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黑膏药熬炼工艺改进
2015-03-31 | 阅:  转:  |  分享 
  
黑膏药熬炼工艺改进 费炳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黑膏药又称铅硬膏,是中药古老剂型之一,是由中药材、植物油与铅丹熬炼而成的黑褐色坚韧固体,疗效显著,携带使用方便,深受欢迎。鉴于其制备麻烦,操作温度不易控制,所得膏药硬度往往不合适,故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以桐油和麻油共同制备黑膏药的简易方法,报道如下。??1??材料????大小适中的不透钢锅2口,不锈钢笊篱1把,烘箱l台,100目耐高温滤布l块,搅拌棒1根,水盆2面,工业用高温温度计1支,酒精仪1支,索氏提取器1支。场地宽敞明亮,通风良好,设有换气装置、消防灭火器材。备齐桐油、麻油、铅丹、中药材等原料、辅料。2??制备方法2.1??操作步骤2.1.1??药材提取:1)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用索氏提取器提取出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备用;2)将提取出挥发油的药渣与不含挥发油的中药材共同浸泡后煎煮1.5—2?h,制成密度为1.30—1.40的稠厚流浸膏,备用,捞出药渣,置烘箱内于70一80℃温度下烘干;3)把烘干后的药渣放人盛有所需总油量l/2的麻油的锅内浸泡后,徐徐加热,待药材外表呈焦褐色而内部呈焦黄色时用笊篱捞出,沥干油。2.1.2??炼油:炸药时,于另一不锈钢锅内加入所需总油量l/3的桐油后缓慢加热,待麻油锅内的药材捞尽后,将麻油过滤至桐油锅内,共同加热至一定温度,达到滴水成珠的程度。2.1.3??下丹:当混合油温度达240—260℃时,加入经干燥、粉碎、过筛后4/5总量的铅丹,下丹时不停搅拌,直至呈稠厚黏着的固体。????2.1.4??收膏与去“火毒”:待铅丹下完后,根据所得膏药的“老嫩”程度再进行相应处理。若过“老”,则加入少量的桐油进行搅拌,使之化合;如果过“嫩”,则继续加热搅拌,或加入剩余l/5量的铅丹,加热搅拌,反复试验。待其炼熬成功后,细流倒人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凝结成团块后撕成小块,浸于50%的酒精中1?d即可。2.1.5??摊涂:从50%的酒精中取出膏药块,水浴加热熔化后兑入水提稠厚流浸膏和挥发油,不停地搅拌均匀后,用竹签取少许摊涂于布或牛皮纸上(呈圆形),对折即可。2.2??注意事项????1)炸药时应先将“药渣”用麻油浸泡透,再小火加热炸至外焦褐色、内焦黄色;2)麻油炸药时,也应加热另一口锅的桐油,“药渣”炸完后滤至桐油锅内混合,这样不致于因热麻油加到凉桐油中而受热不均或延长熬炼时间;3)下丹前应将铅丹干燥、粉碎、过筛,防止因铅丹潮湿结块致化合不充分而出现膏药结块;4)浸泡膏药的50%酒精应先配好后再放人膏药团块,以免因酒精浓度过大而溶解有效成分,影响疗效。3??讨论3.1??传统熬炼膏药的方法以麻油为基质,是由于麻油性清凉,有消炎、清热作用,且沸点低、泡沫少、便于操作、制成品色泽光亮,但其黏度难以达到制备膏药的要求而需进行反复熬炼,使其黏度达到“滴水成珠”的程度时温度已达300℃,下丹后与铅丹反应时的温度可达360℃,如此高温会破坏麻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桐油是一种干性油而易聚合,用它代替麻油作为基质,不需长时间反复熬炼就可使药油的黏稠度达到要求,250℃时即可与铅丹起反应,使药物受热时间缩短,避免了高温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且下丹温度低,不易燃烧,较为安全,但在高温时极易氧化聚合成凝胶,所制得的膏药质脆而黏性低。为避免单独应用麻油或桐油时的弊端,可先用麻油炸药提取非极性有效成分,再与桐油熬炼后下丹,即可取长补短。既不需要长时间高温炼油,避免了有效成分的破坏,又节省了铅丹和能源。3.2??为避免在炸药、炼油时高温条件下极性有效成分(黄酮、生物碱)破坏分解和挥发性成分逸散、挥发和分解,故对其采取了分别提取的方法。水提稠厚流浸膏密度为1.30—1.40时,黏度与膏药相似,与少量的挥发油混合后不影响膏药的黏着性。3.3??经过水煮1次的药材的大部分极性有效成分已溶出,而非极性有效成分亦无过多破坏。若煎煮2次,药材组织中的细胞壁过于浸润、渗透,大量细胞破裂,细胞壁糊化,油炸时则难于溶出非极性有效成分,而且水煎煮2次后药材中某些不耐热成分或挥发性成分会分解、变质或挥发,也不利于油炸提取。因此药材煎煮1次,油炸1次,极性和非极性成分可分别被充分提取.3.4??经试验证实:用50%的酒精浸泡膏药团块1?d,可把在高温条件下熬炼时氧化及分解的有刺激性的低级分解产物(酮、醛、低级脂肪等)溶解于其中而使膏药无刺激性,且其中的大分子非极性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和50%的酒精,从而保证了疗效。〈中国药业〉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