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几种换元法在一道高考题中的应用
●孟伟业束荣盛(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扬州225000)
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如果直接求解有困难,或
不易下手,或由问题的条件难以直接得出结论时,
往往需要引入一个或几个新“元”代换原问题中的
“元”,使得以新元为基础的问题求解比较简单,解
决以后将结果倒回去恢复原来的元,即可得原问题
的结果.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换元法,又称变
量代换法.换元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代换,化
繁为简,化难为易,使问题发生有利的转化,从而达
到解题目的
[1]
.本文以一道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几
种换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题目设x,y为实数,若4x
2
+y
2
+xy=1,则
2x+y的最大值是.
(2011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1目标换元
在处理最值时,有时需要将要求的代数式自身
看作一个未知变元,作目标换元,然后通过它建立
关系式(等或不等),并进行适当运算,从而得出未
知变元的值.
解法1令t=2x+y,则
y=t-2x,
代入4x
2
+y
2
+xy=1,得方程
6x
2
-3tx+t
2
-1=0.
关于x的方程有根,故Δ≥0,即
9t
2
-4×6(t
2
-1)≥0,
解得-
2
5
槡
10≤t≤
2
5
槡
10,
故2x+y的最大值是
2
5
槡
10(检验略).
解法2由4x
2
+y
2
+xy=1,得
(2x+y)
2
-3xy=1,
即(2x+1)
2
=1+3xy=1+
3
2
(2x)y,
而
2x+y
()
2
2
≥2xy;
2x+y
()
2
2
≥-2xy
{
,
即-
2x+y
()
2
2
≤2xy≤
2x+y
()
2
2
.
令t=2x+y,则
1-
3
2
t
()
2
2
≤t
2
≤1+
3
2
t
()
2
2
,
所以t
2
∈
8
11
,
[]
8
5
,当且仅当2x=y时,解得y=
2x=
槡
10
5
时,2x+y取得最大值
2
5
槡
10.
评注解法1是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二
次方程问题,然后用判别式法加以解决.判别式法
是解决二次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要注意检验.
解法2是借助不等关系将所有的量都用目标表示,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比值换元
如果已知条件为比例式子或者可以看作比例,
那么用比值代入可使其简化
[1]
.本题中虽然y和x
的关系并不是以比例式呈现的,但是考虑到条件是
二元齐次式,故可以考虑用正比例函数(比值关
系)将2个变量的依存关系揭示出来,进而将二元
条件最值问题化归为一元最值来求解.
解法3令y=kx,代入4x
2
+y
2
+xy=1并整
理得
x
2
=
1
k
2
+k+4
(k∈R),
于是(2x+y)
2
=(2+k)
2
x
2
=
k
2
+4k+4
k
2
+k+4
=
1+
3k
k
2
+k+4
.
当k=0时,(2x+y)
2
=1.
当k>0时,(2x+y)
2
=1+
3
k+
4
k
+1
,
因为k+
4
k
≥4,k+
4
k
+1≥5,0<
1
k+
4
k
+1
≤
1
5
,
所以(2x+y)
2
∈1,
(]
8
5
.
当k<0时,(2x+y)
2
=1+
3
k+
4
k
+1
,
因为k+
4
k
≤-4,k+
4
k
+1≤-3,-
1
3
≤
·51·第12期孟伟业,等:谈几种换元法在一道高考题中的应用
1
k+
4
k
+1
≤0,所以
(2x+y)
2
∈[0,1).
综上所述,(2x+y)
2
∈0,
[]
8
5
,故2x+y∈
-
2
5
槡
10,
2
5
槡
[]
10,即2x+y的最大值是
2
5
槡
10.
评注求函数(2x+y)
2
=(2+k)
2
x
2
=
k
2
+4k+4
k
2
+k+4
的值域也可用判别式法.令u=2x+y,先
去分母,将u
2
=
k
2
+4k+4
k
2
+k+4
变形为(u
2
-1)k
2
+
(u
2
-4)k+4(t
2
-1)=0,以下略.
3三角换元
三角换元是最常见的一种换元方法.当条件中
出现x+y=1,x
2
+y
2
=r
2
,
x
2
a
2
+
y
2
b
2
=1,a
2
-x
槡
2
等
时,可以考虑三角换元.
解法4将4x
2
+y
2
+xy=1配方得
y+
x
()
2
2
+
槡
15
2
()
x
2
=1,
令
y+
x
2
=sinθ
槡
15
2
x=cos
{
θ
(θ∈R),
即
x=
2
5
槡
15cosθ;
y=sinθ-
槡
15
15
cosθ
{
.
得2x+y=
4
15
槡
15cosθ+sinθ-
槡
15
15
cosθ=
槡
15
5
cosθ+sinθ=
2
5
槡
10sin(θ+φ),
从而-
2
5
槡
10≤2x+y≤
2
5
槡
10,
故2x+y的最大值为
2
5
槡
10.
