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师的精神准备
2016-08-12 | 阅:  转:  |  分享 
  


洲删圈口

才会清楚地了解如何去除儿童眼里的灰尘。

教师这种内心的准备与宗教信徒所追求的

“完美”是截然不同的,一位优秀的教师不需要完

全消灭错误和缺点。事实上,一个不断追求自身

内心生活完美的人,可能不会注意到他自身存在

有碍于理解儿童的各种缺点。如果我们希望成为

一个有能力的教师,就必须受到教育并愿意接受

指导。

就像医生告知病人折磨他的疾病是什么一

样,我们要指出可能阻碍教师未来工作的缺点。

例如,我们要告诉他们:“发怒是一种严重有害的

情绪,它会左右我们,并且阻止我们理解儿童。”

正如祸不单行,发怒会带来另一种罪过——傲

慢,它会隐藏在伪装的善行之下。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战胜我们的

恶习——内在方式和外在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与

我们已知的缺点作斗争,第二种方式是约束我们

恶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外在表现符合公认的行为

准则,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让我们对自己的错

误有所反省和觉察。尊重他人的意见可以让一个

人克服傲慢;整治经济状况可以减少贪婪;对方

强烈的反应会制止愤怒;为生活而工作的需要会

战胜他人的歧视;社会习俗可以遏制放荡行为;

