缺点什么,一旦给题目有效添设

点“已知假设”,由此揭示问题的

实质,求解将变得顺利,一招取

胜.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通过直

觉观察、联想,构造出一个中介性辅助元素单位向量e(e⊥

B



C)(如图3),那么B



P、B



A在单位向量e的方向上的投影长



e·B



P



e·B



A

分别是△PBC与△ABC的公共底边

BC上的高,于是,可直接运用面积公式S=

1

2

×底×高求解.

S=

1

2

B



Ce·B



A

=

1

2

B



C

e

B



Acos〈e,B



A〉

=

1

2

B



C

×

B



A

sin∠ABC;

S

1

=

1

2

B



Ce·B



P

=

1

2

B



C



5

18

B



A+

7

18

B



C

∠∠摇

=

1

2

B



C



5

18

B



A

=

1

2

B



C

5

18

B



A

摇cos〈e,B



A〉

=

5

18

1

2

B



C



B



A

摇sin∠AB

∠∠

C

=

5

18

S.

设i为与向量A



B垂直的单位向量,同样可推得S

3

=

7

18

S=2821.

2.在条件A



P=

1

3

A



B+

7

18

A



C的等价形式5P



A+6P



B+

7P



C=0下的探析

探析四:化归转化,牵手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变柳

暗为花明,一锤定音

转换是数学解题中灵活运用条件的常见手段,是实

施数学方法技巧的有效途径,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在分

析条件的属性和形式的基础上,将条件进行转换利用的

过程.5P



A+6P



B+7P



C=0是我们熟知的与三角形的“心”有

密切联系的向量模式,有重要性质“若P是△ABC的重心,

则P



A+P



B+P



C=0,且S

1

=S

2

=S

3

=

1

3

S”.借助此熟悉模式解题,

体现熟悉化原则,思维定势正迁

移,直截了当,一锤定音.

令PA



′=5P



A,PB



′=6P



B,PC



′=

7P



C(如图4),于是PA



′+PB



′+PC



′=

0,P就是△A′B′C′的重心,S

△PA′B′

=

S

△PA′C′

=S

△PB′C′

=

1

3

S

△A′B′C′

.根据已知条件,得:

S

1

=

1

2

P



BP



C

sin∠BPC

=

1

2

1

6

PB





1

7

PC





sin∠BPC

=

1

42

1

2

PB







PC





摇sin∠BP

∠∠

C

=

1

42

S

△B′PC′

.

所以S

△B′PC′

=7×6S

1

=42S

1

.

同理可得:S

△A′PB′

=5×6S

3

=30S

3

.

则S

3

=

42

30

S

1

=2821.

3.在向量坐标形式下的探析

探析五:向量坐标搭桥,给力零向量,别样的风韵,格

外的精巧

平面向量本身具有“数”“形”二重性,其运算既有几

何运算又有代数运算.利用向量的坐标形式,是解决向量

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相比较而言,向量的几何运算往往

比较困难,向量的代数运算简便快捷,更易让人接受,更

具魅力.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5),设点A、B、C、P的纵坐标分别

为y

A

、y

B

、y

C

、y

P

,则

S

△PBC

S

△ABC

=

y

P

y

A

.因

为5P



A+6P



B+7P



C=0,所以向量

等式左边的纵(横)坐标都为0,则

5(y

A

-y

P

)+6(y

B

-y

P

)+7(y

C

-y

P

)=0,得y

A

=

18

5

y

P

,于是

S

1

S

=

5

18



即S

1

=

5

18

S.同理可得S

2

=

6

18

S,S

3

=

7

18

S,所以S

1

∶S

2

∶S

3

=5∶6∶7,从

DCB

A

E

F



图2



DCB

A

E

F



图3

e

C

B

A



图4

A′

B′C′

CB

A



图5

x

y

解法探究

教学

参谋

74

高中版

2013年5月

而得S

3

=2821.

解题需要不断追求简单!坐标法是我们解决这类问

题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本题巧妙运用零向量的纵坐

标为0,让解答别有风韵,格外精巧.

