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025522930(2006)0220136202
中图分类号:R24616文献标识码:C
专病笔谈———面瘫(4)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宋京英[1]
从中医角度讲,顽固性面瘫多为气虚血瘀为患,故治疗
应以益气活血通络为其治疗方法,可配合提高面神经兴奋
性、增强肌肉紧张度的硝酸一叶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
均取得良效。方法为针刺局部腧穴后,加隔姜灸3壮,以灸
阳白、颧及地仓等腧穴部位为主,随后使用电针仪,电流刺
激不可过强。面部神经损伤程度较重者,起初面部肌肉收缩
不明显,可以患者自觉面部有抽动感即可。一般用此法治疗
3~5次后,可见面部肌肉收缩逐渐加大,这表明病情趋于好
转,电针20~30分钟,起针后于翳风或面瘫点(耳垂下后
1cm处)穴位注射硝酸一叶碱注射液,隔日治疗1次。曾
治1例面瘫已百天的病人,发病初期耳后及头痛较重,未用
西药,而采用中药、针刺及外敷膏药等法,症状未见改善。来
我科就诊时,耳后疼痛已消失,但口角歪斜较重,眼裂较大闭
合不全,随即采用上法针刺后隔姜灸,起初用电针面部肌肉
未见丝毫收缩,针刺3次后面部肌肉可见轻微收缩,逐渐收
缩加大,并配合穴位注射硝酸一叶碱,隔日1次,共治疗
25次痊愈。对于一部分顽固性面瘫的病人,大都经历了各
种方法尝试未果方来就诊,首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增强其
信心,特别是应用电针后面部由不收缩到逐渐收缩,这对病
人能否坚持治疗,从心理上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由于顽固性
面瘫病人的治疗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其恢复时间与针刺次数
不成正比,故一般采用隔日1次,减少针刺频度,既不影响疗
效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雷跃[2]谢建平[2]
对于顽固性面瘫,笔者以为应从下列几方面治疗着手。
(1)重视温通法。面瘫患者尤其是顽固性面瘫患者患侧
面部筋脉空虚,气血闭阻。触诊患侧面部肌肤或松弛浮肿或
有硬结,其温度常常较健侧低,惟有采用温通之法,激发局部
经气,增加人体阳气,方能祛除顽邪。常用的温通法有:①隔
姜灸法,每次从地仓、颊车、巨、颧、太阳、牵正、下关、阳
白、夹承浆等腧穴中选取3~5穴,每穴灸3~5壮,以皮肤潮
红为度。②针刺加艾条温和灸法:面部诸穴毫针刺入后不做
手法,点燃艾条在面部施以温和灸;远端合谷与足三里亦可
施温和灸,若灸后出现循经感传则效果更佳。③火针疗法:
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点刺患侧面部诸穴,此法温通作
用强。一般而言,头面部不宜使用火针,然而贺普仁老前辈
善用此法。笔者用此法治疗数例,效果亦佳,且细火针(可用
毫针代替)点刺面部后亦未遗留瘢痕污点,但一般患者难以
接受此法,需耐心说服。④灼针疗法:毫针刺入面部诸穴后,
用止血钳夹持点燃之酒精棉球烧红针柄,待针凉后起针。此
法类似于温针灸,但面部穴位使用温针灸操作不便,可用此
法代替,亦有较强之温通作用。⑤TDP照射:用TDP照射
患侧面部,每次30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此法简
便易行,但其温通作用不如上述各法强。
(2)重视扶正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面瘫发病多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
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闭阻,
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出现口眼歪斜。久病则虚,
面瘫日久,则气血不足愈甚。故面瘫不论早期后期,均需重
视扶正法。可在常规选穴基础上加用百会、足三里,或针或
灸,或针灸并用,百会益气升阳,足三里益气养血,两穴合用
则气充血足而祛邪有力。此外,前述温通法亦含扶正祛邪之
意。
(3)针刺艾灸均以患侧为主,隔日1次,针刺过频则面肌
