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说中国—民俗系列邮票图说《端午节》悠然雅士2016年《端午节》邮折—端午节《农历辛卯年》邮资片—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邮资片—端午节《端午节》邮戳—端午节祭屈原、赛龙舟、吃粽子《世界诗人》邮票“中国诗人屈原”—端午源于纪 念屈原台湾1967《中国诗人》“屈原”—端午源于纪念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作品《国殇》《湖北风光》邮资片—“屈原 祠”《湖北风光》邮资片—“屈原祠”澳门2004《文学与人物—离骚》—屈原《离骚》澳门2015《文学与人物—九歌》首日封—屈原 《九歌》台湾1989《楚辞》邮票—屈原《离骚》台湾1989《楚辞》邮票—屈原《九歌·少司命》台湾1989《楚辞》邮票—屈原《 九辩》台湾1989《楚辞》邮票—屈原《九章·涉江》《昆曲》“浣纱记”—端午源于纪念伍子胥《昆曲》“浣纱记”极限片—端午源于 纪念伍子胥《古今贤女绣像》“曹娥”—端午源于纪念曹娥《曹娥庙》邮戳—端午源于纪念曹娥《壬辰年》极限片—端午源于龙部落图 腾祭祀东汉王充《论衡》—端午源于恶日禁忌澳门2015《九歌》邮戳—端午源于周代蓄兰沐浴(二)端午节演变 《端午节》邮戳—“端午”1、端午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 “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2、端午别称:端午节的名 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 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香港1994《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邮票—当今主要举办娱乐活动 《端午节》邮戳—“端午节”2008年列为国家法定假日4、法定假日。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节当日放假1天。《端午节》邮折—吃粽子、戴香包、 饮药酒等《端午节》“包粽子”—包粽子、挂菖蒲、悬艾草、佩香囊《端午节》邮资片图案、邮戳—赛龙舟、吃粽子等《端午节》首日封图案 、邮戳—赛龙舟、吃粽子、雄黄酒、避五毒、挂菖蒲、悬艾草、佩香囊等《欢度端午节》纪念封—赛龙舟、吃粽子《老北京风情》纪念封图案 “卖切糕者”—黄米红豆蒸制的“切糕”《老扬州风情》纪念封图案“端午十二红”—炒笕菜、拌萝卜、红烧肉等酱醋红或自然红的菜肴或果品 台湾2012《民俗》“端午·蒲酒”》—吃粽子、悬菖蒲、饮雄黄酒台湾2012《民俗》“端午·蒲酒”极限片—吃粽子、悬菖蒲、饮 雄黄酒台湾2013、2015《端午节》邮戳—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端午节》邮折—包粽子《端午节》邮戳—包粽子《端午节 》邮戳—粽子最早称“角黍”端午节吃粽子《端午节》小版张—“包粽子”《端午节》极限片—“包粽子”《端午节》极限片—“包粽子 ”《端午节》首日封图案—“包粽子”台湾2012《民俗》“端午·蒲酒”极限片—包粽子台湾2012《民俗》“端午·蒲酒”极限片— 包粽子《老北京风情》纪念封“缠小穗子”—端午节系五彩丝线2、系丝线。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 ,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按阴阳五行说,五彩丝是用红、黄、蓝 、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一条细索,可镇妖辟邪。节日清晨,大人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3、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 荷包等,用五色丝线缠成或有用碎布缝成,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 贯之,搐使如花形。”及“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老北京风情》纪 念封—端午节“卖蒲子艾子的”4、挂草药。人们把艾草、菖蒲和胡蒜等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艾草又名艾蒿, 艾叶制成的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北京近郊农民端午节前采集菖蒲、艾草进城沿街叫卖。《端午节》邮戳—端午节挂艾草《桃花坞木 版年画》“刘海戏金蟾”—端午节捉蟾蜍制杂药《桃花坞木版年画》“刘海戏金蟾”极限片—端午节捉蟾蜍制杂药澳门2015《九歌》“ 湘君”极限片—端午洗浴兰汤《端午节》“避五毒”极限片—端午节驱五毒《端午节》“避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为“五毒” 《端午节》“避五毒”极限片—带有五毒图案的衣物《端午节》“避五毒”小版张—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为“五毒” 《老北京风情》纪念封—“端午节抹额头”8、画额头。端午时节用雄黄调成药酒,涂在小孩的鼻、耳等孔隙的地方,又用雄黄在额 头上画“王”字,像虎头上斑纹,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 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澳门2011《白蛇传》“端阳现形”极限片“端阳劝酒”—端午节喝雄黄酒澳门2011《白蛇传》 “端阳现形”和邮戳—白素贞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出“白蛇”原形《端午节》“避五毒”极限片图案“天师镇宅”—挂张天师像驱邪避疫 《杨柳青木版年画》“钟馗”邮票和极限片—挂钟馗像驱邪逐魔《端午节》邮戳—端午节挂钟馗像祛邪除祟泰国1997《龙船》小型张—古代 龙舟《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清代《福州商埠邮票》“龙舟竞渡图”—端午赛龙舟《端午节》邮票—“赛龙舟”《端午节》小 版张—“赛龙舟”《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端午节》首日封—“赛龙舟”《端午节》邮折和邮戳 —“赛龙舟”香港1975、2012《香港节日》—“端午节”邮票—赛龙舟香港1985《端午节》邮票和首日封—“赛龙舟”香港 1985《端午节》首日封—“赛龙舟”香港1985《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香港1985《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香港19 85《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香港1985《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香港2001《龙舟竞赛》小全张—端午“赛龙舟”香港2 001《龙舟竞赛》首日封—端午“赛龙舟”香港2012《香港节日》“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香港2012《香港节日》“端午节”极限 片—赛龙舟香港2012《香港节日》“端午节”极限片—赛龙舟澳门1987《端午节》“龙舟龙头”—赛龙舟澳门1987《端午节》“ 龙舟竞渡”—赛龙舟澳门1987《端午节》首日封—赛龙舟台湾1966《民俗》“端午节”—赛龙舟台湾2002《台湾民俗活动》“ 划龙舟”—端午节赛龙舟台湾2003《祥龙》极限片—端午节赛龙舟台湾2004《节庆?台湾龙舟》小全张—端午节“赛龙舟”新加坡 1990《龙舟》极限片—端午节赛龙舟《端午娱乐图》—端午节射柳《唐女马球图》—端午打马球台湾1992《童玩》“斗草”— 端午斗草戏台湾1992《童玩》“斗草”极限片—端午斗草戏《端午》—立鸡蛋《端午》图片—顶鸡蛋三、文化传承《端午 节》邮戳—唐代文秀《端午》(一)端午诗词端午节纪念屈原,因此,它也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人节。