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者要多一些教育思维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吴志伟
在构成学校管理的诸多要素中,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管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结果的产生和对结果的评价。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受到社会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学校自然在诸多方面体现着当前社会形态的某些特征,比如追求大规模、快发展和高效率等。这就使得许多学校管理者形成了这样的办学心态:如果不扩大办学规模、不加快发展速度、不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就意味着别人的优秀和自己的平庸,就意味着别的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自己学校的停滞不前。即使有学校管理者因为个人的理性和追求而坚持不选择这样的发展理念、思路和策略,但面对教育主管部门以结果呈现为主的考评方式以及社会群众狭隘的评价观,也会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于是,在有限的任期时间内,许多学校管理者总想着要“快点做事”、“做点大事”、“做成点事”、“做点看得见、见效快的事”。毕竟,谁也不想戴上平庸和落后的帽子。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许多学校管理者逐渐形成了带有浓重行政倾向的思维方式,而由这种“行政思维”产生的管理行为也层出不穷:为了分解和落实安全责任,往往不先从改善学校的安全设施以及研究安全教育的课程等方面考虑,而是以直接与教师、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状的方式落实和完成安全工作;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教师限期完成文件规定的“重要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对学生分数的考评上;为了应付检查,突击做好考评标准中的工作;为了配合地方政府的所谓中心工作,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根本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对师生的管理过多地强调控制和服从,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对教师的考评主要以结果呈现为主,更多地考查共性的内容,考评手段也以检查为主;为了追求所谓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发展速度,过分强调所谓的“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用行政的思路和模式进行学术研究……
毋庸讳言,在学校管理中,许多工作确实需要行政思维下的管理行为才能得到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同时,“行政思维”和“教育思维”也并非是两种截然不同或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然而,倘若学校管理者过多地用“行政思维”来决策和办学,而不很好地进行“教育思维”,其结果就会使学校和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我们有必要厘清“行政思维”和“教育思维”的主要区别:“行政思维”关注结果呈现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更强调统一思想认识,强调无条件落实、执行,强调组织管理和监控考评;“教育思维”关注未来的深远意义,更强调价值引导和价值判断,更强调研究反思和学术提升。同时,尽管“行政思维”和“教育思维”都强调“以人为本”,但两种思维方式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深度有着本质的不同。“行政思维”强调“以人为本”主要是要通过“人”把事情做好,它最终考量的往往是“事情做得好不好、成绩效果优不优、外部评价高不高”;而“教育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教育思维”直接指向如何让师生的现在和未来过得有尊严、有价值和幸福快乐,它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永远是“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它更关注师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当我们用“行政思维”来看待一个老师时,我们往往会关注该教师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发表论文的数量、对学校工作的服从性和完成的效率与质量;而当我们用“教育思维”来看待一个老师时,我们则更关注该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以及被学生认可的教学水平。同样,当我们用“行政思维”来看待学生时,我们往往更关注他们对成人和学校纪律的服从性,更强调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当我们用“教育思维”来看待学生时,我们更强调学校怎么做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社会的创造性。
需要指出的是,提出“学校管理者要多一些教育思维”这样的命题并非全盘否定和推翻“行政思维”的管理模式,而是希望学校管理者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多地从学校的育人目标出发、从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性出发、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从学术研究本质属性出发,通过理性和系统地思维,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明晰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并以此统领学校管理的行为,逐渐形成充满教育意蕴的管理文化。只有当管理者同时具有“教育思维”和“行政思维”的能力,并转化为有效的办学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办学效果。以学校饮食安全管理为例,按“行政管理”的思维,只要学校饮食管理符合有关标准并且“不出问题,”就标志着学校饮食安全管理是有效的。但从“教育思维”的角度出发进行考量,学校不仅要保证饮食安全,还须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最佳需要。因此,学校还要研究饮食结构、合理安排选择用餐时间和方式、聘请合格厨师和食堂员工等。同时,学校还要营造温馨的用餐环境、提高员工服务水平。总之,学校管理者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提供饮食服务,保障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比如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更多地进行“教育思维”,即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出发、从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追求出发、从学术研究的特质出发,进行科学的开发和设置。而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又必须采取一些行政的推动手段,这时,“行政思维”就很必要了。总而言之,一个理性、成熟而又有教育理想的学校管理者,在其熟练地运用“行政思维”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同时,必须很好地培养“教育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并在管理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对教育的本质追求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唯有此,学校以及学校所实施的教育才能彰显和保持其应有的尊严、地位和独立性。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