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e60e60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健康管理公开课4
2015-02-23 | 阅:  转:  |  分享 
  
心态管理



做情绪的主人



一、情绪对健康影响最大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很大。对于健康来说,保持良好的情绪比什么都重要。

情绪是人对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现代医学认为,情绪反应中枢在下丘脑,这一部位具有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影响情绪反应和控制生物节律等功能。情绪反应能直接影响人体生理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宏观调控系统。

自主神经调控内脏和血管,情绪的剧烈波动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内脏、血管的功能失常。不同的情绪会促使内分泌系统分泌不同的激素:良好的情绪能分泌有益的激素,促进健康;不良的情绪会分泌有害的激素,损害健康。良好的情绪使免疫功能在高水平上运行;不良情绪则使免疫功能受到压抑。

西方还有一个“感情应力学说”的理论。“感情应力学说”认为,不良情绪的慢性积累,是引发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外界刺激日积月累形成潜在的“能量”,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使人体消化、血液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失调,形成严重的社会心理疾病,或者使原有的疾病加重,甚至恶化。他们主张:一方面要减少不良情绪的慢性积累;另方面要注意及时宣泄,不让刺激的“能量”超过人体的承受限度。

二、学会调控情绪

情绪带有自发性,是潜意识程序的反应;但又具有可控性,通过自觉意识,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情绪施加影响。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做情绪的主人,既要通过自觉意识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损害健康,还要通过自觉意识引导情绪为促进健康服务。

首先要认识到情绪剧烈波动的危害性和做情绪主人的必要性。凡事要冷静对待,心态坦然、豁达乐观,看得透、想着开,进得去、出得来,在任何时候都要使理智控制情绪,而不可钻在牛角尖,让情绪象脱缰野马那样放任不羁。力避情绪上产生大的波动。

其次,要清心寡欲,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情绪的产生与人类的需求密切相关。满足了需要,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会焦虑;妨碍需要的获得时,就会产生愤怒。烦恼来自名利和欲望。情绪要稳定,清心寡欲是关键。清心寡欲,特别是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强求,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就会大大减轻,就有可能逐步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不良精神刺激袭来时,保持情绪的基本稳定。

再次、要注意情绪锻炼。造就强壮的体格,需要锻炼;确立稳定的良好情绪,也需要锻炼。俗话说:“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忿懑要克制,怨恨要消除,及时制怒;过喜时要收敛、抑制,切莫喜不自禁、乐不可支;悲伤时要转移、宣泄;忧愁时要释放、自解;思虑时要分散、消遣;惊慌时要镇静、沉着等。情绪是潜意识中既有程序对外界刺激的表达。以良好稳定情绪为标的,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倾向,经过长期锻炼,在潜意识中形成稳定情绪的良性程序,这就是从自觉到自然的过程。

三、情绪要稳定

情绪稳定,要求:遇喜不狂,遇悲节哀,尽量避免情绪剧烈起伏。

(1)遇喜不狂轻松愉快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是健康长寿的心理营养素。但须乐而有度,常乐而不极乐,防止乐极生悲。因为狂欢极乐,大脑兴奋过度,体内平衡失调,会引发多种疾病。“抽中大奖,精神失常”和“杠头开花,引发脑出血”就是"狂喜”引发的疾病。所以,凡遇“喜出望外”之事,也要悠然处之,乐而有度。

(2)遇悲节哀遇到不愉快的事,要悲怒有节,及时用自己的意志,调整好心态。做到临悲而不过伤,遇愁而不忧郁,逢怒而不盛怒,尽量使情绪的波动控制在自己承受力的范围内。

(3)防止发怒不管什么原因的生气,对健康和养身都是极为不利的。发怒、生气是养身的大忌。防止发怒的最好办法是加强修养,从而做到“心火自灭”。老年人学会制怒,遇事不怒,就等于掌握了养身之法宝。

四、学会放松学会笑

心理应激产生紧张,长期心理紧张是心因性疾病的重要根源。要学会及时放松,防止持续紧张损害健康。

笑会使人轻松。有人综合笑有十大功能:(1)笑能锻炼呼吸肌;(2)笑能产生有益的激素;(3)笑能助消化;(4)笑能按摩肝脏;(5)笑能对胆管进行清扫;(6)笑能消除心脏疲劳;(7)笑能治偏头痛;(8)笑能促进睡眠;(9)笑能缓解风湿病人的痛苦;(10)笑能防病抗衰老。



心理调节



由于心理应激超过承受力水平而引发的心理失衡,早期往往表现为心理亚健康状态,进一步发展则有可能形成神经症、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心理失衡也要重在预防,早期发现,及时调适,使之恢复平衡。

心理调节手段有“无意识调节”和“有意识调节”两种。“无意识调节”即心理自稳机制,是不自觉的自发的心理调节。“有意识调节”是理智的、自觉的、主动的心理调节。

有意识调节很重要,理智的调节,可以完善无意识调节的不足,趋利避害。

有意识心理调节的方法,常用的有疏泄法、转移法、理喻法、中和法、比下法和宽容法等。

一、疏泄法

根据“感情应力学说”,心理上“感情势能”的潜在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或加重疾病。因此,如当你遇到不顺心和烦恼的事后,不要把痛苦埋藏在心底,要及时地宣泄心理压力,防止“感情势能”的积累,使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与人体承受能力保持平衡。

疏泄法主要是心态失衡者把心中的苦闷或思想矛盾,用科学的方法倾诉出来,以消除心理压力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