解法5若xy≥0,令
4x
2
+y
2
=sin
2
θ
xy=cos
2
{
θ
,由
4x
2
+y
2
≥4xy
4x
2
+y
2
≥-4
{
xy
,得
sin
2
θ≥4cos
2
θ;
sin
2
θ≥-4cos
2
θ
{
,
即0≤cos
2
θ≤
1
5
,
从而(2x+y)
2
=4x
2
+y
2
+4xy=sin
2
θ+4cos
2
θ=
1+3cos
2
θ∈1,
[]
8
5
.
若xy<0,令
4x
2
+y
2
=sec
2
θ
-xy=tan
2
{
θ
,由
4x
2
+y
2
≥4xy
4x
2
+y
2
≥-4
{
xy
,得
sec
2
θ≥-4tan
2
θ;
sec
2
θ≥4tan
2
θ
{
,
即
3
4
≤cos
2
θ<1,
从而(2x+y)
2
=4x
2
+y
2
+4xy=sec
2
θ-4tan
2
θ=
4cos
2
θ-3
cos
2
θ
=4-
3
cos
2
θ
∈[0,1).
综上所述,2x+y∈-
2
5
槡
10,
2
5
槡
[]
10,当且
仅当cos
2
θ=
1
5
时,取得最大值,此时可以解出x=
槡
10
10
,y=
槡
10
5
,故2x+y的最大值为
2
5
槡
10.
评注上述2种方法均是从条件入手,将条件
三角化后代入目标函数,从而实现了将代数最值化
归为三角函数最值处理.事实上,在考虑三角换元
时,有时也从目标函数入手,将目标函数三角化后
代入条件.在这里之所以未给出,是因为有正数的
限制,若令t=2x+y,t≠0时,
2x
t
+
y
t
=1,则无法保
证
2x
t
≥0,
y
t
≥0,故不能令
2x=cos
2
θ
y=sin
2
{
θ
.有兴趣的读
者可以去尝试,这样也能算出答案,但严密性欠妥.
4均值换元
当条件中出现a
1
+a
2
+…+a
n
=s,可考虑代
换a
k
=
s
n
=t
k
(k=1,2,…,n).特别地,当n=2时,
可令a
1
=
s
2
+t,a
2
=
s
2
-t
[2]
.
解法6由4x
2
+y
2
+xy=1,可知4x
2
+y
2
,
1
2
,
xy成等差数列,可设4x
2
+y
2
=
1
2
+d,xy=
1
2
-d.
因为
4x
2
+y
2
≥4xy
4x
2
+y
2
≥-4
{
xy
,得
1
2
+d≥2-4d;
1
2
+d≥-2+4d
{
,
·61·中学教研(数学)2012年
所以
3
10
≤d≤
5
6
.
又(2x+y)
2
=4x
2
+4xy+y
2
=
1
2
+d+2-4d=
5
2
-3d∈0,
[]
8
5
,
即2x+y∈-
2
5
槡
10,
2
5
槡
[]
10,
当且仅当d=
3
10
时取等号,即当x=
槡
10
10
,y=
槡
10
5
时,2x+y取最大值
2
5
槡
10.
解法7令t=2x+y,可设
2x=
1
2
t+d
y=
1
2
t-
{
d
,代入
方程4x
2
+y
2
+xy=1,得
1
2
t+
()
d
2
+
1
2
t-
()
d
2
+
1
2
1
2
t+
()
d
1
2
t-
()
d=1,
即
5
8
t
2
+
3
2
d
2
=1,t
2
=
8
5
-
12
5
d
2
,
所以t
2
≤
8
5
,当且仅当d=0时取等号,故2x+y的
最大值为
2
5
槡
10.
评注解法6和解法7都是均值换元,均值换
元可以达到减元的目的,从而使问题的求解更加便
捷.但解法6从条件入手,而解法7从目标入手.值
得注意的是在解法6中是将4x
2
+y
2
,
1
2
,xy看成等
差数列,进而设元,问题得以简化.若是变为其他的
组合(如4x
2
+xy,
1
2
,y
2
),则不是那么简单了,此时
难以求出d的范围,且目标难以用所设的元表示出
来.
5和差换元
若x,y∈R,则可设x=a+b,y=a-b,这种变
换称为和差换元法.
解法8令
2x=a+b
y=a-
{
b
,代入4x
2
+y
2
+xy=1,
得
(a+b)
2
+(a-b)
2
+
1
2
(a+b)(a-b)=1,
整理得
5
2
a
2
+
3
2
b
2
=1,
此时问题就转化为在椭圆
a
2
2
5
+
b
2
2
3
=1中求2x+y=
2a的最值,可知a∈
-
槡
10
5
,
槡
10
[]
5
,故2x+y的最
大值为
槡
210
5
.