探析六:面积、数量积公式联姻,别样的风貌,一样的

经典

在△ABC中,由我们熟知的公式S=

1

2

A

C

BA

C

C

·

sin∠BAC与cos∠BAC=

A

C

B·A

C

C

A

C

BA

C

C

,可推得△ABC的另一

个面积公式S=

1

2



A

C

BA

C

C



2

-(A

C

B·A

C

C)

2





.若A

C

B=(x

1



y

1

),A

C

C=(x

2

,y

2

),则可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向量坐标

式:S=

1

2

x

1

y

2

-x

2

y

1

.如图5,设C(a,0)、A(b,c)、P(x,y),

则A

C

B=(-b,-c),A

C

C=(a-b,-c),由已知条件,得B

C

P=

5

18

B

C

A+

7

18

B

C

C=

7

18

a+

5

18

b,

5

18

姨姨

c

.又B

C

P=(x,y),于是x=

7

18

a+

5

18

b,y=

5

18

c.P

C

A=(b-x,c-y),P

C

C=(a-x,-y).由以上公式

S=

1

2

x

1

y

2

-x

2

y

1

,可得S=

1

2

ac;S

1

=

1

2

y(a-x)+xy=

5

18

×

1

2

ac;S

3

=

1

2

x(c-y)-y(b-x)=

7

18

×

1

2

ac;S

2

=

1

2

-y(b-x)-(a-x)(c-y)=

1

2

cx+(a-b)y-ac=

1

3

×

1

2

ac.

所以S

1

∶S

2

∶S

3

=5∶6∶7,从而得S

3

=2821.

探析六较探析五似乎只是走了更多的弯路,但公式

有机重组,推陈出新,能体现思维的创造性,而且有时走

走这样的弯路也有别样的风景,往往能为我们新的探索、

新的发现带来新契机.

探析七:联想迁移,借力“行列式”,别样的风味,一样

的精美

广泛地联想迁移能激发灵感,开发智慧,获得创造性

的解法.探析六中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向量坐标式,让我们

联想到高等数学中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行列式形式.借力

“行列式”,初等数学问题高等解法,架起了初、高等数学

知识的桥梁,平添一道靓丽风景.

设B(0,0)、C(a,0)、A(b,c)、P(x,y)(如图5).由条

件A

C

P=

1

3

A

C

B+

7

18

A

C

C,可得:x=

7

18

a+

5

18

b,y=

5

18

c,于是,S=

1

2

001

a01

bc1

=

1

2

ac,S

1

=

1

2

001

a01

xy1

=

1

2

ay=

5

18

×

1

2

ac=

5

18

S,S

3

=

1

2

001

bc1

xy1

=

1

2

by-xc=

7

18

×

1

2

ac=

7

18

S,从而可求得结果S

3

=2821.

利用联想迁移策略,转换思维角度,广泛联想,将初

等数学问题深入拓展到高等数学范围,能起到创新的示

范作用.

三、拓展延伸,扩大解题成果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

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

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不仅

要懂得如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懂得如何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题后要思考对题目进行演变拓展,特殊

推广到一般等.通过拓展延伸找到不同知识板块间的相

关性,形成知识链条,拓宽视野,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

神.

1.特殊推广到一般,挖掘潜在结论

在探析1中我们看到

S

1

S

=

P

C

D

A

C

D

=

5

18



S

2

S

=

P

C

E

B

C

E

=

1

3



S

3

S

=

P

C

F

C

C

F

=

7

18

.所以,题目条件A

C

P=

1

3

A

C

B+

7

18

A

C

C实际就是

A

C

P=

S

2

S

A

C

B+

S

3

S

A

C

C,于是可得一般化结论:

命题1:P是△ABC内的一点,则A

C

P=

S

2

S

A

C

B+

S

3

S

A

C

C,

B

C

P=

S

1

S

B

C

A+

S

3

S

B

C

C,C

C

P=

S

1

S

C

C

A+

S

2

S

C

C

B.

(若熟悉此结论,求解本题目将变得异常容易)

在以上各种探析中都得到S

1

∶S

2

∶S

3

=5∶6∶7,从已知向量

等式的系数比和三角形的面积比,结合几何图形,我们发

现有如下关系:△PBC、△PAC、△PAB分别是向量P

C

A、

P

C

B、P

C

C所对的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恰好等

于向量等式5P

C

A+6P

C

B+7P

C

C=0中这三个向量的系数之比,

由特殊到一般可归纳出如下结论:

教学

参谋

解法探究

75

高中版

2013年5月

命题2:P是△ABC内的一点,若λ

1

P

P

A+λ

2

P

P

B+λ

3

P

P

C=0,

则S

1

∶S

2

∶S

3



1

∶λ

2

∶λ

3

(若将条件转化为A

P

P=λA

P

B+μA

P

C形式,

则S

1

∶S

2

∶S

3

=λ+μ-1∶λ∶μ).