生活中凡是能够得到及时的、科学的精神宣泄,达到“心理净化”、心态平衡的人,能自然而然地医治、防止、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对心身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但宣泄方法要科学,宣泄不能失控,要防止不文明的、有损他人的行为发生。可以根据各人的性格、处境等不同特点,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将烦恼和苦闷向你所信赖的、头脑冷静的人倾诉,以取得同情和帮助。

2、劳作。如用人用劈柴疏泄闷气;有些作家把创作小说、诗歌,作为疏泄心绪的一种途经。

3、喊叫、哭。如有人选择适宜的地方,用大声喊叫的方式宣泄烦闷;有人在悲、闷时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痛苦。哭泣也是一种排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该哭则哭,不要把悲愤强忍在心中。当然,“喊叫、哭”都应当注意场合和分寸。

二、转移法

转移法又称移情法,是指个体为达到减轻、消除不良心境所采取的一种转移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转移注意力,使心态逐步恢复平衡。

情绪受认知调节,人的忧虑、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也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兴奋中心。按照巴甫洛夫“外抑制”的原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力使原来的兴奋中心得以抑制和转移。不愉快的心态形成以后,可以引导当事者把注意力转向他所愿意做的事情上,使个体的不良心境较快地从烦恼、不快中解脱出来。看花消愁、听曲解闷是转移;奔走于途中,攀援于岭止,也是转移。注意力一转移,即可“在于彼而忘于此”。这种以建立新的行为而分散、转移原有心境、情绪的方法,最常见的有消遣转移法、繁忙转移法、欢乐转移法和开阔转移法等。

老年人如意识到情绪消极控制着自己时,就应积极地去摆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移”。让自己从一种活动形式转换到另一种活动形式中去。使自己从一种情绪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情绪状态。

现代研究还发现,为了维持情绪平衡,人类大脑具有抑制烦恼记忆的本能,有一些烦恼,过一段时间会自行消失。

三、理喻法

理喻法即理智法,是正视现实,明确利害得失,理智地正确对待的一种调整心态平衡的方法。如戏剧《将相和》中,虞卿的分析、说理,使廉颇认识到蔺相如3次让道并非出于胆怯,而是为了避免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稳定大局,认识到自己高傲妒忌的错误和危害,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便是理喻法的成功应用。

做思想工作是理喻法,自我学习提高认识,解决思想矛盾也是一种理喻法。

四、中和法

中和法这个词,来源于酸碱中和。心理学上的中和法,就是选用与不良情绪相反的情绪予以中和,以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为人之基本情绪,任何一种情绪过激,都会引起心理失衡。这时,可以选用与之相反的情绪予以中和。如在有所失的时候,想一想有所得;在失败的时候,想一想“失败乃成功之母”。常用的是以喜悦情绪去中和忧郁情绪,消除负性情绪,恢复心态平衡。

五、“比下法”

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生烦恼,比下有余安心情。比下法就是在“比下”中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以消除不平之气。如平常说的“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一看,后边还有推车挑担的”。作为骑驴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知足而乐,心情平静了。

六、宽容法

宽容法要求人们心胸豁达,凡事宽容,能想得开,放得下。当因事与人冲突,怒气袭来时,要立即把气因缩小,可以想想“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想想自己应该心胸开阔,怎能容不下这点小事!迅速化解怒气,及时排除烦恼。

有一个心理学家说:“人为什么有很多烦恼,主要原因就是心胸太狭窄,不会豁达。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一个人应该心胸宽阔,豁达大度,遇到事情不要斤斤计较。”一个人如果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不仅是一种“付出”,而且也是一种收获,那就是宽容的心态能够获得心身健康。“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即指清心寡欲,才能宽容。“心底无私天地宽”,即指心中经常想到别人,少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宽阔的人。

有意识调节是理智地调节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学习、运用,以保护身心健康。

“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减短寿命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人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遇事不焦躁,冷静对待,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开朗、不生气、不烦恼的情绪状态。特别对一些小事更要豁然大度,切忌耿耿于怀,以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平衡,健康长寿。



完善性格



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同样事物的刺激,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精神压力。如性格暴躁的人,易怒易跳,精神压力大,对健康伤害也大;性格温和的人,不易激怒,精神压力就小,可以避免许多伤害。心理因素作为重要因素引发的疾病称“心因性疾病”,现在列入心因性疾病的有神经官能症、精神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癌症等。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冠心病性格”“癌症性格”等说法,心因性疾病与性格缺陷紧密相连。

据调查,长寿老人的性格一般都平静温和,宽容大度,随遇而安。

性格缺陷能不能纠正?古人云:“本性难移。”已经形成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其实,“本性难移”,虽然“难”,但还是可以“移”的。性格是在不断地受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自身实践活动的影响,经长期塑造而成的。所以,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固。但稳固不是不能改变。成人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经过教育和锻炼是可以改变的,但难度较大,要具备一定条件。有一种“阈限”理论是这样说的:“性格的形成和改变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作用力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才会引起性格的变化。无疑,这种作用力既可能是长期积累,以致对性格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能是在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中勃发,从而导致性格的改变。”

性格缺陷的矫治:首先,要认识性格缺陷的危害,有矫正的强烈愿望;其次,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还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进行长期的锻炼。

总之,健康需要科学的体格锻炼,也需要良好的性格锻炼。

提高道德素养



道德素质在保护身心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指出:“仁者寿”,并说:“大德必得其寿”。品性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态,有损健康。

要提高道德素质,“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基础。

























9









献花(0)
+1
(本文系e60e6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