历代诗词中有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缅怀古人 的诗词佳作。如唐代文秀《端午》、宋代梅尧臣《五月五日》、宋代苏轼《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和现代老舍《七律?端午》等。1、《端午 》。唐代文秀作,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索马里《中国历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端午》3、《竞渡曲》。唐代诗人刘禹锡作,描述端午赛龙舟景象。乐府诗云: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 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 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东注。《端午节》邮戳—南宋陆游《乙卯重五诗》4、《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作,描述山村端午节风俗。诗云: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节》邮戳—南宋陆 游《乙卯重五诗》《诗词歌赋》“东坡填词”极限片—宋代词人苏东坡《古代文学家欧阳修诞生1000周年》邮资片邮票图案—欧阳修 《古代文学家欧阳修诞生1000周年》邮资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7、《午日处州禁竞渡》。明代汤显祖作,词曰: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 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台湾2012《端午节》邮戳—壬辰龙年龙舟赛活动《中国湖南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暨岳阳国际 龙舟邀请赛》纪念封—1991年中国举行首届岳阳国际龙舟节1995年《中国湖南岳阳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纪念封—湖南端午节纪念 活动1998年《岳阳国际龙舟节》纪念封—湖南端午节纪念活动《北京龙年端午节龙舟大赛》纪念封—北京端午节纪念活动《上海苏州 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纪念封—上海端午节纪念活动《2003中国吉林首届国际冬季龙舟赛》邮资片1995《香港国际体育活动》邮票 —“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台湾《端午节》邮戳—“传统节庆邮票发行首日暨民俗邮票特展”“台中市万和宫101年端午节文化活动”《 端午节》邮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端午申遗端午节民俗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9月30日把“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遗产内容包括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苏 州端午习俗”四部分。《端午节》纪念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端午节香囊大赛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幕仪式》邮戳—“中 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标志》邮资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邮票图说《端午节》全文结束谢谢观赏!悠然雅士2016年3、打马球。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 》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是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明代,马球仍流行。清代天坛一带还有马球运动,至清中叶 后,马球消失了。4、斗草戏。《物原》云:“始于汉武”。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南北朝 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斗草分文斗与武斗,武斗为:比赛双方以草茎或叶柄相勾成“十”字状,捏住相拽,不断者为胜。 文斗为:比赛双方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红楼梦》第62回载:“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 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台湾1992《童玩》小全张—“斗草”5、玩鸡蛋。一是顶鸡蛋。煮 粽子同时煮鸡蛋,儿童手持鸡蛋用小头顶撞,以不破碎者为胜。二是立鸡蛋。儿童于端午节正午12点,把生鸡蛋大头朝下直竖在地上,用时短者为 胜。2、《端午》。唐代李隆基作,诗云: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 ,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唐诗名句》邮票—刘禹锡5、《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宋代苏 轼作,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诗云: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 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6、《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作,描写过端午吃多角 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等风俗习惯。词曰: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 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中国古代文学家》—汤显祖(二)纪念活动许多地区在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198 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 国际龙舟节。竞渡前,举行了“龙头祭”仪式,即:龙头抬入屈子祠;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 晴);龙头抬去汩罗江奔向洞庭湖。北京、香港、吉林等地都举办龙舟赛。1、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 、龙舟浮于大沼。”龙舟是船上画着龙形或做成龙形的船。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 象非凡。(二)娱乐活动《洛神赋图》极限片—古代龙舟“龙舟竞渡”,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民间竞渡的龙舟一般都窄小狭长一些。端午划 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活动目的: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除瘟疫。赛龙舟作为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2000 多年,现代,主要作为体育竞技活动开展。高举“娘伞”,下方王船,中间为“打耳祭”和“龙舟竞渡”。“打耳祭”是布农族祭祀祖灵的祭典, 祈求来年丰收并由长老带领族中男性前往祭祀场进行射击猎耳朵仪式。