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泰勒模式
2016-03-22 | 阅:  转:  |  分享 
  
泰勒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R·W·泰勒提出的一种课程评估模式。泰勒在所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1949年)一书里最早提出应当根据课程目标编制"合理的"课程计划,即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后评估和改善教学制度,直到达到既定目标为止。

模式内涵

泰勒模式

美国的泰勒(RalphW.Tyler,1902-)认为,如果我们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下列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即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来源于: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对学生的研究包括: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可以将学生的需要分为:



(1)健身的需要;



(2)认识的需要;



(3)物质享受的需要;



(4)审美的需要;



(5)社交的需要;



(6)了解自我的需要;



(7)创造的需要;



(8)道德的需要;



(9)自尊自主的需要;



(10)成就的需要。



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弗吉尼亚州课程研究会"对社会的分类:



(1)生命的保护与维持;



(2)自然资源;



(3)物品的生产与分配;



(4)物品与劳务的消费;



(5)物品与人员的沟通与运输;



(6)娱乐;



(7)审美冲动的表现;



(8)宗教冲动的表现:



(9)教育;



(10)自由的范围;



(11)个体的整合:



(12)探索。



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科专家一般比较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知识领域,能够准确地选择本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性知识,因此应成为重要的来源。



泰勒还提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



把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选择教育目标的筛子。主张在民主社会里的4种基本价值:



(1)承认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论其种族、国籍、社会或经济地位如何;



(2)提供广泛参与社会中各种社会团体各方面活动的机会;



(3)鼓励个性多样化,而不是强求单一的个性;



(4)相信理智是处理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依赖专制或贵族团体的权威。



原则之二: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原则之三:



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陈述教育目标。应注意:



(1)课程目标既要指出期望学生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又要说明这些心理与行为变化的相应内容;



(2)课程目标的陈述应尽量达到可操作化,如:用"掌握"、"理解"、"懂得"、"学会"等术语陈述不同的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的标准:



(1)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必须具有高度的明确性;



(3)必须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4)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达性。



课程目标的分类原则与方法:



第一、教育上的原则。要求应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变化上的认识。



第二、逻辑上的原则。应与逻辑学上对事物分类的原则相一致。



心理上的原则。应同心理学揭示的学生活动与行为规律相一致。

发展性原则。课程目标应随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

经验选择



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第一,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第四,不能为了确保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在课程中提供一组有某种限制的或规定的学习经验。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应注意不良后果的发生。



学习经验的选择应:



1、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的构成应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



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活动经验



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来源与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分类结构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形成的重要来源。美国学者泰克西纳(Tykociner,J.T.)把人类所有系统化的知识分为12类:



(1)信息符号:语言、逻辑学、数学和信息论。



(2)物质能: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矿物学。



(3)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细胞学。



(4)心理学:心理物理学、普通物理学、生理物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5)社会学:社会学、群体行为研究、人类生态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制度学、人种学。



(6)演进领域:世界总体的演进、人类总体的演进、社会及文化的演进。



(7)未来领域:农业、医学、技术、国防。



(8)传播领域: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指导、图书馆学、新闻学、大众通讯。



(9)探究领域:探究学、问题学、普通方法论。



(10)统合领域:哲学、神学、普通系统论。



(11)调节领域: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与行政学。



(12)艺术领域:建筑、戏剧、音乐、绘画、雕塑。



社会生活经验结构



(1)关于自然、社会、技术、人类的直接经验;



(2)关于活动方法、方式的经验;



(3)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4)对已成为活动现象或活动手段的现实情感--评价态度的经验。



学习活动经验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可分为:物质-实践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



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由以下成分构成:



(1)需要;



(2)动机;



(3)学习任务;



(4)动作与操作。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第一,合目的原则。必须符合既定的目标。



第二,适时原则。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整合原则。必须把知识、经验和活动统一起来。



第四,经济原则。尽量选择课时少、负担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实现目标。



第五,量力原则。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



第六,结构原则。要保证各部分内容之间恰当的比例。



第七,灵活原则。所选内容应根据需要灵活变通。



历史上出现过四种不同的方式:



(一)以文献为本位:



中国从汉代至清代都以"五经"--《诗》、《书》、《易》、《礼》、《春秋》等历史文献为基本教材;宋儒认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习"五经"的阶梯,此后,"四书"也成为基本教材;启蒙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西欧中世纪早期学校除七艺以外,有些课目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等人的原著为基本教材。



(二)以系统知识为本位: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门类日益分化,产生了按照科学分类划分学科的方式,称为学科课程。每一学科依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



(三)以儿童兴趣与需要为本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现代教育派"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不能照顾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科分得过细,又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从1896年起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小学试行活动课程,即以人类衣食住之类的基本活动为小学课程中心。



(四)以人类基本活动为本位:



不赞成仅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组织课程的依据,主要课程的编订既要反映儿童的发展进程,又要反映人类的基本活动,提倡核心课程。即围绕人类基本活动确定各年级学习的核心主题。



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编辑本段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中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

献花(0)
+1
(本文系明天又是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