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遇见潭门
2014-04-10 | 阅:  转:  |  分享 
  
遇见潭门



雨,下了一夜

我,又梦见了亲人

人生短暂啊

就像山上过路鸟

思念漫长啊

就像海里漂泊的船

我的家乡,我的天堂

想着,想着,就要掉眼泪

这是我听过的一首海南当地民歌,凄怨婉转的琼腔总会令我脑海里浮现出海上长年漂泊渔船海里拼搏谋生的景象,歌词简短朴实,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恰如这一座岁月厚重的小镇——潭门。

2014年3月29日,我和海洋兴趣小组的几名同学及老师一行作为先遣队伍到达潭门镇,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潭门考察之行。驾车从三亚到琼海潭门,历时三个多小时,一路风光秀美,一路谈笑风生,我们到达潭门时已经是中午时分,至此,我们海洋兴趣小组的潭门行正式拉开帷幕。

我们的第一站,是潭门码头。

那天码头的风很大,头顶的太阳也很烈,码头的地上晒着超大片的小海参,黑乎乎的,欣奇的我使劲闻着风里带着的这股海鲜味。一艘艘出港归来的渔船停靠在这里卸货补给,船上满是捕捞回来的海珍异贝,船长和买主就地议价,捕捞的货品主要以砗磲贝为主,大大小小的白色晶莹如玉的贝壳堆满了甲板的各个角落,有的砗磲已经被明码标上价格,其中引起我注意的一对巨型砗磲上挂着一块简陋的纸板,上面的字体潦草,大概写着:东沙样本壳,价值五万元。甲板上除了砗磲之外,还有海树以及各种颜色形态的珊瑚,它们有的被船员刚刚从船货舱里搬出,还散发着海腥味,招来许多蝇虫。

沿着码头逗留观察着这些船底斑驳的货船,有大有小,有铁也有木的,我们不时走进船舱参观,船员的住宿场地很简陋,没有床垫,只有几个床板外加几张草席,床头堆满了各种捕捞器械,一只碗口大小的罗盘放在桌子中央。船上的生火做饭用具一应俱全,被灶火熏的乌漆漆的,几位船员蹲在船尾的船板沿上吃中饭,因为船上有冰箱,所以船员可以吃到自带储存的蔬菜,也可以吃到即时捕捞的海鲜。“哪里有钱赚去哪里呗!”一位船员向我说到,他们大概一年出海两三次,每次在海上待三四个月,捕捞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西沙和中沙,南沙也去,他们每次捕捞的对象以海珍异贝为主,由于海鲜不耐储存,不适宜远海作业,所以只捕捞少量的鱼虾供船上日常消费。

岁月在船员黝黑的脸上沉淀,似乎逝去了很多东西,但唯一不变的是那股纯地道的海南口音和眼中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那一份乐观。一艘艘货船,就像是个一个个的小圈子,依靠团结分工与协作,用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捕捞技艺,似乎只要勤劳,在这个圈子里就可以收获,亦可以继续生活。

从码头回来,为了寻个地方吃中饭,于是乎我们驱车来到一家声名远播的海鲜店——海恋园。这家海鲜店生意很红火,宾客络绎不绝,人头攒动,地方不算小也不算大,上下两层,楼上有单间,底层是大厅,厨房在大厅里屋,公开透明,连同走道里养殖玻璃池内的丰富海产品一样,可以供顾客参观,很自信。店内的餐桌摆放很是紧凑,几乎所有可利用的地方都被放上了大圆桌子,每张大圆桌子四周都围坐着慕名而来的食客,桌子中央支一口电炉,放上平锅,锅里是清澈的汤料,炉子旁摆放着一大盘刚刚洗净卸好的海鲜,有蟹、鱿鱼、蛤蜊贝,还有活蹦乱跳的基围虾,海鲜旁边有一小盘剁好的蒜末和红椒,里面点缀着几枚小青柠,煞是好看,当然生抽、醋之类的调味品是必不可少的了。我们好不容易在二楼寻个位子坐下,点了海鲜和一些时令蔬菜,吃得很舒服,一方面是因为这一番美味可口的饭菜着实比三亚划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边吃边和隔壁桌的本地大姐聊上了天,而且聊得相当投机,我们喊她“莫大姐”,从大姐口中得知了她是一个地道的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在海口工作,但几乎每周都会回家,她很爱潭门。当然我们也从大姐口中得知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潭门信息,涉及教育、经济、文化方方面面,“三沙都是我们的,哈哈。”大姐的淳朴令我们印象深刻。

从海恋园出来,我们按照事先预定的路线,准备去此次潭门的第二站——草塘村。在出发之前,我们在顺道在一家名为“得宝·贝艺坊”的砗磲工艺品店里问路,店家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人很真诚,她不光告诉了我们草塘村的路线,还接受了我们的简短采访,采访中欣然得知她就住在草塘村,以她对草塘村的了解,使我们忽然觉得本次的草塘村之行绝对是一个收获的历程。

草塘村,是潭门东部临海的一个小村庄,和其它村子一样,村里农田面积狭小且贫瘠,耕作空间不足,所以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出远海潜水捕捞名贵海产品为生但这里和其它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里住着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潭门老船长为了生存,各自带上船员,相邀出海,驾驶着帆船随风南下,他们的相聚,或是在浩瀚南海之上,或是避风礁石周围,或者是无人小岛之上他们去西沙、南沙全凭经验:抬头看星象,低头看海况,再看看海水颜色,以此识别洋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更是称他们为“中国海洋文明的最后一抹光辉”。眼前这些帆船时代的最后一批英雄手搭着手,这样的相聚,对这些相距不远的老人来说,实属难得我们和这些已年过古稀的老人们聊天听着他们回忆着过往的峥嵘岁月说到动情处泪眼婆娑此情此景唏嘘不已“你看,那边的船出海了今天的风,出海不错啊。”岁的杨庆富指着远处海边南边的一艘大船对风向的把握依然还是那么精准,这是帆船时代留给他的习惯看天气,辨风向,几乎是下意识的。夕阳在海面上播撒着最后的霞光而眼前的这批老英雄们,正是帆船时代的末代船长,他们看似普通,但沧桑的脸上,难掩闪耀着的海洋文明的光芒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尽是他们历经艰辛与万险书写出来的人生豪迈。禹润雕刻厂人,在他们当中我看见了海洋文明可贵的核心精神:敢冒险;敢向陌生领域前进;敢移民;敢同陌生国度的人做贸易;敢冲破束缚,追求自由











































献花(0)
+1
(本文系海洋兴趣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