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研究方案
摘要:学科教学的分割状态产生诸多弊端,部分师生盼望打破围墙。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借鉴核心素养教育国际经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教学;现象教学
问题的提出
2001年,我国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但在学科课程标准中,难觅“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学校也普遍没有设置“综合课程”,高中文理早早分家,中考没有综合科目、高考的“综合”沦为“拼盘”。
有专家指出:由于学科教学的学科围墙化和知识隔离化,当前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定式,使师生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理性与信仰、课程与学科间的被割裂的状态。
我校教学实践发现:学科长期彼此分隔,教师对其它学科知识及教学缺乏基本了解,教学中不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关联和借用;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需要跨学科、探究、合作来解决,但一般却不易得到教师允可和全方位指导帮助,教与学方式没有以此为契机实现根本转变;许多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输入、储蓄式学习,导致知识狭窄缺乏横通,思维僵化鲜有创新,更难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思考、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这些情况,抑制了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合作意识的建立这些核心素养的发展。面向核心素养,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已成为师生成长共同的现实要求与选择。
主要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主要概念界定
“跨学科—主题”教学:根据各学科之间的统整程度,主题教学可分为“单学科——主题”、“多学科——主题”、“跨学科——主题”三个样态。这三个样态在内涵延伸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单学科——主题”主要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为主题,适当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概念、内涵、知识和理论等的教学方式,其本质是学科本位主义;“多学科——主题”则是以涉及多个学科的主题为核心,对两个及其以上的学科内容进行的联结性教学,各学科的知识、概念和理论仍然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且没有突破学科界限,体现了知识联结主义的本质;“跨学科——主题”当中的主题是整个主题教学的核心目标,与此相关的各学科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其评价标准都得重新设计,这不仅具有了高度的知识统整性和内容整合性,而且还具有了课程的建构意义,因此其本质是主题建构主义。
2.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现代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当前全世界共同倡导的跨学科核心素养是4C,即合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于核心素养。为此,核心素养必须成为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学习方式必须倡导个性化学习、人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进行深度学习。
研究假设
目前教育格局下,学校和教师仍有一定的改革愿望和自主发展空间,改进课程设置,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校长也具有教育家情怀,以生为本,着眼未来,提升核心素养素。
被公认为世界佼佼者的芬兰基础教育,将在2016年8月进行以现象教学即“跨学科—主题”教学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值得借鉴。“跨学科-主题”教学呈现的课程整合性、学科交叉性、内容重构性、教学变革性、学习创造性和学生主体性特征能有效培育学生合作、探究式,合理利用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提高表达交流、学科横越、解决具体问题等核心素养。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教育需要生活
从教育的内容来考量,教学是生活的重建。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快乐生活的能力。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需要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应该成为教育的素材和手段。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丢掉了鲜活的生活。失去生活,学生就失去了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的重建,就要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求知,在大量的主体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育全球经验
2016年6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复杂教育系统才能最终落实。首先,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在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培训等多方面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其次,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21世纪核心素养。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尝试选取并构建跨学科的内容主题、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已逐渐成为各经济体的普遍策略。再其次,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引导教育实践。开发针对特定素养的形成性评价工具,将对素养的评价融入学科考试之中,并尽量选用真实情景考查学生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引导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展开教师培训。
本研究的政策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这种直接、深度的关联主要体现为,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核心素养之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明晰并坚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促使课程改革的立意更高远,更具方向感;促使教学改革更聚焦于素养的培养,从知识走向素养,更具超越感。课程改革又密切关联着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不仅从社会需要出发,还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今年三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据悉,经过修订“瘦身”后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于近期正式出台。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研究创新点
(一)国外的实践与研究
芬兰将在2016年8月进行“现象教学”的新课改:事先确定一些基于现象的项目,然后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个主题,实现跨学科教学,所以也称为主题教学。既不同于从单一学科现象入手引出学科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强调学科功能价值如清华小学窦桂梅老师“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的主题教学;在三种形式的主题教学中,也唯有“跨学科—主题”这一形式才与现象教学相当。
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80年代提出定义,现在大多数学校正在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俨然成了学校改革的代名词。德国从90年代中期起就倡导实行跨学科的整合性开放教学。从效果上看,丹麦发现学生对跨学科学习有很高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迁移到学科学习中;美国的许多教师、校长认为:“跨学科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改利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富有成效?”。
WISE2015年教育调查报告致力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创造性行动国家化平台——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面临的八项严峻挑战中,有两个问题受到了最高的关注,分别是教师质量(60%)和基于真实世界问题的学习(58%)。WISE研究主管阿斯玛·阿尔法达拉评论说:“作为学生成功的关键促进者,教师需要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支持,以此发展学生的天赋和技能,帮助他们成长。比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它能提供动态、跨学科的情境,从而更深层次地帮助和激发学生并发展他们的自信。这些关注现实世界问题和挑战的协作性措施,比起传统方法更有希望产生好的结果。”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