易出现疲劳,腧穴的敏感性降低,而影响疗效。若健侧有牵
累感或患侧针感差时,可减少刺患侧而多刺健刺,待患者针
感增强后再以针患侧为主。
(4)面瘫的调养需贯穿始终。①避风寒:头面部应避免
吹风受寒,风寒天气外出时,需裹围巾。②慎起居:保证充足
的睡眠,戒房事,忌上网、看电视;防用眼疲劳。忌食鸡鸭牛
肉辛辣等发物,忌烟酒。③畅情志:面瘫经久不愈,患者容易
精神紧张,嘱多听轻音乐,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可以辅以B族维生素,如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2
或单用弥可保穴位注射。
(6)辅以运动疗法,肌力2级以内时可辅以按摩闪罐等
被动运动,肌力2级以上嘱患者积极锻炼各种表情动作。
韩丽凤[3]
顽固性面瘫多由于病损神经节段较高,或病毒损害较
重,或早期失治、误治所致。笔者在治疗此类面瘫时,除常规
针刺攒竹、四白、迎香、承浆等穴外,针刺治疗上主要有以下
几个特点:(1)深刺太阳、下关。太阳进针后以45°角向下斜
刺、深刺25mm许;下关进针后以85°角向后下方朝对侧乳突
方向深刺40mm左右。太阳、下关的针刺深度随着病情的好
转也须逐渐变浅。(2)采用透穴。地仓透颊车、地仓透水沟、
地仓透颧、阳白透鱼腰。(3)针神庭向上星方向,取兑端、
印堂皆向鼻尖方向针刺。使用这一组穴位的关键是针刺方
向不能偏离正中线。(4)远端配穴。八脉交会穴中,外关与
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治
疗目内眦、颈、项部疾病;在四总穴中“面口合谷收”;在《百症
赋》中载有“太冲泻唇以速效”。故远端取外关、足临泣、后
溪、申脉、合谷、太冲效佳。(5)在治疗后期仍恢复不佳的部
位采用多针“毛刺”,既可促进病情恢复,又可免伤正气。
·631·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Feb.2006,Vol.26No.2
裴磊[4]廉玉麟[5]
顽固性面瘫现在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超过1
个月以上可考虑为顽固性面瘫的可能。笔者认为发病1个
月以后,此时属于功能还没有恢复或是出现兼变症之前,可
称为兼变症前期,兼症指面肌痉挛,变症指倒错现象。治疗
上应一边改善运动功能一边防止兼变症出现,并需注意电针
容易引起面肌痉挛。应在继续针刺患侧的基础上开始使用
健侧穴位,可用地仓、巨、太阳,原则是健侧穴位的刺激量
逐渐加大,患侧穴位的刺激量逐渐减小,穴位透刺应在观察
病情的情况下使用,一旦发现有兼变症的趋势应停用。可配
合刺络放血,后期如出现面肌痉挛,则痉挛局部用毛刺,在痉
挛发作肌群对应的位置上的穴位可深刺。牵正、翳风可深
刺。痉挛主要集中于口眼轮匝肌,故在口眼轮匝肌区浅刺,
其他穴位可深刺。此时不再使用透刺。配合刺络放血很重
要,1周最少2次刺络放血。刺络放血当天病情可能加重,
次日即可减轻。如出现倒错现象则患侧配穴由浅变深,出现
倒错的肌群的对侧部位的穴位深刺(刺激量宜大),故应注意
观察肌群的肌力及肌张力,肌力弱的用牵正,肌张力高的选
用该肌群的健侧对应肌群的穴位。出现兼变症后刺络放血
可占主要地位或与毫针并列,面肌痉挛刺络放血部位可选颧
、巨(口眼轮匝肌中间),倒错现象刺络放血部位可选局
部(最明显部位)、地仓、地仓和巨之间,患侧太阳(太阳放
血是治疗半侧头面部气血瘀阻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如果
病程已经超过3个月,则肌力再提高的希望不大。面瘫半年
后没有再康复的可能。
电针的介入时机及参数选择
李福芝[6]
在治疗面瘫过程中,电针应与针灸同时介入治疗,但刺
激量应适宜,初期使患者面部有轻微的感觉即可;恢复期可
加大刺激量但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电针脉冲的波形应为断
续波,这是一种时断时续的组合波,交替出现的脉冲,其电流
动力作用最强能引起强烈震颤的感觉和深层的肌肉收缩;电
针断续波的刺激频率在2~100Hz,可明显见到所刺激的面
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并将歪向健侧的口角节律性的向患侧牵
拉。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收