“划龙舟”原系祭水神的仪式,旨在消灾祈福。2、射柳枝。是北方端午节 游戏,辽代开始,一直延续至清末。端午节清晨,先将柳枝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插在地上,参赛者骑快马以箭射之,射断柳枝并接 断柳在手者为优胜。明代,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1、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春秋时期,人们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粽子原料为糯米加中药益智仁,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 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唐代粽子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代果品入粽,称“蜜饯粽”。元明清时期,粽子包裹料从菰叶变为箬叶、 芦苇叶、竹叶等,附料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北方粽子馅料主要为糯米、黄米和小枣;南方粽子馅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 等多种食材。《端午节》极限片—戴香包5、采杂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后魏《齐民要术 ?杂记》载,五月捉蛤蟆制药。许多地区端午日出前,捉蛤蟆,有的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有的塞墨锭于蛤蟆口中,悬挂起来晾干,作蛤蟆锭,消 散脓疮。6、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用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会沭芳”之 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南方,至今仍用艾、蒲、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花草煮成药水洗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7、驱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 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这是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9、 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一般饮用的 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10、驱邪疫。人们在农历五月于 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张天师图一月,以期驱除邪祟、躲避瘟疫。钟馗为唐代人,因相貌丑陋而武举落第,愤怒至极触墙自尽,立誓消除天下妖邪。张 天师即张道陵,是道教正一派即天师道创始人,道教善于驱鬼降妖。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五月节等,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节日,起源于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部族龙图腾祭祀活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 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源演变(一)端午节起源1、源于纪念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 怀王大臣,他力主联齐抗秦,遭馋去职,流放沅湘流域。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秦军破楚国后,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 沙》,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划船捞救,后来发展成为龙 舟竞赛。百姓们怕江河之鱼吃掉屈原身体,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成了吃粽子习俗。2、源于纪念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为楚王 所杀,遂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对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彻底消灭越国的建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并将尸体装 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传说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遂有端午节。3、源于纪念曹娥。东汉《曹娥碑》载,曹娥 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当时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17天,仍不见尸体,在五月初五投江寻父,5日后死去的曹娥背着父亲的尸体 浮出江面。后人为纪念曹娥孝节,在曹娥投江处今浙江绍兴建了曹娥庙。4、源于图腾祭祀。闻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五月 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吴越百姓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 日用“五彩丝系臂”风俗是“像龙子”纹身习俗的遗迹。5、源于恶日禁忌。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汉人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及《后汉书》记载,时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男女都不能抚养成人;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6、源于蓄兰沐浴。《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屈原《九歌?云中君》载:“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台湾《端午节》邮戳“鹿港庆端阳”—“端午节”别称“端阳节”台湾《端午节》邮戳—“端午节”别称“端阳节”3、端午演变。先秦、两汉时,端午风俗主要是避恶。隋唐时期节日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娱乐活动。唐代端午龙舟竞渡之风鼎盛。宋代驱瘟避邪贴天师符。金国有射柳之俗。明清时期,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龙舟竞渡规模宏大;端午贴天师符、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二、民俗文化(一)民间习俗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端午节习俗不尽相同,主要习俗有:包粽子、划龙船、挂菖蒲、悬艾草、佩香囊、避五毒、饮药酒等。扬州等地吃“十二红”、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吃打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