评注在求解过程中,也可以不用椭圆的性
质,直接代数求解,即a
2
=
2
5
-
3
5
b
2
≤
2
5
.“和差换
元”对于解决齐二次含有交叉项的问题是非常有
效的,经过换元后可化为不含交叉项的“标准”形
式.但在换元时一定要关注对称的形式,如本题若
直接令x=a+b,y=a-b,那么化简后还是含有交
叉项ab,之所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没有考
虑到对称性,条件中的等式关系并不是关于x,y的
对称关系,而是关于2x,y的对称关系.
另外,解法7中的二元均值换元
2x=
1
2
t+d
y=
1
2
t-
{
d
可以看成是和差换元的特例.事实上,
令
2x=a+b
y=a-
{
b
,代入t=2x+y,即可得a=
1
2
t.
6常数换元
很多题目的条件中会出现等于常数(通常为
1,若不为1可左右2侧同时除以这一常数,即可化
为1)的等式条件.若能有效地、创造性地处理常
数,往往会给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
解法9(2x+y)
2
=4x
2
+4xy+y
2
=
4x
2
+4xy+y
2
4x
2
+y
2
+xy
=
1+
3xy
4x
2
+y
2
+xy
.
下面的过程与解法3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评注条件是齐二次式,而目标是一次式,故
考虑将目标平方,凑出二次式,然后再灵活运用常
数“1”进行代换.
7极坐标换元
方程4x
2
+y
2
+xy=1所表示的曲线方程是建
立在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若将其置于极坐标系下
来考虑,则会展现另一片精彩天地.
解法10
[3]
设方程4x
2
+y
2
+xy=1在直角坐
标系下表示的曲线为C,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
·71·第12期孟伟业,等:谈几种换元法在一道高考题中的应用
点,x轴正向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由互化公式
x=ρcosθ
y=ρsin
{
θ
(ρ>0,θ∈R)得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
ρ
2
=
1
sin
2
θ+4cos
2
θ+sinθcosθ
,
从而t=2x+y=ρ(2cosθ+sinθ),
即t
2
=ρ
2
(sin
2
θ+4cos
2
θ+4sinθcosθ),
亦即t
2
=
sin
2
θ+4cos
2
θ+4sinθcosθ
sin
2
θ+4cos
2
θ+sinθcosθ
=
1-
3sinθcosθ
sin
2
θ+4cos
2
θ+sinθcosθ
.
下面的过程也与解法3相似,此处略.
评注这里转换了看问题的视角,将问题置于
不同的坐标系下考虑,给出了一种颇具创意的解
法.这样的解法之所以有效,还是得益于条件、结论
均为齐次式,否则处理的难度将变大.
至此,笔者以一道高考题为例,给出了7种换
元法在这道试题中的应用.尽管换元法没有固定模
式,但在分析时,若能关注条件、结论的结构特征,
探索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等,往往可以找到问题
解决的突破口.当然对于这道题目的解决还有其他
一些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文献[3]、[4].
参考文献
[1]李明振.数学方法与解题研究[M].上海: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235-255.
[2]陈向阳,周超.全国重点大学自主招生通用
教程(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6-22.
[3]傅建红.从一道高考题看二元条件最值问题
的求解策略[J].数学教育研究,2011(5):
55-56.
[4]韩天禧,张昌盛.一道高考二元条件最值问
题的解法探究[J].新高考:高三数学,2012
(2):28-32.
由一堂平面向量课所引发的思考
●俞建锋(诸暨中学浙江诸暨311800)
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精心的预
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
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但在实施课堂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
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笔者
的一个教学案例,对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
关系谈几点看法.
1一道例题的2种教学生成
以下是笔者的一次课堂教学经历:同一道例
题,教师具体讲授于甲、乙2个不同班级(平行
班).虽然是基于同一预设的一道习题的教学,其
教学过程却“意外”地显著不同.
例1在△ABC中,设
→
AB=a,
→
BC=b,
→
CA=c.
若a·b=b·c=c·a,求证:△ABC是正三角形.
甲班的教学片段:
师:证明正三角形的方法有哪些?
生(齐声):3条边相等或3个角相等.
师:用向量如何刻画呢?
生A:利用|a|=|b|=|c|即可.
生B:或许可以利用∠A=∠B=∠C,因为a·
b=|a|·|b|cosθ(θ为a,b的夹角)中也有角.
师:好!下面我们来试试.
(学生说,笔者板书.)
图1
证法1如图1,可得
a+b+c=0.
又因为a·b=b·c,
所以
a·b-b·c=b·(a-c)=0,
即(-a-c)·(a-c)=0,
亦即(a+c)·(a-c)=0,
从而a
2
-c
2
=0,
即|a|
2
=|c|
2
,
亦即|a|=|c|.
同理可得|b|=|c|,|a|=|b|,
从而|a|=|b|=|c|,
因此△ABC是正三角形.
笔者小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a+b+c=
0得到b=-a-c,又由a·b=b·c得到b·(a-
c)=0,综合得到结论.
至此,仅用7分钟时间便完成了该例题的讲
·81·中学教研(数学)201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