缩作用,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临床应用电针可缩短
疗程、提高疗效。
宋京英[1]
电针何时使用,笔者认为如患者发病后无耳后疼痛或头
痛即刻可用电针,如患者耳后疼痛及头痛较甚,待其症状趋
于缓解时再使用电针。腧穴选取地仓、牵正,阳白、攒竹或丝
竹空两组,病情严重者加承浆、颧。用G26805电针仪,负
极夹在牵正、攒竹或丝竹空、颧上,正极夹在地仓、阳白、承
浆上,使用断续波,频率初用14次/分钟,逐渐增至20次/分
钟;电流强度以观察病人面部肌肉轻微收缩和病人自我感觉
面部抽动适中而定,不可为追求肌肉的收缩,而盲目地加大
电流强度,每次20~30分钟。因此说,电针的使用是有原则
的,主要表现在介入的时间和电流的强度两方面。临床中笔
者对发病后即来我科就诊的836例病人,根据其神经损伤轻
重的不同,依据电针使用的原则,观察发现电针的及早介入,
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其中以单纯性面瘫的疗效为
最佳。适时适量正确使用电针是治疗顽固性面瘫必不可少
的环节。
邓安[7]
电针介入治疗应以发病1周后为宜。电针效应有着明
显的个体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一是机体病变时
所处的功能状态,二是给予刺激的条件。功能状态包括植物
神经、心理、情绪基调等,功能稳定与否及疾病性质对电针效
应均能产生影响。从刺激条件来说,电针的断续波动力作用
特别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面肌有良好的收缩作
用,可迅速建立和恢复肌纤维的传导性,能促进血液循环,改
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它的正确使用可缩短治疗时
间,在疗效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刺激部位上:一般以循
经取穴为主,按神经节段取穴比单纯刺激穴位效果好,越靠
近神经部位,针感越强,但要刺激适当。对电有特殊耐受性
者,可以中等强度刺激为宜;敏感者低等强度刺激。过强或
过弱均会影响效果。在电针过程中,面肌收缩强度,直接决
定疗效。即面肌收缩力强,预后好;面肌收缩力差,恢复期
长。为了提高疗效,不能单纯追求面肌收缩强度,若随意加
大电流刺激,会产生损伤性刺激反应,出现面肌痉挛。值得
注意的是,电针仪在使用前必须先把强度按钮调至零位,通
电和断电时要逐渐加大或减少电流强度,以免给患者造成突
然刺激。
袁志太[8]张书豪[8]
电针刺激强度较大,治疗面瘫一般在中、后期应用,多取
局部穴位,如听会、翳风、下关、颧等,针刺穴位得气后再用
电针,波型以尖波最好,多采用疏密波,疏波和密波自动交替
出现,促进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进而消除水
肿,兴奋运动神经和肌肉。治疗频率疏波为2~5次/秒,密
波为50~100次/秒为宜,刺激电压在012~60V之间。电
流011~2mA,电压与电流之积构成刺激强度。具体到每一
位患者,刺激强度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表现为局部肌肉
跳动,治疗时间一般为15分钟/次。
工作单位
[1]宋京英: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041000
[2]雷跃,谢建平: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广东518033
[3]韩丽凤:阜康准东石油职工医院针灸室,新疆831511
[4]裴磊: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5]廉玉麟: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6]李福芝:天津市东丽中医医院,天津300300
[7]邓安:三原县医院针灸科,陕西713800
[8]袁志太,张书豪: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山东252000
(收稿日期:2005206,齐淑兰发稿)
·731·中国针灸2006年2月第26卷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