如图6,过点P分别作直线

DE∥AB,FG∥AC,HI∥BC,D、E、

F、G、H、I分别是所作直线与

△ABC各边的交点,那么在平行

四边形ADPF中,有A

P

P=A

P

F+A

P

D.又

A

P

P=

1

3

A

P

B+

7

18

A

P

C,所以A

P

F=

1

3

A

P

B,A

P

D=

7

18

A

P

C.根据平面

几何知识,由

A

P

D

A

P

C

=

7

18

,推得

C

P

D

C

P

A

=

D

P

E

A

P

B

=

11

18

,发现

D

P

E=

5+6

5+6+7

A

P

B的系数中的数5、6、7恰好是条件式5P

P

A+

6P

P

B+7P

P

C=0中的系数;同理可得F

P

G=

5+7

5+6+7

A

P

C;H

P

I=

6+7

5+6+7

B

P

C;并且

D

P

E

A

P

B

+

F

P

G

A

P

C

+

H

P

I

B

P

C

=2.由此推广可得

如下一般结论:

命题3:△ABC内的任一点P满足:λ

1

P

P

A+λ

2

P

P

B+λ

3

P

P

C=

0,过点P分别作平行于△ABC的三边AB、AC、BC的直线

DE、FG、HI,且与各边的交点分别为D、E、F、G、H、I(如图

6),则:

(1)D

P

E=

λ

1



2

λ

1



2



3

A

P

B,F

P

G=

λ

1



3

λ

1



2



3

A

P

C,H

P

I=

λ

2



3

λ

1



2



3

B

P

C;

(2)

D

P

E

A

P

B

+

F

P

G

A

P

C

+

H

P

I

B

P

C

=2.

命题1、2、3的证明可仿前面有关解答探析,将解答中

的具体数值代换为这里的字母λ

1

、λ

2

、λ

3

即可得证,证明

略.特别地,当点P是△ABC的重心,即λ

1



2



3

时,又有如

下结论:

命题4:P是△ABC内的一点,若A

P

P=λA

P

B+μA

P

C,当λ=

μ=

1

3

时,A

P

P

2

+B

P

P

2

+C

P

P

2

最小.

证明:A

P

P

2

+B

P

P

2

+C

P

P

2

=A

P

P

2

+(A

P

P-A

P

B)

2

+(A

P

P-A

P

C)

2

=

3

A

P

P-

A

P

B+A

P

C

3

33

2

+

2(A

P

B

2

+A

P

C

2



3



2A

P

B·A

P

C

3

.

因为

2(A

P

B

2

+A

P

C

2



3



2A

P

B·A

P

C

3

是常数,所以当A

P

P=

A

P

B+A

P

C

3

(点P是△ABC的重心),即λ=μ=

1

3

时,A

P

P

2

+B

P

P

2

+

C

P

P

2

最小.

2.思维冲浪,类比拓展延伸

“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波利亚).将命题2进行降维

类比,将二维降到一维,三角形类比线段,面积类比长度;

或者将二维升到三维,三角形类比空间四面体,面积类比

体积,分别可得如下一般结论:

命题5:已知P是线段AB内一点,且满足λ

1

P

P

A+λ

2

P

P

B=

0,则

P

P

B



P

P

A



1

∶λ

2

.

命题6:已知P是空间四面体

A-BCD(如图7)内一点,且满足

λ

1

P

P

A+λ

2

P

P

B+λ

3

P

P

C+λ

4

P

P

D=0,则

V

P-BCD

∶V

P-ACD

∶V

P-ABD

∶V

P-ABC



1

∶λ

2

∶λ

3

∶λ

4

.

限于篇幅,略去命题5、6的证

明,留给读者完成.同时,对于点P是△ABC的其他“心”;

点P在△ABC外;△ABC改换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等,情况又怎样呢?还有广阔的思考与探索空间.

解题过程中常常换一个角度试试,这可以克服思维

定势的消极影响,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能让问题解决

从无策走向有策,从笨拙走向灵活,使解题之路希望不

断,创新不断,惊喜不断!通过对本题多角度、全方位、深

层次地思考与探索,以不同知识内容为切入点,探索出不

同的解决方案,能开拓思路,沟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

法优劣,提高解题效率,积累解题活动经验,深化思维活

动;通过将题目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类比拓广延伸,挖掘

潜在的一般结论,使得内容更具有广泛性和拓展空间,深

刻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让我们的思维在发散性、广阔性、

求异性、创造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

锻炼和发展,优化思维品质,开发解题智慧,提高了我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我

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生书.一道向量问题的解法、引申与拓展[J].数

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2(4).

2.岳建良.一道全国高中联赛向量题推广的新视角[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3.蒋海瓯.例谈立体几何问题的破解方法[J].中学数

学教学参考,2012(7).■

CB

A



图6

H

D

E

F

I

G

C

B

A



图7

D

解法探究

教学

参谋

76

献花(0)
+1
(本文系ChenYim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