不能轻易得到的奢侈品可以减少浪费;保持尊严

的需要可以预防嫉妒。所有这些不同的外部因素

都能对我们的内心生活产生一种持续而有益的

影响,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维护道德平衡。

可是,我们不会以服从上帝那样的纯正目的

去服从社会压力。如果我们乐意承认改正自己身

上所发现的错误很有必要,我们就不会那么轻易

地认为被别人指出错误是一种耻辱。我们是宁可

犯错误,也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当我们不得不

改变行为方式时,我们就本能地努力保全自己的

面子,装作我们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所

说过的小谎言中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我们没能得

到某些自己渴望的东西时,我们就说:“我一点也

不想得到它。”这是我们对外部阻力的本能反应。

我们不是努力去从内心完善自我,反而继续这种

斗争。就像在其他战斗中一样,这时我们很快会

发现,个人的努力成果是需要他人的帮助的。那

些具有同样缺点的人会本能地彼此帮助,找到他

们联合起来的力量。

我们用高尚的幌子和强烈的责任感来掩盖

自己的缺陷,就像战争中的进攻性武器被描绘成

保卫和平的工具,我们对自身缺点的抵抗力越薄

弱,就越容易编造借口。

当我们的错误受到批评时,我们发现自己很

容易原谅这些错误,但是事实上我们保护的不是

自己,而是我们的错误,把它们隐藏在我们称之

为“美好事物”“必然性”“共同利益”等面具下面,

我们渐渐地说服自己,把我们良心上明知是错误

的东西当作真理,并且变得越来越难以改正。

总之,教师以及所有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

人,都应该把自己从错误的泥潭里解放出来。这

些错误会危害他们的工作,他们应该努力摆脱自

身由傲慢和嗔怒所构成的基本缺陷,用如实的观

点来看待它们。嗔怒是本性上的缺点,但是被傲

慢掩盖,并为它增添了某种尊严,甚至还可以要

求得到别人的尊重。

但是嗔怒于人是一种罪过,它会迅速受到邻

人的反抗,处事谨慎的态度才能控制住怒气,因

此最终只有那些成功做到自谦的人才会对自己

的脾气感到惭愧。

然而,当我们与儿童相处时就完全是另外一

种情况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不会保护自己,无论

我们说什么他们都接受,他们不仅仅承受虐待,

而且当我们责备他们时,他们也会产生犯罪感。

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儿童所处的困境,儿童无

法用他自己的理性来理解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他

能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并且内心变得压

抑和扭曲。儿童对恶意的或是轻率自私的成年人

做出无意识的反应,表现为:胆怯、说谎、行为偏

差、没有明显理由地哭闹、失眠以及过分害怕,因

为他无法理性地了解自己心情沮丧压抑的原因。

原始状态下的怒气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肢体

暴力,但是它也会以更微妙而文雅的形式表现出

来,掩盖其真正的性质。对一个孩子发怒最简单

的形式就是刺激孩子的反抗,但是这种怒气很快

Jl>o∞HI田。广>z翮∞糕瞄

就会与傲慢混合,在孩子为自己

表白的微弱力量面前发展成一个

暴君。

暴君是蔑视探讨辩论的,它

在个体周围用公认的权威建起不

可逾越的高墙,而成年人就是用

公认的天赋权利来控制儿童,质

疑这种权利就如同攻击某种神圣

的统治权一样。如果在原始社会

暴君代表上帝,那么成年人对孩

子来说就是神,和他毫无讨论的

余地;儿童与其反抗,不如保持沉

默,让自己适应一切。

如果儿童表现出某种抗拒,

这种抗拒也很少是直接的,甚至

很少打算对成年人的行为做出反

应。更确切地说那是保护自己心

灵完整的一种至关重要的防御,

或是对外界压制做出的无意识

反应。

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

才会认识到如何对这种暴君直

接做出反抗,但是那时成年人也

将学会如何用更狡猾的手段战

胜孩子,让孩子相信这位暴君完

全是为了他好。

儿童务必尊重长辈,而成年

人为了自己的方便,则宣称有权

评判甚至可以冒犯儿童,他们操

控乃至镇压儿童的需要,儿童的

抗议被当作一种危险的事情和

无法容忍的不服从行为。

成年人此时采取的是原始

社会统治者的态度,他们从臣民

那里强征贡品,臣民们却没有任

何申诉权。儿童认为一切都属于

成年人,就像那些臣民认为他们

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国王的恩赐。

但是难道成年人不应该对这种

目臼.M

态度负责吗?他们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傲慢地坚持认为,他们要

对属于儿童的一切负责任,认为是他们使儿童变得善良、虔诚和

聪明,让他接触环境、他人和上帝。为了让这幅图画更加完整,他

们拒绝承认自己实施了任何暴虐的行为。是的,哪会有暴君承认

曾经折磨过自己的臣民呢?

按照我们的教育体系,一个将要成为教师的人必须自我检验

并放弃这种暴君行为,必须消除内心的傲慢和愤怒,必须学习如

何让自己谦卑起来,并且变得慈爱宽容。这些都是他必须获得的

美德,这种内心的准备会给予他所需要的平和与宁静。

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放弃对儿童的评判,

或者我们必须认可儿童做的所有事情,或者我们应该忽略儿童心

智与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应该永远不要忘记他是一位教育者,

他的使命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仍然必须谦卑,并根除潜藏在我们内心的偏见。我

们一定不能压制有助于教育的那些品质,但是,我们必须抑制那

些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成年人特有的心态特点。

(选自《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插图:姚腊远)

国责编:王木春

善良的牙齿

。张君燕

住持是位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曾帮助过很多人走出困境,

也感化过很多误入歧途的人。

一天,几个和尚把一个年轻人拉到住持面前,说:“这个人

偷了寺院的青菜,要不要把他交给官府?”住持看到年轻人脸上

羞愧的神色,摆手道:“放他走吧。”新来的小和尚很吃惊,不解

地问:“偷了东西不是应该受到惩罚吗?”“为恶而畏人知,恶中

犹有善路。他尚知羞愧,也许能就此改过。”住持解释。

不久,和尚们又在寺庙里抓了个偷鱼贼。大家发现,还是那

个偷青菜的年轻人。不出意料,住持仍放他走。一个月后,住持

化缘归来,一个和尚迎上来说:“我们抓到一个偷香火钱的贼。”

住持前去一看,竞还是那个年轻人。沉吟片刻后,住持说:“把他

送到官府去吧。”众人不解,说:“为什么?不是以善为本吗?”

住持叹息道:“善良也要有原则和底线。他不仅不悔改,反

而愈演愈烈。既然如此,那只能采取行动,这就是善良的牙齿。”

听罢,众人恍然大悟。

(陈彩红摘自《环球人物>>2oi6年第3期)

责编:向晴

Jl>o∞Hl∞o广>z冈盯隧戆穗

献花(0)
+1
(本文系linbnuhhu首藏)